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青瓷的復仿制成功距今已有三十 多年,所仿制的耀州青瓷產品已流傳廣泛,不僅作為禮品贈送到國內和域外,而且作為陳設瓷和收藏品受到國內外陶瓷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珍愛。當然,三十年來她也經歷了新生、幼年、青年的成長過程,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今年恰逢銅川市建市50周年暨耀州窯遺址考古發(fā)掘50周年,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我想就耀州青瓷復仿制的起因談點自己知道的情況,同時也想給廣大藏友介紹一下耀州青瓷復仿制品現(xiàn)今發(fā)展的狀況,以及鑒定的要點。不到之處,敬請指正。
一、復仿耀州青瓷的起因和成功燒制
耀州青瓷得以復仿制成功,是陳爐陶瓷廠的匠師們對耀州窯和銅川市瓷業(yè)發(fā)展做出的突出貢獻。
提起此事,不由得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想起了那些在耀州青瓷復仿制工作中做出貢獻的人們。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仙逝作古,但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作創(chuàng)造出的業(yè)績,給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那還是1973年的事。當時新建不久的銅川市燈泡廠還在不斷地建設中。因該廠位于黃堡耀州窯址的中心部位,一破土就出土大量的瓷片。市文化館得訊,揀取了不少,由文物專干盧建國背了兩口袋來到省上,尋找此前曾發(fā)掘過耀州窯的省考古所(文革中合并到省文管會)。領導遂派我領隊來到燈泡廠發(fā)掘??脊抨犛晌液屠钤姽稹⒈R建國組成。此次發(fā)掘,找到了并排的三座宋代窯爐,清理出中間的一座,發(fā)掘出2萬多件(片)精美的瓷器標本,以宋代耀州青瓷數(shù)量最多,也最精彩。
發(fā)掘結束,我們在文化館搞了個耀瓷匯報展,請銅川市的黨政領導來看。當時的市一把手是由西北局調來的張鐵民,是位很有魄力和創(chuàng)意的領導人,親自帶領了有關方面的負責人來看展覽??吹竭@些精美的出土耀瓷,他非常驚訝!不僅要求對展品逐件進行介紹,還提出了一些問題??赐陞R報展,當即就在現(xiàn)場開了個碰頭會。他在會上說“我們銅川的祖先真了不起,竟然能在一千年前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來!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就燒不出來?今天的銅川人,不能給祖先丟臉,就算超不過宋代的水平,也一定要想方設法燒造出同樣水平的東西來。”還說:“我看可先把自己的力量組織起來,邊進行試驗,邊請省上科技部門幫助?!痹谒拿鞔_指示下,在銅川市黨政領導(文革中“三結合”領導)的決策和組織下,1973年,復仿制宋代耀州青瓷的工作開始了。
我記得當時市上安排了陳爐陶瓷廠和莊里陶瓷廠兩個試驗組,分別進行工藝技術方面的試驗和仿制。同時,還要求耀州窯考古隊和市文化館(耀州窯博物館的前身)積極配合,為仿制工作提供瓷片樣品和古代耀瓷造型和紋樣的線圖。
試驗開始不久,陳爐廠試驗組的郭述勤師傅曾來找我,要看我們挖出來的宋代窯爐,說是想依照宋代的樣子在陳爐建一個仿燒青瓷的窯爐。還問:“挖出釉藥沒有”,想拿點去燒燒看。得知我們沒有挖出釉藥,他感到很失望,就在黃堡的耀州窯遺址上到處揀有可能是釉藥的石頭,說是回去粉碎后,一樣一樣地實驗燒造,看看哪一種能做釉子。
當時我曾去過陳爐和莊里的兩個復仿制試驗組,了解他們的試驗情況??吹絻蓚€測試組有很大的區(qū)別。
陳爐的青瓷試驗組,設在總廠坡下右側的幾孔窯洞中,條件非常簡陋,只有拉坯輪子和簡單的試驗用原料。郭述勤將他們用來配釉的各種原料一一拿給我看。那些裝在瓶子里或擂缽中,正在研磨或調配的粉末與漿液,讓人有又回到了古代進行原始加工的感覺。試驗用的窯爐設在院內的窯洞邊,是照著宋代耀州窯的樣子構筑的,但略微要大一點。在條件簡陋和工藝資料缺乏的條件下,陳爐的青瓷試驗組不僅上了馬,立即行動,而且試驗組的每個成員都全力以赴地努力探索和工作。只是開始時配制青釉的思路尚不對頭,他們想盡了各種方法將鐵、銅、鈷、錳、鈦等金屬氧化物和瓷土放在一起配出來各種不同的釉藥,而燒出來的樣片,色調或綠、或藍、或灰黃,與宋代耀州青瓷相差很大。
莊里的青瓷試驗組又是另一番景象。不僅工作室條件好,設置完備,各種原料也很充足。但試制出的樣片,胎過白過細,瓷釉除了色調不相符外,更給人以現(xiàn)代瓷味過重的感覺。
到兩個實驗組去看的同行,當時就感到他們是“一土一洋”,都認為只要路子對了,陳爐的試驗還是很有希望的。同時建議加強陳爐試制組的科技人員力量。
這之后就有了省市科技人員的調研工作和李國楨先生的來廠指導?,F(xiàn)在的一些回憶耀州青瓷復仿制工作的文章,均是從省市科技人員的調研工作開始的,都沒有談到復仿制的起因,也沒有談到以張鐵民為首的銅川市黨政領導對此事的決策、組織和對復仿制工作的具體安排,使此項重大的科技成果沒有了源頭,也淡化了市政領導決定性的作用。回首往事,當年開展之始的艱辛狀況,還歷歷在目,市領導的堅毅和激動人心的話語;實驗組師傅跑遍黃堡、陳爐,將見到的坩土一一地放在口中嘗其粘度的真情,自己終生難忘,所以在此將事情的原本寫出來,以資全其真貌。
最讓自己遺憾的是,試驗開始不久,自己就被調去蒲城發(fā)掘唐墓,離開了銅川。臨行前,將1973年在耀州窯發(fā)掘的全部實物和文字資料都交給了市文化館的盧建國同志,請他提供給陳爐的青瓷試驗組,從而為耀州青瓷的復仿制提供了宋代的瓷釉、器物造型、紋樣和裝飾手法等實物參照資料。但卻失去了一次向陳爐陶瓷名師學習制瓷工藝的絕好機會。
1974年,由輕工業(yè)部研究院下放到陜西的李國楨先生來陳爐蹲點指導。李工是中國陶瓷科技界的前輩,此前曾成功地指導過龍泉青瓷的復仿制工作。不僅對古代青瓷的呈色機理和燒成制度有科學認識和掌握,而且有豐富的青瓷仿燒經驗。他一來就指出:宋代耀州青瓷用的肯定是當?shù)卦?,應以鐵做著色劑,采用還原焰燒成,不要再配其他金屬化合物了。他的話,為耀州青瓷復仿制的成功指出了方向。
此后,陳爐試制組的仿燒試驗,一直沿著正確的科技和工藝方向全面開展工作。
首先,派出了關培英、郭俊義、梁喜洲去江蘇宜興青瓷廠,學習還原焰的燒成工藝。回來后,他們和李工一起,日以繼夜,連續(xù)進行試燒。同時,由加強到技術科的喬留邦先生與郭述勤等師傅一起,在陳爐周邊尋找胎釉原料。他們櫛風沐雨,千辛萬苦,跑遍了山山谷谷,遍嘗了各種坩土,終于發(fā)現(xiàn)了最適合仿燒的東山坩和塔兒山、廟溝釉,交由化驗室張玉娥化驗,再由王生勤和李和平加工配料和配制成釉藥。
另外,由省美協(xié)下放到陳爐陶瓷廠的畫家陳嘉詠設計出一些青瓷創(chuàng)新的造型,由侯天福師傅做成一個個模型。陳畫家還根據(jù)古耀瓷標本探索出耀瓷的刻花工藝,發(fā)明了新式拐角刻刀,培養(yǎng)出第一批優(yōu)秀的刻花能手陳湘和張夏珍。
在陳爐陶瓷廠領導和全廠員工全力以赴的支持下,陳爐的試制組經過數(shù)年的艱辛努力,耀州青瓷的復仿制終于試驗成功。1977年,召開了耀州青瓷鑒定會。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陳爐陶瓷廠仿制耀州青瓷獲得了成功。從此,失傳了數(shù)百年的耀州青瓷獲得了再生。這是陳爐陶瓷廠對國家的一大貢獻,也為陳爐陶瓷廠乃至銅川市日后瓷業(yè)振興和發(fā)展開辟了一個新途徑。
而此時莊里廠的試制工作,尚停留在1號釉和2號釉的試燒中徘徊不前。因青釉的配方問題他們始終解決不了,造型和裝飾工藝的仿制更提不到日程上。隨著陳爐復仿制的成功,莊里尚處在初級階段的試制工作也就自然流產了?,F(xiàn)在,人們幾乎不知道他們曾進行過此項試燒工作。慶幸的是我尚保存了兩件標有1號和2號刻字款的莊里試燒樣品,為他們的試燒工作留下了證明和紀念。兩個耀州青瓷試制組的一成一敗,為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啟示!為什么設備、資金、科技人員文化水平都占優(yōu)勢的莊里陶瓷廠敗給了設備、資金和科技人員文化水平都占弱勢的陳爐陶瓷廠?關鍵的還在于人。莊里缺少的正是陳爐人的拼搏奮斗精神,“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虛心學習精神,也缺乏陳爐耀州窯千年制瓷工藝和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基礎,缺乏陳爐老師傅高超的制瓷技藝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二、復仿耀瓷的傳播與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耀州青瓷復仿成功之后,陳爐陶瓷廠推出了一批造型精美的刻花青瓷,代表作有大小梅瓶、玉壺春瓶和各式牡丹紋刻花碗。因產品問世不久,精美珍奇,數(shù)量有限,人們競相求贈求售。記得自己當時工資低,買的多是殘次品,但拿回西安擺在書架上,親友一見總要索求。尤其是陳湘刻的小梅瓶,先后買過二十多個,全部被親友拿去,最后一件,是文物出版社的一個朋友去日本時硬搶走的,這足以說明耀州青瓷受歡迎的程度。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一批學習陶瓷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進入陳爐陶瓷廠,在喬留邦等老科技人員的帶領下,成為生產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專業(yè)技能和才智將耀州青瓷的復仿制工作推進了一大步。從原料選取、釉藥配制、器物造型和裝飾紋樣的設計到燒造窯爐和燒成制度等方方面面,均有了全面的改進和提高,精致優(yōu)美的新造型不斷推出,陳爐陶瓷廠復仿耀州瓷進入了發(fā)展的興盛期。記得當時廠里的新秀孟樹峰和袁西成曾專程來陜西省考古所查找資料,將50年代以來在耀州窯遺址發(fā)掘出土的精美瓷器和圖案,都一件件繪了圖,量了尺寸。他們?yōu)閺头轮圃O計了一批造型新穎的器物,如高足爐、五足爐、三足樽、剔花罐、扁盒、蓋缽、蓋碗等,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但生產的數(shù)量比瓶、碗類要少,產品今天已不易見到。
80年代中期,由于耀州窯遺址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出土了上百萬件(片)的瓷器標本,耀州窯在國內外影響空前增大,也為仿古耀瓷的發(fā)展從時代、品種、數(shù)量上提供了更多的可靠資料。從而,使復仿耀瓷的生產得以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1986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在西安召開年會和學術研討會,專題研討耀州窯與耀瓷。為迎接此會,我們給陳爐陶瓷廠提供了一批五代剔劃花和宋金刻花與印花青瓷資料,還提供了唐代素胎黑彩盤、金代月白釉膽瓶和三足鼎爐等完整器物資料,請陳爐陶瓷廠進行復仿實驗和生產,取得了成功。此后,復仿耀瓷的生產突破了專仿宋代耀州青瓷的局限,走上了復仿多時代、多品種的創(chuàng)新之路。為了增加仿品的器物種類、器皿造型、瓷釉品種、裝飾手法和紋樣圖案,廠長喬留邦和陶研所長王芬還讓我們?yōu)閺S里翻拍了一批國內外博物館珍藏的耀瓷器物照片,以及越窯、龍泉窯等著名青瓷窯口的器物照。以期將其他窯口和其他時期的造型和裝飾,借鑒到后仿耀瓷的生產中,生產出一些具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耀瓷仿制新品來。此時除青瓷仿品外,燒造最多的是仿磁州窯的黑釉剔花瓷。
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復仿耀瓷制作工藝由陳爐陶瓷廠逐漸向外傳播和推廣。開始是創(chuàng)建了幾家專燒復仿耀瓷的集體所有廠家,如銅川礦務局轄王家河廠、市文物局轄銅川耀州窯復制廠、三原縣古耀瓷復制廠、莊里復仿實驗窯等。這些廠家的建立,多以曾在陳爐廠進行復制耀瓷的人員為核心。初創(chuàng)時,幾乎是對陳爐陶瓷廠復制工藝的一種克隆,隨后,才漸有自行設計的仿品。此一時期,也有一些陳爐、黃堡、莊里等陶瓷廠的職工,利用工余時間,私下里做點仿制品,放在公家的窯爐里燒出來。這種仿品造型或紋飾往往比公家仿品更精致,更獨特,因此,也往往以贗代真,在古董市場上流通。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和大批企業(yè)的轉型,從1992年開始,在后仿耀瓷的生產中,又出現(xiàn)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經營作坊。這些個體仿燒者,幾乎都從事過陶瓷生產,其中有不少人還是世代制瓷的匠人世家。還有一些人,曾先后參與過各復制廠復仿耀瓷的試驗與生產工作。其中的高手有崔家、高家、關家、坡子李家、和平李家等等。他們的仿燒,先用的是傳統(tǒng)的煤燒饅頭窯,雖然制作精致,但燒造時間太長,而且成品率較低。恰在此時,陳爐陶瓷廠從外引進了以液化氣作燃料的梭式窯,燒造時間從三四天一下縮短到八九個小時,而且產品的成品率由25%左右一下提高到90%。于是,燃氣梭式爐在復仿耀瓷的廠家中得到普及。同時,一些復仿制者選用了由景德鎮(zhèn)等地直接買入已加工好的各種泥料和釉料,略加搭配,即可使用,從而簡便了復仿制生產的工藝流程,使更多的個體經營者加入到復仿耀瓷的行列中來。后加入者有黃家、孫家、許家、袁家、梁家、毋家、王家、孟家、慕家、穆家等等。就筆者所知,僅銅川市內目前設有窯爐的復仿廠家或個人就有28家之多,而且已外傳到西安和河南等地。復仿的耀瓷,以青瓷為主流,多為復仿宋代青瓷,也有仿五代、金元青瓷,還有仿唐代的茶葉末釉、黑釉、素胎黑彩,宋金的醬釉、黑釉醬斑,金代月白釉,明代黑釉和白地黑花等。所復仿的器物種類和造型均大為增加。一些高仿品很精美,幾乎達到了亂真的地步,可以說已經將復仿耀瓷的生產推到了空前發(fā)展的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高手的后仿工藝多帶有研究性質,認真地觀察研究古器物的造型、施釉、刻花、裝燒的種種特點,使這些特點能一一表現(xiàn)在后仿品上。除家庭作坊的高手之外,一些廠家也注意了研究、開發(fā)和提高,如陳爐陶瓷廠和耀州窯復制廠,經常請美術家和陶藝家?guī)椭O計新產品。唐宋陶業(yè)有限公司不僅在私企中最具規(guī)模,而且還成立了銅川市唐宋陶瓷研究所,成為銅川乃至陜西由政府批準的第一家私營陶瓷研究所,意圖以研究來提高和帶動復仿制耀瓷的生產。2008年,銅川市政府又將銅川市陶瓷研究所定為事業(yè)單位,期盼著該所能在陶瓷業(yè)的發(fā)展中起到領軍作用?,F(xiàn)在,復仿耀瓷的廠家和作坊,多集中在陳爐和黃堡,已逐漸形成集群化發(fā)展格局,整個發(fā)展形勢正促進著復仿耀瓷鼎盛期的到來。
三、復仿耀州青瓷的鑒定要點
從復仿耀州窯青瓷成功到現(xiàn)在,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期間所燒復仿制品的數(shù)量相當大,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高仿品不斷涌現(xiàn),有些高仿品與真品很相似,不僅一些收藏者認不清,國內外的一些拍賣公司和博物館也屢有失手。因此,對復仿耀瓷的鑒別已經成為當前收藏瓷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此前曾寫過幾篇闡述后仿耀瓷的文章,為的是供藏家鑒別參考。一晃已過去了近十年,現(xiàn)今的一些高仿品,更加酷似真品,拿在我手中,絕非是“一眼貨”,往往需要對其方方面面都認真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有必要再談點看法,但限于文章篇幅,在此僅能根據(jù)自己多年來的所見,將復仿耀州青瓷的鑒定要點,敘述于后。
三十多年來復仿制的耀州青瓷,有復制和仿制兩大類。復制品,是依照古代的耀州青瓷為樣品,從造型、裝飾手法、紋樣圖案、瓷釉等方面,進行全面復制的作品。仿制品,也是仿照古代的耀瓷制造的作品,但與全面復制不同,它們有仿古代造型的,有仿古代裝飾手法和紋樣的,也有僅僅仿古代瓷釉的。一般說仿制品容易鑒定,復制品不易鑒定,但也不盡然。我就見到過有些仿制品反倒讓一些人甚或是專家走了眼。
三十多年來生產的復仿制耀州青瓷,從供銷需求上分類,可以分為:日用瓷、陳設瓷、禮品瓷、收藏瓷幾類。
日用瓷在這里指的不是古代的日用器物造型,而是指仿制出來供現(xiàn)代人使用的日用器物。如:茶酒具的壺、杯、小盅,餐具的碗、盤、缽之類。此類耀州青瓷,造型多為現(xiàn)代實用,仿照的多是裝飾手法、紋樣、釉色,一看就是新制品,不會誤為古代耀瓷。
陳設瓷,均以藝術瓷的形式制作出來。有復制品,如大小梅瓶、玉壺春瓶、倒裝壺之類。多采用注漿成型,產品均是大路貨,沒有在工藝上刻意追求,容易鑒別出來。也有很多是仿制品,多是新造型,所仿照的僅是裝飾手法、紋樣、釉色,甚或只仿照古代的青釉,其他均是新創(chuàng),藏者只要具有中國古陶瓷基礎知識,就能認出。
禮品瓷,有專用禮品瓷和一般性禮品瓷兩種。專用的禮品瓷,是為某個重要會議或某件事情專門設計的瓷器。如陳爐陶瓷廠為“第二屆國際玄奘學術討論會”特制的座盤,唐宋陶業(yè)公司為“第十五屆國際古跡遺址大會”特制的座盤等。這些專用禮品瓷多取用耀州青瓷的傳統(tǒng)刻花紋樣和釉色,并書寫有紀念性文字,很容易鑒別。一般性禮品,是為國內外社交中和親朋好友間贈送用的禮品,有復制品,也有仿制品,但多采用注漿成型,裝飾工藝中的刻花紋樣采用的是新的拐角刀刻成,也容易鑒別。
收藏瓷,是為喜愛古代耀州青瓷的人們,專門設計制作和經銷的瓷器。在對后仿耀瓷的鑒定中,此類器物是我們鑒定的重點。這類器物有復制品,也有仿制品,都不可以忽視,全應認真對待。其中,復制品與真品很相似,其造型、刻花手法、紋樣特征,釉色都很相似,特別是底足的施釉方法、挖足、修足底、粘沙、指甲痕、棕黃斑等等,都力求和真品相似。鑒定時,要多和真品的實物相比較。真品和復制品還是有微妙的區(qū)別,特別是復制品的胎和釉,與真品的區(qū)別比較明顯。最新的復制品中,刻花紋樣可以很相像,這是因為又新發(fā)明了雙刃刀具,刻起花來,既快捷又輕便,而且紋樣的刀鋒達到了犀利圓活的效果,特別是紋樣線條的拐角處,犀利的刀鋒痕十分明顯。其實,生產者如若不將這樣的復制品冒充為真品,我很贊成將其作為新的高仿品來收藏。因為今天的產品就是明天的歷史文物,收藏這些高仿品,日后會是很有價值的。另外一種為收藏制作的器物是仿制品。這種仿制品,是將古代的耀州青瓷造型或紋樣采用調整、修改、拼接的方法,略加改造,給人的感覺是似曾相識,但又有新鮮感。收藏者往往是以“這是一種還尚未見到的難得的新器物”的想法,將其買下。我見到過不少這樣的事例。有時不僅是收藏愛好者走眼,也見到過對耀瓷比較熟悉的專家也走眼。這種仿品,往往比完全按真品復制的器物,更易使人“吃藥”,是鑒定中更要注意觀察和鑒別的一種耀瓷仿制品。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