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7日,有“亞洲鐵人”之稱的楊傳廣在美國辭世,臺灣社會一片哀婉。
楊傳廣是臺灣阿美族原住民,1960年,27歲的他在第17屆奧運會上奪得十項全能銀牌,成為第一個榮獲奧運獎牌的中國人。
他的成就源自天賦和機遇的完美結合。他在高中時代便展現(xiàn)出超強的運動天分,二十歲時入選臺灣地區(qū)亞運軍團,他申報的項目是跳高和跳遠。有趣的是,集訓期間時任田徑總教練張煥龍發(fā)現(xiàn)這個年輕人無論是鉛球、鐵餅,還是標槍等等項目都玩得很轉,于是臨時決定讓楊傳廣改報十項全能。此時距離馬尼拉亞運會開幕僅剩下三個星期,楊傳廣在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惡補了撐桿跳與一千五百米長跑,心懷忐忑地來到了馬尼拉。
結果,楊傳廣一鳴驚人,在1954年的亞運會上,以5454分奪得十項全能的冠軍,當?shù)貓蠹堃浴癆SIAN IRON MAN”稱呼他,這也是楊傳廣“亞洲鐵人”稱號的由來。
傳奇就此開始書寫,1956年,楊傳廣在第16屆墨爾本奧運會上以總分6521分名列第八;1958年東京亞運會時,他又以7101分蟬聯(lián)亞運冠軍。
其后,他得到赴美受訓的機會,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美國名將瓊森(Rarer Johnson)一同成為著名教練德瑞克(Elvin Dmke)的弟子。
專業(yè)科學的訓練使得楊傳廣的體能和經(jīng)驗顯著提升,1958年到1960年,他在全美十項運動比賽中,成績突飛猛進。
羅馬奧運會上,十項全能被公認為田徑比賽中爭奪最激烈的項目,楊傳廣與一同受訓的美國選手瓊森,以及前蘇聯(lián)的瓦一庫茲并稱“三杰”,個個都有奪金實力。
三人中瓊森的競技狀態(tài)最佳,奧運會前剛剛創(chuàng)造了8683分的新世界紀錄。他也是上屆奧運會的銀牌得主。比賽開始后,終極競爭果然在他和楊傳廣兩人之間展開。
第一天進行的是百米、跳遠、跳高、鉛球和400米的角逐,楊傳廣四個項目均勝過瓊森,可惜鉛球成績大幅落后,最終瓊森以55分之優(yōu)暫時領先。由于突降大雨,賽程一再延宕,一直到晚上11時,兩人才拖著疲憊的身體返回奧運村。
翌日9時再戰(zhàn),瓊森在110米跨欄中敗下陣來,楊傳廣積分反超對手128分。第7項是鐵餅,瓊森奮力一擲,又將領先優(yōu)勢奪回。
第8項撐桿跳是楊傳廣的強項,他跳出了4米30米的好成績,卻沒有想到瓊森也有超水平發(fā)揮,跳出了個人最佳成績4米10,此時,楊傳廣總分仍落后24分。
標槍賽過之后,楊傳廣還落后瓊森67分,如果他要獲勝,必須在最后一項——1500米的較量中比瓊森快10秒以上,此前,楊傳廣的最佳成績是4分36秒,瓊森則是4分54秒,理論上講,楊傳廣仍有機會奪金。
最后的決戰(zhàn)在晚上9點15分開始,楊傳廣放手一搏,瓊森也始終緊咬對手,現(xiàn)場觀眾看得激動,一路為兩人加油,最終楊傳廣雖率先沖線,卻無力改變總分落后的局面,瓊森成為這場鐵人大戰(zhàn)的最后贏家。
終點線上兩個一路苦苦爭奪的對手緊緊相擁,互相攙扶著走向休息室,這一幕打動了所有觀眾,頒獎禮時他們大喊著,“兩個都給金牌PE!”
羅馬奧運之后,楊傳廣繼續(xù)揚威世界田徑場,并于1963年4月29日在美國的一場比賽中以總分9121的高分打破世界紀錄,‘此后,國際田聯(lián)修改了記分方式,楊傳廣也成為十項全能賽事中無法逾越的“九千標桿”。不過來年,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被賦予極高期望的楊傳廣表現(xiàn)并不理想,僅以7650分拿到第5名,此役之后,35歲的楊傳廣選擇了退役。
退役后,他曾經(jīng)從政當選過“立委”,做過生意,拍過電影。晚年則投身體育教育事業(yè),專心培養(yǎng)新晉人才。1968年,他曾在臺灣發(fā)起“一人一元運動”,希望人人獻出一分心力,興建現(xiàn)代化的體育館,培植優(yōu)秀的體育人才,建立全民體育的觀念。雖然這項捐款活動最后并沒有達成預定的目標,但卻由此喚起了民眾支持體育的熱情。
由于楊傳廣的妻兒都在美國,因此他也大多奔波在美國和臺灣之間,2000年圣誕節(jié)后楊傳廣突感身體不適,經(jīng)檢查后發(fā)現(xiàn)肝硬化癥狀。2006年10月27日在臺北舉辦的“田徑秋季公開賽”,是楊傳廣在臺灣最后一次公開亮相。
在他辭世之后,臺灣社會給予這位74歲的老人極高榮譽,因他與“亞洲羚羊”紀政同為臺灣地區(qū)體育精神的代表,自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倆聯(lián)手為臺灣地區(qū)帶來了無比的榮耀。在他倆之后,臺灣地區(qū)的田徑事業(yè)停滯不前,光榮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