摘要:本文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為核心,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教學質量等方面對課程體系建設進行了探討,總結了教學中的一些心得。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對于C語言課程的學習,學生往往感覺比較難于掌握,而目前考試形式中大量將程序及語法成分拆散考試,割裂了程序設計的完整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程序設計的理念。學生如何進行學習,教師如何進行講授,仍然是我們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話題。
1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踐性很強,一般在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上半學期開設,講授學時和實踐學時總體控制在60學時左右。整個教學過程應注重學員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來引導學員入門和深入學習,培養(yǎng)學員讀程序和編寫程序的能力。根據課程特點和多年教學實踐,我們將課程內容分為課堂講授和上機實踐兩大部分(如表1所示)。
2課程教學的實施
根據課程的特點,在具體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采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先導,帶動教學。
(1) 課堂教學—— 采用課堂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計算機語言與自然語言既有相同之處,又相互區(qū)別,從自然語言入手進行講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計算機語言的親合性,易于入門,擺脫前期學習障礙。將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語法和基本方法,講細講透講清楚。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將大的案例分解成小的案例,運用所講知識,具體解決問題。
(2) 自主學習—— 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從第一堂課開始,就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尋找合適的題目,使學生在學習課堂案例的同時,運用所學理論,自主解決問題。在學習中設計、完善、實現題目,不斷將學到的概念、語法、方法運用于題目之中,不斷去思考、需求未學習到的概念、語法、方法,這兩個步驟不斷地循環(huán)上升,同時題目的設計在不斷地改進完善,以致具體地實現。這樣的學習,擺脫了被動聽課帶來的效率低下、興趣不高等問題。
(3) 具體實踐—— 課堂教學帶動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落實課堂教學
將課堂案例作為上機題目,并有所改進,給學生以思考空間。應避免上機無題目和題目散碎的現象,完善一個個的小案例,由小到大,由小案例到大案例,最終實現題目,解決實際問題。
3課程教學質量的管理
好的教學質量是實施教學計劃所要達到的目的,為了不斷提高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質量,進而達到“完美教學”,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了PDCA管理模式。所謂P即教學計劃(plan),D即實施教學(do),C即教學評估(check),A即修正計劃(action),上述四個步驟順次進行,周而復始,教學質量循環(huán)上升,從而使教學逐步趨于完美。推動這一過程的動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而這一過程的結果是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圖1詮釋了這一過程。
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出,教學計劃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修正之中。教師是這一過程的實施者,學生在獲得題目之后,即自主地了解了自身的需求,教師通過教學評估和學生需求來修正教學計劃,而學生通過教學的實施,來獲取知識,同時也參與了教學的評估。了解學生需求和學習效果的方法是多樣的,其中包括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4結束語
通過教學我們了解到,學生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有一個進入的過程,大部分學生以前沒有學習過程序設計,因而最初實施教學,不宜過快,待學生入門后再加快教學速度是比較合理的。程序設計語言比自然語言簡單,因而學起來相對容易些,然而在有限的學時內,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其中許多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要完全掌握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學習C語言,總好像有一層紙捅不破,而去掉這層紙的關鍵就是概念教學,特別是一些貫穿教學始終的概念,必須設法講清楚。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課題研究組. 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6[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 常金玲. 基于PDCA的信息系統(tǒng)全面質量管理模型[J]. 情報科學,2006,24(04):58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