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方報紙 網絡 無錫日報
第四媒體的興起、普及和發(fā)展,給紙質媒體帶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同時也給地方報紙在競爭中既“守土”,又“拓疆”帶來了無限的生機。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給全球通訊帶來革新的同時,對傳統(tǒng)媒介也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大眾傳媒面對網絡的壓力,并不是消極地規(guī)避和否認,而是積極地引進新技術,在保持傳統(tǒng)媒體龐大受眾的基礎上,適時推出網絡報紙、電子報刊、網上電視等新生代媒體,吸引更多的受眾。其中,地方報紙的網上之路成為傳統(tǒng)報業(yè)不可避免的課題。
一、網絡加劇報業(yè)之間的競爭
網絡的興起,無疑對傳統(tǒng)報紙產生沖擊,是因為它與傳統(tǒng)報紙媒介相比,具有很明顯的優(yōu)越性:(1)廣容性。網絡中的超鏈接方式可以將無限豐富的材料立體式地發(fā)布,而且其內容不受限制,所以網絡可以稱得上資源最豐富的數據庫。(2)及時性。網絡更新速度快,不受印刷、運輸、發(fā)行、編制等因素的限制,網絡信息幾乎可以做到同步發(fā)送。(3)交互性。報紙的傳播方式通常是單向的,網絡卻可以做到即時的雙向互動。網絡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于一體,網絡中的傳者與受者的界限模糊,每個受者在下一秒鐘可以變?yōu)閭鞑フ摺#?)多媒體傳播。網絡集合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來傳達信息。網絡借助它們中任何一種或是幾種組合進行信息傳播,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單一的傳播方式。(5)人性化。網絡中,人們有了更高的主動性、個人參與性和操作性。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掌握和控制媒介傳遞的信息。(6)“開放性”。網絡是沒有邊界的,不受地域限制。(7)“個性化”。這是互聯網媒體的一個本質的特征,由于技術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體都是大眾化的,而互聯網卻可以做到面向特定的受眾,面向個人。另外,網絡中自由的表達、強有力的主張、反饋的及時以及匿名性等都讓這一新興媒體充滿了誘惑。
二、 地方報紙的比較優(yōu)勢尚存
我國地方報紙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報紙除了具有便于攜帶、便于閱讀、便于查閱、價格便宜等特點外,還形成了一定的傳播信譽和社會影響力。調查顯示,文化程度越高,越重視報刊的信息。而我們的趨勢是有高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報業(yè)發(fā)展的機會還很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經濟條件的因素。就我國的現狀來看,教育水平很不平衡。在窮苦的山區(qū)及偏遠的鄉(xiāng)村,掃盲還是一個大問題,遑論普及電腦上網知識。很多地方電話不通,也不具備硬件設施。一份傳統(tǒng)紙質報紙的價格一般在1元以內,而上網費相對要高,不少人經濟上無法承受。
其次,與人們的閱讀習慣相關。傳統(tǒng)紙質報紙有便于攜帶的特點,隨購隨讀隨棄,輕便可以折疊,方便閱讀和攜帶。而網絡報紙的閱讀,你必須正襟危坐在電腦前,面對明亮的屏幕。除了那些視網絡為空氣一樣重要的網蟲和網絡報紙的偏愛者外,可能很少有人放棄閱讀傳統(tǒng)報紙。
第三,現在的網絡報紙都是在傳統(tǒng)紙質報紙的基礎上存在的。如果從這一點來說,可以說不存在真正意義的網絡報紙,因為現在的網絡報紙與其說是傳統(tǒng)報紙的敵人和挑戰(zhàn)者,不如說是傳統(tǒng)報紙在生存斗爭中適應新的技術手段而采用的存在形式?,F在的網絡報紙的存在基礎還是各大通訊社、報業(yè)集團提供的信息及技術平臺,而且其資金也往往來自報業(yè)集團。
另外,報紙的生存條件不完全看它的訂戶的多少,還有一條是廣告。
三、地方報紙的網上之路:從“無錫新傳媒”反觀地方報紙網絡版特點
面對網絡的強大壓力,傳統(tǒng)報紙并沒有像很多人預言的那樣不堪一擊或走向滅亡。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嘗試,傳統(tǒng)報紙借助網絡的優(yōu)勢為自己服務,并與網絡在分化與融合中共存共榮。搶灘上網是地方報紙開放性的最重要手段。地方報紙網絡版一方面發(fā)揮紙質媒體的優(yōu)勢,一方面搭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車,加快發(fā)展?!稛o錫日報》在1999年6月22日建立了網站“無錫新傳媒”(http://www.wxrb.com),從此有了自己的網絡版。“無錫新傳媒”注重利用地域性優(yōu)勢,突出地域特色,拉近與本地讀者的距離,加強傳播非地方媒介所不曾有的“親和力”,與“自己人”貼得更緊,如8個網絡欄目“無錫概況”、“無錫交通”、“無錫旅游”、“無錫餐飲”、“無錫教育”、“無錫娛樂”、“無錫購物”、“無錫名人”,內容相對穩(wěn)定,這是網上了解無錫的窗口。網頁頁眉位置為長年不變的特色欄目名稱“伊人秀”、“無錫新方志”。最醒目的是圖片新聞,每日更換。左右兩旁的欄目名稱不因報道新聞內容的更改而變化。在首頁頁眉位置的“七彩版塊”——“伊人秀”、“吳文化”、“走近明星”、“教育頻道”、“美食世界”、“藝術在線”、“最新軟件”等則為“無錫新方志”的延伸。網站的建立,有利于“加快推進信息化,有利于實現報業(y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地方報紙的“守土”“拓疆”。
一是內容分類比較科學,便于讀者查找。因為地方報紙的版面本來就是按新聞內容來分類的,讀者想看哪一方面的內容很方便。大凡報紙網絡版首頁設計都較為相似。
二是新聞提要和導讀做得好,一目了然?!稛o錫日報》網絡版右側的“??L景線”下有“今日刊”、“都市服務”、“消費時尚”等,并注明更新時間。地方報紙網絡版雖然也強調地方新聞,但由于網絡的功能相當強大,地方新聞相對淡化。在提要和導讀制作中就比較明顯,比紙質報紙更為悅目。
三是網絡版刻意追求自己的風格。通過為網民提供周到的信息和服務,給人留下應有的印象?!稛o錫日報》網絡版“服務功能”菜單下有“作者投稿”、“讀者留言”、“網上投訴”、“網上訂報”、“新聞檢索”等五類?!昂献骰锇椤毕铝杏醒呕?、新浪、搜狐、中華網、國中網、千龍網等20家可供選擇;友情鏈接中“請選擇站”有50家國內新聞媒體,其中地方報紙網站達12家。簡體中文搜索中有中文雅虎等6家。2005年12月31日19時30分,無錫新傳媒網的訪問總量已突破1億大關。2005年8月28日,在新華通訊社新華網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委宣傳部領導的親自部署和指導下,由無錫新傳媒網和無錫太湖明珠網承建的“新華網無錫頻道”正式開通并發(fā)布,再次成為全國地級市媒體的首創(chuàng)。成為在互聯網上向全世界介紹和展示無錫的一個重要窗口,進一步擴大了無錫在國內外的影響。也填補了無錫沒有新聞門戶網站的缺憾。目前,在無錫新傳媒的訪問者中,有三成來自海外。
建立有特色的網站,需要報紙媒體在建立網站時首先解決定位的問題。定位的原則是根據自己的實力和掌握的資源、大的報紙媒體應該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強化自身的優(yōu)勢,強化自身的新聞傳播能力,首先要定位在網絡中有重大影響力的新聞性網站。其次,有實力的新聞媒體網站在搞好新聞、信息處理傳播的基礎上,定位于重大影響的門戶網站,不斷擴大自己的信息服務內容和各類網絡服務項目;而實力不足的中、小網站應開掘有特色的信息服務,有所為有所不為,建設有影響力的目標網站。網站短期內無法創(chuàng)造效益,是實力不強的地、市級報紙所無法獨力承建的,因此,他們應該走集約的上網之路??梢酝ㄟ^不同的媒體合辦、與商業(yè)網站協辦等方式上網??傊?,各報紙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應根據自身的特點,本著減少投入、著眼效益的原則,走適合自己的網上之路。
四、地方報紙網上之路的趨勢
現階段,傳統(tǒng)報紙與網絡媒體的現狀是: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世界報紙協會理事長鮑爾曾說:“如果報紙真的會消失的話——這一點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的——很明顯誰將向網絡媒體提供豐富的內容?!蔽覈胤綀蠹埖陌l(fā)展趨勢:(1)報紙不可能被互聯網完全替代,面臨新的互聯網的挑戰(zhàn),報紙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傳統(tǒng)報紙仍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生存下去。(2)報紙將加速與網絡互動的關系,網絡媒體會從報紙的讀者群中帶走一部分受眾,新形式下,報紙如果放棄了網絡這一陣地,無疑會失去很多的受眾,同時也會逐漸喪失很多的利益。(3)報紙將向著小眾化、專業(yè)化、深層次的方向發(fā)展。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專業(yè)性的網站層出不窮,形成了一個個小眾化、專業(yè)化的受眾群體。而報紙在這種形式下也會發(fā)生變化。
地方性媒介之間加強合作,新聞資源互通有無,可以改變信息匱乏的劣勢。地方媒介在網上的合作已經出現,如無錫日報與哈爾濱日報、大連日報等10多家地方報紙共同參與組成了“中國城市新聞交換網”,成員之間相互提供新聞信息,為受眾提供全球性全方位的服務。
從目前傳統(tǒng)媒介的競爭態(tài)勢來看,地方報紙各占一方,受眾面互不覆蓋,或至多覆蓋彼此的邊鄰地帶,所以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因此,地方性媒介充分地利用互聯網,走網上合作之路。北京市屬9家主要媒體連手推出“千年新聞網”,希望占領網絡新聞制高點,在短時間內發(fā)展成為一家新聞名牌網站。網絡最大特征是資源共享,彌補地方報紙信息源不足的弱勢。
除了少數全國性的新聞媒體外,地方報紙都受到地域的限制?;ヂ摼W為“信息匱乏”的地方媒體加快信息化步伐提供了極大的有利條件。建立區(qū)域性媒體聯合體,是未來地方報發(fā)展的方向。《中國報業(yè)之窗》(www.cnanet.com.cn)是承擔地方報紙門戶網站,在門戶中,每個報社都是相對獨立的,都有自己的主頁、報頭、報社簡介等。地方報紙網絡版注重鑄造品牌。針對讀者的需求層次和閱讀習慣,突出一些有特色的自辦欄目,充分利用自己傳統(tǒng)媒體的品牌,采用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交叉發(fā)展、相互滲透的方法建立網上優(yōu)勢。如《無錫日報》的“吳文化”、《連云港日報》的“花果山”、《鹽阜大眾報》的“丹頂鶴”、《揚州日報》的“梅嶺”等欄目,頗具地方特色。
雖然目前國內全國性大報基本上還是以郵電為發(fā)行主渠道,但地方性報紙幾乎都走的是自辦發(fā)行的道路。他們在所在城市的各個區(qū)、街道都有發(fā)行站,發(fā)行網絡已經趨于成熟,而將這成熟的發(fā)行系統(tǒng)利用起來就等于為報紙網站建立了一個發(fā)達的配送系統(tǒng)。這是任何商業(yè)網站都無法企及的巨大優(yōu)勢?!?/p>
(本文兼為江蘇省大學生學術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立項資助課題)
(作者: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新聞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