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的演出,往往一票難求。但到了演出場所,演出開始之后直到演出結(jié)束,又總有一些座位空著,而且這些空著的座位,通常都是這個演出場所里最好的位置,即通常是贈票留下的位置。為什么贈票的座位多空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人手中的票不是持票人因為喜歡看演出而花錢買來的,他們之所以持有這些票,是因為他們是多少管點事的官員。
其實,類似的情況不僅演出一項。有人請看演出,有人請旅游,有人請出汗(鍛煉),也有人請洗澡,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官員休閑,他人買單,早就成為我們休閑市場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人盡皆知的“潛規(guī)則”。
官員因為執(zhí)行公務的需要,免費看演出是常有的事,比如慰問演出,總要有官員出席,以示重視;比如節(jié)目審定,管文化方面的官員要在場,才能拍板。這些情況下,看看“白戲”,是難免的,很多的時候,這是一項工作,未必是休閑或享受,反而是一種負擔。問題是,要明確兩個界限:一是限于職務行為,只有看演出是一種職務活動(比如審看)的時候,“白看”才有其合理性,其他時候,那怕你是官員,也不能“白看”;二是限于本人的職務活動,不及家人、身邊工作人員和其他關(guān)系人。除了外交或外事場合出于外交或外事禮儀的需要必須帶夫人之外,其他時候,官員身邊的人是不能免費的。
演出單位或演出者們之所以向官員贈票,而不向“平民”贈票(當然也有的時候基于各種原因也有向一般民眾贈票的情況,如重陽節(jié)向老年人贈票等,但極少乃至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因為官員們手中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權(quán)力,多少可以主宰或影響演出單位或演出者的“命運”。演出單位和演出者向官員贈票的根源在于傳統(tǒng)的政府管理體制。演出單位長期以來附屬于政府,既不是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也無法在演出市場上自負盈虧,其發(fā)展乃至生存,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取決于政府及其官員“關(guān)心”和“支持”的力度,因而,向這些官員贈票就成了必須的、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在這種背景條件下,不僅演出單位把贈票作為向官員們表達“意思”的手段,官員們也自覺不自覺地把能否得到贈票以及得到贈票的數(shù)量、檔次當作了衡量自己的權(quán)力和在這個領(lǐng)域的影響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官員看戲不買票的問題,除了加強廉政建設(shè)和官員自律之外,更應當寄希望于文化管理體制進一步市場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