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拉開帷幕。來自3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世界頂尖新媒體藝術家為中國觀眾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藝術景觀。視聽、游戲、網(wǎng)絡、互動等新穎豐富的作品使中國美術館成為藝術科技的空間。
本次展覽堪稱21世紀以來國際新媒體藝術最新趨勢的集合,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美術館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新媒體藝術展。展覽突出了鮮明的主題性和學術性,圍繞四個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主題,它們分別為“身臨其境”、“情感數(shù)碼”、“現(xiàn)實重組”、“無所不在”。這些作品突出展示了最前沿的藝術想象力,同時提出了對
文化產(chǎn)物的最新感知,并反映了一個以技術滲透為特征的當代社會。本次展覽較為突出的作品有:
1.《因緣》
由奧地利/美國藝術家昆特·亨特斯萊格爾于2006年創(chuàng)作, 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裝置。這是一個“有生命”的環(huán)境,一個漸變的視聽裝置。作品呈非線性展開,冥想的寧靜緊隨著混亂與騷動。顫抖晃動著的三維人形懸浮在空間內(nèi),彰顯出這個裝置的活力,運動時制造出一種嗡嗡作響的聲音效果。這些三維人形像木偶一樣懸掛在繩子上,像傀儡一樣在繩子上亂舞。在多個人形構(gòu)成的交響樂隊中,每個人形都是其中的一個樂器,他們各自的“運動和情感”變化,形成了多層音效空間。無論是三維人形動態(tài)的組合還是其音效建構(gòu),都能夠展開變化萬千的情感表達。
2.《隨風飄來的你》
這是委內(nèi)瑞拉藝術家馬里納·羅得2007年的作品, 為模擬遺傳工程裝置。在一個“遺傳實驗室”里,觀眾面對著“工業(yè)子宮”。這一裝置由兩臺機器構(gòu)成,每一臺都靠在一個自動機器人旁邊,不斷制造出直徑達兩米的巨大氣泡。當水蒸氣注入這些氣泡時,它們就形成屏幕,可以放映出投影機投射在上面的影像。當投影出的運動影像浮現(xiàn)出來時,觀眾就可以在每個氣泡上看到新的生命。兩個氣泡相接觸時就會形成一個更大的氣泡,這個大氣泡象征著孕育出新生命的“工業(yè)子宮”。
3.《十六只鳥》
這是美國藝術家馬克·穆里恩2006年的創(chuàng)作,為軟性機器人裝置。16個巨大的白色編織物像簡單線條勾勒出來的鳥,又像是一只蝙蝠柔軟而無生氣的殘骸,或是經(jīng)過風雨剝蝕的建筑物遺跡。當參觀者走進房間時,這些枯萎無生氣的東西就會逐漸充氣膨脹,加長變大為錐形,舒展成優(yōu)美豐滿的羽翼。“鳥兒們”通過對動作、圖像、比例和聲音的研究體現(xiàn)出對生命循環(huán)的沉思。它們的固定旅程是:由空氣囊鼓動產(chǎn)生緩慢而優(yōu)雅的拍打動作。一系列的多次拍打動作形成一種持續(xù)而有節(jié)奏的微風聲。在短暫的飛行后,這些鳥兒走到了它們生命的盡頭,從其頂端開始放氣,萎縮成原來的狀態(tài)。
4.《不朽的使命——石棺》
由多國藝術家小組“電玩”2006年創(chuàng)作,為集裝箱和發(fā)光二極管裝置。這是網(wǎng)絡藝術先驅(qū)“電玩” 的最新作品,他們自2004年以來就涉及有關存在的主題。作品大膽地使“飛行員”在肉體死亡后在時空旅行中得到永生?!帮w行員”的肖像由多種元素組成:附加了姓名、出生日期、家庭、遺囑、合同等法律文件;“飛行員”本人各時期的生活照、親友照片、以及掃描的全息肖像、錄影膠片及會面場景;本人的聲音采樣、親友的聲音、最喜歡的音樂,等等。如果“飛行員”本人希望的話,甚至還可以儲存他們的骨灰。作品既出人意料又富于吸引力,它糅合了些許無政府主義的音調(diào)。
5.《物體B》
日本藝術家“伊諾蒙”小組2006年的創(chuàng)作,機器人游戲裝置。裝置呈現(xiàn)一個經(jīng)過改良的單人三維射擊游戲。此外,一個動態(tài)物體和一個虛擬現(xiàn)實裝置也是作品組成的一部分。展覽空間的三維環(huán)境由投向四面墻的投影設備組成,空間內(nèi)部安放了三個物體,包括鍵盤、鼠標以及其它電腦零件和電子工具,還有一個玩家的遙控終端。根據(jù)游戲的發(fā)展進程,玩家頻繁且猛烈地撞擊遙控設備,繼而會觸動裝置產(chǎn)生機械運動。
6.《敘述樂隊》
這是挪威藝術家“世界劇院小組” 2005年的作品, 為互動裝置。作品是一個可以用多重方式來描述的大型裝置,一個音像合成作品。陳舊的機械和新技術構(gòu)成一個源自格陵蘭島的錄像皮影戲。是一個有無數(shù)聲調(diào)、變幻形狀、編織故事的樂器,功能是一個音像動畫故事機器。其中的圖像、雕塑、聲音、錄像都被相互整合為一個音像合成物。通過使用電動機和機器人,把老舊的木質(zhì)材料變成自動機械 ,使其能在一瞬間完成空間轉(zhuǎn)換。作品近三年來不斷發(fā)展,成為一項非常先進和復雜的裝置。 裝置目前已成為真正的敘述樂隊,成為視覺故事、機械舞劇和動畫表演的裝置。
7.《氣流聲場》
這是荷蘭藝術家埃德文·萬德·海德2006年的創(chuàng)作,為聲音裝置。由一組空氣閥門組成的作品用來制作風、壓力和聲音,在觀眾頭頂上產(chǎn)生出類似呼吸的聲場。這種奇特的聲響是我們周圍空氣面臨壓力變化造成的,而音箱利用顫動的薄膜來產(chǎn)生這些壓力變化使我們感覺到“音響”。“氣流聲場”有42個相互獨立且可控制的閥門,它們構(gòu)成一個很大的涵蓋面。聲音和風力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和強度交錯、穿插。 盡管每個閥門制造自己的聲音,觀眾會感受到其音響帶有一種流動的形狀,過程與觀看電影相似。作品利用42個閥門運作時的時差,以不同的速度,延緩和重復創(chuàng)造有詩意的音響環(huán)境。
8.《電腦空間的最終審判》
中國藝術家繆曉春2006年~2008年的作品, 為DVD投影和全景燈箱裝置。繪制于1536年到1541年的羅馬西斯庭大教堂壁畫,是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藍色背景上分布著一系列如群星閃爍般的人物形象, 米開朗琪羅著力描繪了每個人物的動態(tài),彰顯出大師的風范??姇源簽樽髌纷⑷肓嗣匀说哪Я?,根據(jù)自己的身體創(chuàng)作了電腦雕像,并用其置換米開朗琪羅畫作中的所有人物。他嚴格遵循原作中的視覺結(jié)構(gòu),在虛擬空間中安排這些替身。通過嫻熟地運用數(shù)字技術使米開朗琪羅的畫作透明化,并在其中打開了5個不同的透視點。這一技術使藝術家能像游客一樣在作品中漫步。通過探索“繪畫中的人物看到了什么?”和“壁畫中的角色看到了什么?”,為觀眾提供窺探此中奧秘的視角。
9.《信息漩渦》
這是德國藝術家克里斯托夫· 希爾德布朗德2008年的作品,為發(fā)光二極管、網(wǎng)絡裝置。作品由210 個帶有各種圖標的發(fā)光二極管嵌板組成,以展示全球社會、經(jīng)濟和科學的表征,形成一個21米長3米高的大屏幕?!靶畔鰷u”運用發(fā)光二極管,使每個嵌板看似一個能展示不同文字的流動電子招牌,文字和圖標的混合創(chuàng)造出不停的對話并形成一個敘事的場景。
10.《地書》
中國藝術家徐冰 2007年的作品,為互動裝置?!兜貢肥且槐究勺x的小說,它是徐冰幾年來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標識語言”寫成的。 讀者不管是何種文化背景, 只要是被卷入當代生活的人,就可以讀懂這本書。為配合這本書,徐冰還制作了“字庫”軟件。使用者將英文句子打入鍵盤, 電腦即刻轉(zhuǎn)譯成這種標識語言?!白謳臁笨善鸬阶值涞淖饔?,將來也會有實用價值。在徐冰看來,藝術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藝術,而是能否提示一種新的看問題的角度。 徐冰的藝術多與文字有關,20年前曾經(jīng)創(chuàng)作過一部叫《天書》的作品。稱它為“天書”,因為它是一本包括徐冰自己在內(nèi),世上沒有人能讀懂的書。現(xiàn)在徐冰用這套“標識語言”,又寫了一本世界上任何人都能讀懂的書,稱為《地書》。《天書》表達了徐冰對現(xiàn)存文字的遺憾,而這本《地書》,則表達了徐冰一直在尋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11.《親密的交流》
由澳大利亞藝術家團體“特里斯穆特”2005年創(chuàng)作,為互動、遠程通信、電子裝置。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式互動裝置,可以使身處異地的兩個人同時以身體動作互相交流。每個參與者需要使用一種叫做“身體板”的裝置,通過在這個“巧妙的家具”上輕輕移動他們的身體,他們之間就產(chǎn)生了“親密交流”。由數(shù)字肖像、多波段聲音和觸覺反饋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就這樣在“親密交流”的影響下展開。盡管參與者身處異地,不能直接看到或聽到對方,但這種共享體驗可以使他們逐漸形成相互間感官的親密關系。
本次展覽旨在鼓勵年輕的藝術愛好者理解新媒體藝術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內(nèi)涵,開拓媒體藝術的實踐潛力。通過這些宛若幻象的光雕塑、互動能力超常的電子機器人和后現(xiàn)代的全景式電影,觀眾仿佛轉(zhuǎn)瞬間來到了一個與平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科技藝術環(huán)境里
(責編 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