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的兩岸隔絕,使臺灣書畫在大陸出現(xiàn)的不多,清代名家的就更少。此幅臺灣清代著名畫家許筠所作的精美紈扇,構(gòu)思獨特,筆法老到,生趣盎然。兩簇雪白的梨花分布在紈扇的左邊,卻不顯擁擠凌亂,中間繪有一只待飛的雪雀,為整個畫面平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作品所畫筆筆到位,墨色濃淡變化自然,用色不顯俗氣,畫面布局疏密得當(dāng),足見作者功底。作品右題:“丙申壯月,法任伯年作意,以為子春四兄大人雅正,綸亭弟許筠”。丙申壯月即1896年8月所作,依據(jù)題識可知,此紈扇乃許筠為贈予子春所繪制的。
據(jù)《臺灣美術(shù)三百年作品展》記載,許筠,系清代人,字綸亭,原籍為福建晉江人,成豐初年(1851年)去臺灣,此后僑居臺灣,善畫花鳥,尤精四君子。繼謝穎蘇、葉化成之后,受聘于臺北富豪板橋林家,卒于光緒末年(1908年)。此件作品是去了臺灣以后所作的。
許筠在臺灣名氣甚重,因而對其進行研究的人也比較多。臺灣淡江大學(xué)于2000年成立的畫法研究室對臺灣的書畫進行研究后提出,咸豐年間來臺的曾道、許筠、吳魯(1845-1912年,光緒十六年狀元)等,對臺灣書畫藝術(shù)水準之提升及普及,具有相當(dāng)影響。許筠擬作的花鳥,以徐青藤筆意入畫,又以揚州畫派諸家及閩派風(fēng)格為重,而揚州意味較強。臺北藝術(shù)大學(xué)美術(shù)史研究所教授莊素娥在《揚州八怪對臺灣早期水墨畫的影響》一文中寫道:“許筠擅詩文書畫,長于花鳥、四君子,他的《東籬佳色》雖較華嵒畫風(fēng)粗糙,卻自題‘仿華秋岳老人本”’。許筠作品不僅成為臺灣書畫收藏界的研究對象,并且在大眾中的知名度也相當(dāng)高,他的《松鶴圖》被選作中學(xué)教學(xué)課本的題材。然而,許筠的傳世作品卻非常少,由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聯(lián)合舉辦的《丹青記憶——臺灣早期先賢書畫展》中,在介紹其作品時提到“所遺作品甚少,獲者珍如拱璧”。
(責(zé)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