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文摘報的策劃,可能有人會提出異議,覺得文摘報“吃的都是別人嚼過的饃”,還有什么新聞策劃可言。其實,正因為文摘報出版周期長、信息屬“二手”的這一特質,決定了它更得有自己的辦報思路,有新聞策劃。否則,文摘報就真的只是信息的堆砌,只能成為別的媒體的“回聲”了。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辦報環(huán)境下,文摘報要學會找出路,就不能把文摘報僅僅當作簡單的摘錄,文摘報同樣要“策劃”,要重視新聞策劃的作用,要走差異化之路,并以此來變自身的劣勢為優(yōu)勢,從而提升報紙的品牌形象。
新聞策劃對文摘報的意義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它是文摘報避免同質化競爭的出路之一。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正式出版的文摘報為30多家,以綜合類的居多,競爭激烈。在信息的取得渠道、編輯手段的運用等方面,各家文摘報都大同小異,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穩(wěn)住現有的讀者群,并贏得新讀者的青睞,除了給報紙以準確的定位,就得在新聞內容的縱深方面,以及版面內容的完善等方面下功夫,新聞策劃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
其次,它是文摘報與都市報無法“碰硬”的前提下的有效策略。與網絡媒體、都市報相比,由于出版周期和報紙性質的特殊性,文摘報最大的缺憾就是新聞時效性的欠缺,只能通過在新聞報道中的精心策劃,擴大報紙的影響,吸引讀者。與此同時,這種報道時間的滯后性也恰恰給了文摘報以足夠的時間來精選優(yōu)選稿件,并對稿件作進一步的梳理,對整個事件作更全面的關注,做深做透,通過新聞紙這個“平面”來完成對整個事件的“立體”的展現。
除了時效性上的劣勢,版面相對較少的文摘報也無法與可以拿出幾個版甚至幾十個版作一次重磅報道的都市報相抗衡。但文摘報也有都市報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那就是它的濃縮的特質,它降低了讀者獲取和甄別信息的時間和資源成本,就像“壓縮餅干”,外型小卻內在殷實。但這個優(yōu)勢不應該是信息的堆砌,而是除了在內容上精選精編之外,還得靠新聞策劃吸引更高要求的讀者的眼球,通過僅有的一個版面、幾個版面甚至是連續(xù)的關注來完成對一個重要信息或重大事件的多方位的報道加追蹤。
三是,它有助于提高文摘報編輯人員的辦報水平。報業(yè)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新聞從業(yè)人員素質和能力水平的競爭。文摘報的出版周期長、直接拿別人的作品來加工等特點容易導致編輯人員的工作惰性,如果報社鼓勵編輯搞策劃,并積極給編輯創(chuàng)造上進的環(huán)境,引導編輯常思考,多學習,編輯人員就會將新聞策劃當成日常的一項工作來對待。長此以往,辦報人的策劃意識、業(yè)務水平提高了,報紙質量也就上去了。
了解了新聞策劃對于文摘報的重要意義,那么,文摘報到底該從哪些方面來策劃呢?策劃時又得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選題的策劃。所謂“內容為王”,新聞吸引“眼球”的首先是內容的“顯著”、“新”等。文摘報要通過策劃選題,整合現有媒體的新聞資源,在二次加工的基礎上做到不容易被復制。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達,信息渠道的增多,信息傳遞過程中,媒體“獨家新聞”的獲取越來越困難。這個時候,對于那些紛繁復雜的同一內容的新聞報道,文摘報必須做個“篩選機”,將精華之中的精華通過再次整合,形成自己的“獨家”。這樣,讀者在比較閱讀時,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文摘報是在用心做報紙,是在真正替讀者節(jié)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是在對讀者負責。
在做選題策劃時,要善于抓住熱點、重點。比如,“5·12”四川地震的第二天《文摘周刊》當期付印,但當天一早,采編人員緊急召開會議,撤下了原有頭版“聚焦”、三版“新知”及四版“特稿”的三個整版內容,緊急策劃“聚焦四川省汶川強震”三個專版,讓讀者感受到了該報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新聞策劃的水準。
第二,版面的策劃。作為文摘報的一個版面編輯,不能完全“等米下鍋”,還得主動去“找米”,能夠根據讀者“想吃的菜”去找原料,進而將某些同類型的信息綜合、條分縷析,以整版或半個版的篇幅呈現給讀者,讓讀者一次“吃個痛快”。一個用心策劃的好專版與讀者見面后,總會得到讀者的褒獎。例如,可在健康類等版面策劃春節(jié)、愛眼日等節(jié)日期間的專版,通過在節(jié)日給讀者以必要的提醒與關心,贏得更多的讀者。
此外,在做新聞策劃時要做到“新”、“奇”、“好”?!靶隆笔侵竸?chuàng)意要新,不能重復或者模仿別家報紙對于某個新聞事件的策劃報道,在內容不能做“獨家”,一定要在報道方式上、策劃思路上做“獨家”。但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參照同行的做法,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但是參照不是照搬照抄,不是純粹的“克隆”,而是為了向成功的策劃學習、借鑒。“奇”是指策劃的新聞事件必須有奇特之處,平平淡淡的事件、普普通通的行為是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的。“好”是指策劃的新聞事件必須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能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有一位學者曾說過,新聞策劃追求的是“你無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深”的有效傳播的積極效應。
其實,文摘報的新聞策劃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激發(fā)編輯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報道的新聞價值,充分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擴大報紙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它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不少誤區(qū)。
誤區(qū)1:一發(fā)現重大的新聞報道不加區(qū)別就策劃。這是對重視新聞策劃的一種誤解。有些事件確實很重大,但一篇報道就足夠表達編者的意圖以及讀者想獲知的信息,此時,就無需興師動眾進行策劃。一般地說,需要做策劃的大致有這樣幾種:一種是預先能夠知道的重要社會活動,如每年“兩會”的報道、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北京奧運等等;二是突發(fā)性重大新聞的連續(xù)、追蹤報道,如“5·12四川地震”、“甕安事件”等;第三種是報紙自己設定的特別選題的報道。
誤區(qū)2:以為新聞策劃是報社領導的事。新聞策劃是一種集體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通常是報社總編輯、編委會成員、新聞采編部門的負責人、編輯等共同智慧的結晶。對于敲定的設計方案,可以多方征求意見,必要時可以幾個版面聯動,形成策劃攻勢。但有些文摘報的普通采編人員認為,自己只要編出精品文章、編排優(yōu)質版面就行了,新聞策劃是領導的事情。與這個觀點相對的是,有一些領導也確實把新聞策劃當成自己的分內之事,對編輯是否需要進行新聞策劃沒有過多的要求。一個報社要發(fā)展,不管是編輯的“事不關己”還是領導的“獨斷專行”,都不利于新聞策劃水平的提高,更對整體辦報水平的提高以及報紙品牌的推廣、美譽度的提高沒任何好處。
誤區(qū)之3:將一篇長稿拿來當策劃。比如整版刊登的就是一篇“××十大人物”、“××年十大案件”等,只是文章內容被分成了若干塊,即每個小篇幅介紹一個人物或案例,并沒有多少策劃人員的策劃思路在其中。由一個總標題、若干個小標題形成的版面確實很大氣,也很有氣勢,但多數只是在版面的編排和美化上下了些功夫而已,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新聞策劃。
其實,多家文摘報現在都越來越重視新聞策劃,將新聞策劃當成是提高辦報水平、擴大報紙影響的一個重要手段,要求版面編輯、主編在遇重大題材或重要節(jié)日時拿出策劃方案,并在編前會上交流策劃思路。同時,目前文摘報一些獎項的評選已經將新聞策劃作為單獨的一個獎項設定,從中可見新聞界對新聞策劃的足夠重視。相信在不斷的實踐與提高中,強勢的新聞策劃將成為一些文摘報的主打品牌,成為在報業(yè)競爭永遠不會被對手打敗的一把“尚方寶劍”。■
(作者單位:文摘周刊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