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明地論述早期毛澤東與報刊的互動以及報刊對毛澤東思想轉變的切實影響。正如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的話所說:“我們關心的并不是某時某地出現(xiàn)的歷史事實本身是什么,而是它們的出現(xiàn)有什么意義,表示什么”。(《西方的沒落》導言)
【關鍵詞】毛澤東 報刊 思想 轉變
“君行吾為發(fā)浩歌,鯤鵬去浪從茲始”。[1]毛澤東生平的歷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個豐富橫截面,年輕的毛澤東身上有著強烈的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傾向,這一時期又處在其人生思想轉變的十字路口,對之后從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起到啟蒙意義。同時恰逢中國社會的重要轉折之際,在經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過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報紙行業(yè)方興未艾,知識分子紛紛把報刊作為啟蒙陣地,宣揚其民主自由思想理念,報刊因而倚重知識分子并成為各種思想理念的重要載體。毛澤東通過閱讀報刊和直接參與報紙編撰,一方面是完成自身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報紙來了解信息并初步接觸到馬克思主義。
一、促使青年毛澤東思想轉變的三份報刊
1、《新民叢報》。1910年,十六歲的毛澤東第一次到離家五十里遠的湘鄉(xiāng)縣東山高等小學堂求學,其表兄文遠昌送給他兩本書,其中一本便是由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匯刊。[2]梁啟超是清末政論家,維新運動領袖(林語堂稱其為“中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新民叢報》是1902年2月在橫濱創(chuàng)辦的一份保皇派報刊。《新民叢報》宣傳的是資產階級民主改良思想,批判封建制度,介紹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一系列著述。這使得第一次接觸到君主立憲立場的毛澤東特別崇敬梁啟超,用后來毛澤東的原話說是“讀了又讀直到差不多背得出來”。由于青年的可塑性較強這種影響甚至綿延到他讀湖南省立師范的時候。
“學校里有一個國文教員,學生給他起了‘袁大胡子’的綽號。他嘲笑我的作文,說它是新聞記者手筆。他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啟超,認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變文風”。[3]
不難看出此時的毛澤東不但視梁啟超為偶像而且在寫作風格上模擬其筆法,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外界新思想,使其智慧驟開,如萬流騰沸,不可遏抑。
2、《民立報》?!睹窳蟆肥怯写硇缘馁Y產階級革命派報刊,它重點是宣傳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內涵。與之前的《新民叢報》已經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不僅公開承認報紙的黨派性并大肆宣揚報紙是政治斗爭的有力武器。
1911年春,毛澤東到湘鄉(xiāng)駐省中學讀書,初到省城長沙為了提高認識能力,辨清時局,他如饑似渴地讀書看報。1936年,他在保安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我成了一個好讀報紙的人……我還發(fā)現(xiàn)《民立報》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材料”。[4]《民立報》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創(chuàng)辦的“豎三民”報之一,在近現(xiàn)代報業(yè)史上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1910年10月11日,《民立報》正式出版,在“豎三民”報中,《民立報》的影響最大。它以論說、批評為手段,猛烈抨擊清政府,批判封建制度,報道各地資產階級民主運動,言論比前兩份報紙(《民吁日報》《民呼日報》)更為激烈,特別是宋教仁以“漁夫”的筆名,發(fā)表了不少政論文章,給民眾以十分強烈的影響。
這個時期正值清政府統(tǒng)治風雨飄搖,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醞釀著辛亥革命。國事紛紜,政局混亂,毛澤東在潛心讀書,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漸漸地由君主立憲制立場,轉到了孫中山的革命黨一邊。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發(fā)。十數(shù)天后毛澤東投筆從戎,參加辛亥革命。
3、《新青年》。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繼續(xù)陷于黑暗之中,這時的中國政治思想界出現(xiàn)令人窒息的沉悶局面,人們從不同角度總結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這種情況之下《新青年》應運而生。在新思潮的影響下,毛澤東也通過參加政治團體以及對政治的研究學到了本領,并且在緊接著發(fā)生的五四運動之后,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從1915年《新青年》創(chuàng)刊以來,毛澤東就是一個熱心的讀者。《新青年》雜志最初是由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介紹給他的,于此同時毛澤東在《新青年》發(fā)表了他第一篇文章。
二十八畫生,《體育之研究》
這篇文章發(fā)表在1917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雜志上。其文顯露出許多個人的特征和思想的脈絡,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延續(xù)下來。整個文章中毛澤東最關心的是對中國人民要遭受“亡國”災禍的擔憂,“亡國”就是國土淪喪,成為亡國奴。這一主題流行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文章開頭的幾句話中這樣提道:
“國力荼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xiàn)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無效,長是不改,弱且加甚……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遠?”[5]毛澤東在這里既沒有談到改良主義也沒涉及到革命的只言片語,只提出了他思想和行動的兩個基本主題:一是愛國主義,二是對尚武精神的贊美。這兩點貫穿了他以后的革命生涯,同時也表明了青年毛澤東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心。
然而,盡管這篇文章沒有明確提到社會變革,甚至也沒有任何必要的暗示,但卻包含著來自西方和中國的許多近代的、反傳統(tǒng)的思想影響。
這個時期,毛澤東的整個政治見解中的某些思想是從事實出發(fā)的,在吸取知識豐富內涵的同時,整個社會導向性的現(xiàn)實情形充斥著毛澤東的大腦,我們看到一個活脫的主流青年形象,在不斷的思考審視的過程中,《新青年》雜志及對陳獨秀和胡適等文章的欽佩早已經替代了梁啟超和康有為君主立憲立場的思想地位。關于這一點毛澤東在對斯諾回憶五四運動前中國進步團體產生的談話中說:“這些團體的大多數(shù),或多或少是在《新青年》影響下建立的……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為楷模”。[6]
二、主編《湘江評論》
1918年7月14日,《湘江評論》在長沙創(chuàng)刊,毛澤東任主編。他在《湘江評論》的創(chuàng)刊宣言提出“由強權得自由”的號召,主張以平民主義來打倒強權。在學術方面,主張徹底研究,努力追求真理;在對人的方面,主張群眾聯(lián)合,向強權者實行持續(xù)的“忠告運動”,實行“呼聲革命”。
在宣言中毛澤東指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薄断娼u論》創(chuàng)刊號寄到北京后,李大釗認為這是全國最有份量、見解最深的刊物?!冻繄蟆芬灿枰越榻B,說它“內容完備”、“魄力非常充足”。[7]
《湘江評論》為四開一張,每期約12000字,刊物“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每周一期。創(chuàng)刊號印2000份,當天銷盡,后重印2000份。自第二期改印5000份。深受讀者歡迎。
《民眾的大聯(lián)合》
毛澤東在第二期發(fā)表了《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一文,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分析辛亥革命的教訓,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指出改造中國社會的根本辦法在于民眾的大聯(lián)合,這篇文章雄辯有力,通俗易懂,極富愛國熱情,盡管還不能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但與兩年前的《體育之研究》一文已有明顯的不同。
首先,此時的毛澤東已經由青年的懵懂時期轉入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他主編《湘江評論》對華南學生運動起到很大影響?!睹癖姷拇舐?lián)合》在文章開首便直刺中國社會現(xiàn)狀:“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彼辉僬J為強健個人體魄是解救中國之關鍵。他盡可能爭取廣泛的支持,號召各階層的民眾聯(lián)合起來,對壓迫他們的勢力“齊聲一呼”。這種聯(lián)合將半靠自覺半靠組織,鞏固和團結是其關鍵要素。聲稱1911年辛亥革命未能發(fā)動民眾,下一次革命非喚起民眾不可。
其次,這篇論文論述了與他內含的諸如對改革的原動力的周密考察,而且文章中提到了馬克思,以與毛澤東欣賞的無政府主義者相比較,毛澤東說,馬克思的觀點“很激烈”,克魯泡特金更溫和的觀點雖不能立見成效,但是他的最大的優(yōu)點是“先從平民的了解入手”。毛澤東期望一種更為公平的社會秩序。他雖然有出色的組織才能,但是當時的毛澤東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理論形態(tài)。
毛澤東設想多種形式的聯(lián)合會匯聚力量形成革命大潮。聯(lián)合的目的很簡明:“反對壓迫民眾的……強權者”,婦女、人力車夫、農民、學生等,各界人士都包括在這種聯(lián)合之內,沒有階級界限之分。[8]
第三,毛澤東以鮮明的觀點和超強的感染力設身處地的口吻述說了各階層的苦難,而對學生之苦則最為激動:我們的國文先生那么頑固。滿嘴里“詩云”、“子曰”,究底卻是一字不通。他們不知道現(xiàn)今已到了二十世紀,還迫著我們行“古禮”,守“古法”。一大堆古典式死尸式的臭文章,迫著向我們腦子里灌。[9]而且文中不斷重申聯(lián)合二字,由此不難看出他對未來充滿了泰然自若的信心,毛澤東稱只要聯(lián)合起來斗爭,是沒有力量可以抵擋的。
最后,毛澤東的這篇文章在提出現(xiàn)實的目標連貫一致的,實踐中可行的步驟的同時也為其贏得了掌聲,受到李大釗舉辦的《每周評論》的贊揚,“武人統(tǒng)治之下,能產生我們這樣的一個好兄弟,真是我們意外的歡喜”[10]。這也同時激勵了長沙合作組織“湖南各界聯(lián)合會”在艱難中形成。
8月上旬,軍閥張敬堯派軍警查封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和《湘江評論》。刊物共出4期,第2期附1張8開的“臨時增刊”。
面對這閃爍著個性與時代光芒的刊物慘遭厄運,一面說明了實際情況的糟糕同時也預示了革命的暴風驟雨將會更猛烈的來臨,這正如毛澤東作為編者在發(fā)刊詞中宣稱的那樣:“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p>
三、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青年時期是人生最美妙的階段,在那些激揚沖蕩的歲月,隨著新事物、新思想、新變革的層出不窮,青年毛澤東在背負時代命運的同時也得益于這種時代情緒。在這個時候,毛澤東的思想中混雜著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他憧憬“十九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其反對軍閥和反對帝國主義已經是明確無疑的。
青年毛澤東富有澎湃的激情和超然的創(chuàng)造力,他的抱負和追求,在那首氣勢如虹的《沁園春·長沙》中表露無遺: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 臧克家 1990年版2頁
[2]《毛澤東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美]羅斯·特里爾2006年版19頁
[3]《西行漫記》[美]埃德加.斯諾 著 1979年版121頁
[4]《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 李銳
[5]《新青年》第3卷第2號(1917年4月)
[6]《西行漫記》[美]埃德加·斯諾 著 1979年版125頁
[7][8][9][10 ]《毛澤東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美]羅斯·特里爾2006年版48頁、49頁
[11]《毛澤東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 臧克家 1990年版 14頁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指導老師:陳玉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