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雞的戰(zhàn)斗
博弈論中有個著名的“斗雞博弈”,當(dāng)勢均力敵、旗鼓相當(dāng)?shù)腁B兩只公雞相遇時,它們都有兩個選擇:進攻或撤退。若兩只公雞都選擇了進攻,那么注定兩敗俱傷;若都選擇了撤退,則不分勝負(fù)。若A公雞進攻、B公雞撤退,那么A公雞勝利,B公雞丟面子;若B公雞進攻、A公雞撤退,那么B公雞勝利,A公雞丟面子。雖然丟了面子,也比兩敗俱傷的殘局要好一些,所以最好的對策是:對方進攻、我就撤退,對方撤退、我就進攻。
按博弈論的說法,“斗雞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你進我退,你退我進”。自己的行為取決于對方的行為,而且雙方都是這樣的選擇。那么,最后的“納什均衡”究竟會出現(xiàn)在哪一點?也就是到底是誰進攻誰撤退呢?這就要看誰使用了“威懾戰(zhàn)略”,并更為有效了。
用“威懾戰(zhàn)略”武裝頭腦
什么是“威懾戰(zhàn)略”?
就是選擇“威懾”的一方要表現(xiàn)出義無反顧、勢不可擋的樣子,以大無畏的氣勢震住對方?!蔼M路相逢勇者勝”,就是這個意思。當(dāng)然“威懾戰(zhàn)略”也是平等的,雙方都可以采用,若對方表現(xiàn)得比你還勇猛,你就要“識時務(wù)者為俊杰”了,與“愣頭青”去拼命是不值得的。
講個戰(zhàn)爭年代的故事。一場血腥戰(zhàn)役之后,敵我雙方的兩個士兵狹路相逢了。他們都已身心疲憊,但雙方都勉力對峙,槍口對著槍口,目光對著目光。終于,國民黨士兵的信心崩潰了,撲通一下跪地求饒。當(dāng)戰(zhàn)士吃力地奪過對方槍支,發(fā)現(xiàn)里面根本沒有子彈時,他也一下子癱倒在地,因為他早就彈盡糧絕??梢姡逻€是不勇,有時并不需要真正的較量,而只需將“勇”的信息傳遞到對方即可。在很多情況下,博弈就是比拼誰比誰更有威懾力。
真假“威懾”
許多人都知道“所羅門王斷案”的故事。古代有兩個婦女,同時在一間屋子里生下小孩,但其中一個孩子死了,兩人都爭說這個活著的孩子是自己的,死孩子才是對方的。當(dāng)年沒有DNA等技術(shù)手段來做親子鑒定,人們便請了所羅門王來斷案。智慧的所羅門王假意說,既然你們都說自己是孩子的母親,那就把孩子一劈為二一人一半。一個婦女欣然同意說,這樣最好。而另一個婦女則說,寧可給對方,也不愿將孩子劈死。水落石出,所羅門王據(jù)此明斷:贊同的婦女是假的母親,不贊同的婦女才是真的母親。
如果那個假的母親懂得一點博弈論的話,知道所羅門王的這個“威懾”是個不可置信的假威懾,他不會真的那么做,再對刀劈嬰孩表現(xiàn)出不忍的話,所羅門王的計謀便不能成功。
怎樣識破“假威懾”?講個生活中的例子。
一位姑娘與小伙子相愛,但姑娘的父親堅決反對,以斷絕父女關(guān)系相威脅。如果姑娘相信的話,她可能會中斷與戀人的關(guān)系,因為戀人是可以選擇的,而血源是不能替代的。慶幸的是,這是個聰明的姑娘(大概也學(xué)過博弈論),她知道父親不會那么做。因為那樣的結(jié)局對父親更加不好,不但失去女婿,還會失去女兒。她義無反顧地將“生米煮成了熟飯”,勇敢地結(jié)婚了。
用博弈論的話來說,父親的“威懾”也是個不可置信的假威懾。最后的結(jié)果,父親還是接受了這個當(dāng)初并不喜歡的女婿。
掀起“威懾”的蓋頭
“威懾戰(zhàn)略”可能只是一種“虛張聲勢”,它不一定會真正地實施。如何識破對方的“虛張聲勢”呢?這就要看對方的威懾是否可以置信。當(dāng)父親威懾頑皮的孩子,“你再吵,我就把你從窗外扔下去”,這種大而不當(dāng)?shù)耐鼐筒挥弥眯拧?/p>
威懾在什么時候才是可置信的?答案是,“只有當(dāng)事人在不施行這種威懾時,就會遭受更大的損失?!?/p>
要讓自己的威懾更加有效,需要做出斷絕后路的行為,表達(dá)出你孤注一擲的決心,對方才會有所忌憚。
(摘自《商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