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八小時之外”的休閑是否也需要監(jiān)督?官員的休閑屬于個人生活范疇,具有私密性,監(jiān)督介入私人空間,把官員的休閑生活納入監(jiān)督范疇,是否妥當?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的休閑時間日漸增多,休閑方式日趨多樣化,休閑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八小時工作制,雙休日,法定節(jié)假日,帶薪休假,工作時間的制度建設不斷完善,保證了官員個人的休閑空間和時間,官員的“生活圈”、“社交圈”、“娛樂圈”在不斷地延伸。與此同時,公共權力伴隨著官員的休閑生活從公務領域進入私人空間,極有可能成為滿足個人欲望的工具。監(jiān)督的空白和斷檔增加了官員道德失范和被侵蝕的危險性和可能性。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臨刑前曾懺悔:“給我拉上關系的、送錢的人大多都是請我出來吃頓飯而聯(lián)系上的”。官員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與權力相聯(lián)系,即使是官員的業(yè)余休閑也概莫能外。自律固然重要,但監(jiān)督才是根本性的。對官員的監(jiān)督僅僅停留和局限于八小時之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延伸和擴展到“八小時之外”。
有一種觀點認為,官員的休閑生活純屬私人活動空間,沒有違法亂紀的行為,不能隨意干涉,否則,就是侵犯了個人隱私權和自由權。公共權力不得任意侵入個體的私人空間,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權利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它必須尊重公共利益和其他權利,這也是法治的另一個基本要求。在法治社會,官員通常被視為一個特殊群體。這是因為:官員普遍占有一定的公共權力,能夠調動和支配一定的公共資源,制定公共政策,進而影響公眾利益;官員是基于選舉或任命而產生,其權力來自于人民,官員的決策過程以及官員自身理應置于人民監(jiān)督之下,人民有權知道官員與執(zhí)行事務有關的私生活事項,諸如個人的品行,能力等等。因此,官員必須忍受更多批評以及更小范圍私人生活空間。對官員休閑生活的監(jiān)督,對官員個人隱私和自由的一定程度的限制,實際上是官員占有和掌握公共權力的一種代價。
對官員休閑的監(jiān)督牽涉到官員個人的隱私權,應當納入法制軌道。在加強監(jiān)督的同時,對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生活必須給予法律上的保護。西方發(fā)達國家通常是以立法的方式來規(guī)范公職人員的道德操守,如英國有《榮譽法典》,美國有《政府道德法》,法國有《道義法則》,意大利有《道德法典》等等。西方國家通過立法,一方面保護了官員合理的隱私權;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官員們的不道德行為。近年來,我國各地積極探索對官員休閑生活的監(jiān)督方式和途徑,如“報告制”、“巡訪制”、“舉報制”、“評議制”、“曝光制”等等,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沒有法律上的依據(jù),一些做法和尺度不夠規(guī)范,不適當?shù)財U大對官員私人空間的介入,造成了法律上的糾紛與矛盾。因此,當務之急,應當制定法律,對官員的監(jiān)督及其隱私權保護進行合理的界定,使對官員的全面監(jiān)督做到有法可依,合理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