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巖彩畫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如敦煌地區(qū)的莫高窟、渝林窟、西千佛洞作為中國古典壁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窟群,積累了從南北朝到宋元時期千百年以來大量如寶石般璀璨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世人的矚目。只是自宋元以后,中國畫壇的主導地位逐漸向水墨畫偏移并最終被水墨畫所取代,造成了中國巖彩藝術的發(fā)展出現了嚴重的斷層。以至今天當我們重新關注中國這種古老的材料及繪畫形式,發(fā)現除了這些古代優(yōu)秀的壁畫作品外,其它好的巖彩畫作品已顯得貧乏與零碎。與此同時,中國古代壁畫蘊涵著大量的經驗和啟發(fā),是值得我們不斷挖掘的潛源。
正因中國的巖彩畫發(fā)展歷史與在當下探索的需要。關于巖彩畫的教學,從了解材料與巖彩藝術的審美語境方面看,我們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切入點。從這幾年廣州美術學院的巖彩畫教學的實踐經驗證實了關于古代壁畫的臨摹教學是極佳選擇。
今天,在中國普遍美術院校的臨摹課程所采用的臨摹方式中,以對畫面的不同表現層面來劃分有三種:
第一種是原貌臨摹,是指在技法與神韻上模仿古典作品的原有面貌,所繪制的作品。臨摹的目標力圖重現原作的本來面貌。這是在對傳統(tǒng)技法的學習過程中最常見的臨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通過這種臨摹方式從造型、色彩關系以及線條的運用上得到許多啟發(fā)和靈感。不過,這種方法也只是把目光投射在對古典造型與描繪技巧的追溯,很少關注壁畫材料特殊的質感及表現的技巧美感,甚至把材料的選擇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與傳統(tǒng)壁畫質感氣息相距甚遠。
第二種臨摹是模糊的意象臨摹。這一類“臨摹”是一種無羈無絆的臨摹方式,從純粹意義上判斷,它不能算作完整形式的臨摹。因為摹本對于它而言,只不過是一個精神的參照物,強調個性表現和精神理解才是其中心實質。因此,即使對同一摹本臨摹,出來的效果也可以是千差萬別。因此這類臨摹是屬于一個精神層面上的臨摹或半臨摹。這類“臨摹”極大地拓寬的思維的緯度,多角度實現了以自我表現的可能性。但同時,這類臨摹仍缺乏對材料研究的針對性,以至對初次接觸并要掌握礦物顏料特征與使用方法的學生而言是不利的。
第三種臨摹是現狀臨摹,是指以現代的審美趨向從材料表現的視覺角度對古代作品中由歷史原因造成的畫面效果加以研究和理解,表現其現有面貌的作品。首先,這種臨摹的第一個立足點是現狀,是以現代人的思維審美模式最直觀地判斷現存古代作品的美感;其次,這種臨摹的第二個立足點是材料,是以針對壁畫材料的特殊質感及礦物顏料自身的美感作為研究目的。當那些古代的作品被歷史的洪流沖刷過后,顯現的是更加厚重、和諧,更加符合現代視覺審美的效果?,F狀臨摹就是要牢牢把握這樣一種追求,達到再現現狀的目的。因此,這種臨摹在材料上使用的是與原作一致的礦物質顏料,但在技法運用方面就不僅僅局限于原作的技法,而變得更豐富、更精彩、更現代。由此可見,這類臨摹是處于一個現代審美表現層面上的臨摹,而并非只是與原作的技法技術看齊。
廣州美術學院的古代壁畫臨摹教學選擇的是壁畫的現狀臨摹。
所謂現狀,是指古代壁畫經過歷史的各種原因洗刷之后,透出不同材質的多個層面肌理,這些層面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現狀。其構成因素十分復雜,除了人為的破壞;大自然的風蝕雨淋等各種自然災害;墻體本身的各種分泌物腐蝕作用和顏色的龜裂、剝落所造成的面貌,還包括壁畫本身的素材與構造的關系,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其它歷史因素……
在現狀臨摹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了兩種不同的巖彩制作方法:第一種是以琺瑯顏料作底色,表面使用天然礦物顏色的厚畫法,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模仿壁畫現狀中各種“肌理”變換交互并置的歷史痕跡,同時也為礦物顏料表現技法的寬度與深度提供的空間,由于色層較厚,還可運用洗、磨、刮等手段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但也由于底色粗糙的質感給深入細膩的刻畫帶來一定的難度;第二種是單純使用天然礦物顏色薄涂的薄畫法,是先以蛤粉做底,模擬了墻壁的厚重感,再利用天然礦物顏色沉穩(wěn)的發(fā)色特點及墨稿的素描關系,以對比色做底,薄涂顏色,能細膩輕松地處理各種細節(jié),體現“薄中見厚”的藝術效果,與原作的氣息更為接近。
現狀臨摹的意義在于:
一、有利于學生學習繼承古代優(yōu)秀壁畫的傳統(tǒng)美學與材料表現特征,并了解壁畫現狀的形成背景及原因。
二、有利于研究礦物顏料的特性與使用方法,如:不同顏料的發(fā)色特點,人工顏料與天然礦物顏料的差別;礦物顏料的發(fā)色條件;以及礦物顏料在加熱狀態(tài)下,所產生的色相變化等。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精確的刻畫能力。以及體會古代壁畫所呈現“薄中見厚”的藝術效果。
四、有利于體會繪畫載體的“肌理”對藝術的表現和多種材質的交互并置所產生的美感,對研究、拓展當代巖彩材料的綜合表現技法十分有益。
當然,古代壁畫現狀的臨摹不僅僅為了繼承,更重要的是為了拓展。因此,對古代壁畫的臨摹,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客觀上的復制,它是在對摹品的材料、構造以及現狀形成的各種因素分別研究后,通過對“現狀”藝術的“摹仿”,體驗各種材料在歷史角度的藝術表現和自然現象合成之后的美感效果及藝術感染力,并啟發(fā)創(chuàng)作性的巖彩表現手段,為今后的巖彩寫生和巖彩創(chuàng)作提供從技術領域到文化和思想、觀念領域的審美語境;為巖彩畫的發(fā)展孕育出各種可能性
(責編 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