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中,由于統(tǒng)治者的高壓和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局限,作品往往借助于神秘的色彩來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設(shè)計靈動的典型意象,以表達對壓迫者的反抗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這一點在《韓憑妻》這則凄婉的愛情故事中尤為明顯。
這一對恩愛的夫妻硬是被康王拆散,但是,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不二卻就此激活。你看,妻子秘密贈書丈夫,表明心跡;丈夫在愛妻被奪、論為城旦、怨恨交加的情況下,聽到妻子矢志不移的情話,不但深受感動,而且頓悟死了以后反而可以在愛情中求得永生,于是視死如歸。這一點實際上是夫妻的共識。當她陰腐其衣時,已作好了一系列的安排——與王登臺之日,便是自投臺下之時,左右要攬住我嗎?腐衣已經(jīng)經(jīng)不起手拉了!這種以生為小、以死為大的追求,是感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力量的支撐使然。
這一出浪漫的悲劇,不但人物形象鮮明,而且典型意象生動。雖然康王不允許他們夫妻合葬,但是人們卻通過作者的筆把他們的理想化為了一對相思樹,生在二冢之頂,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并且把他們夫妻的精魂化為了一對鴛鴦,晨夕棲樹,交頸悲鳴?!@就是說,通過作者的筆,他們在更遼闊、更神靈的時空里合葬了!這是人們對愛情的永恒生命力的理解與美化,對愛情破壞者的鞭撻與鄙棄。
當然,合理鋪排的豐富想象也是與時俱進的。后來,人們又把韓憑妻所著的腐衣的衣袖化為一對蝴蝶,翩翩起舞,這便是梁山伯、祝英臺傳說的誕生。而我們又何嘗不能想象二冢之端的大梓樹滿綴燦爛的花朵,那滿空的花雨正預(yù)備給謁墓者以無比的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