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今天的話說,呂后算是大漢朝的國母了。但這位“國母”在歷史上的名聲一直不好,因為她的陰毒狠辣和精于權術。古往今來,人們總是用一個賢妻良母的標準來評價呂后,所以怎么看她都不順眼,這是典型的男人哲學。如果我們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觀察呂后的話,會看到她散發(fā)出的光輝。
曾經,那個叫娥(音“許”)的女子也是家境闊綽的大戶閨秀。為躲避仇家,隨父親呂公從單父(今山東單縣)南遷到沛縣。如果門當戶對出閣,娥本可以安安生生做她的賢妻良母。但一次偶然的事情改變了她的一生。在呂家舉辦的與當?shù)剜l(xiāng)紳見面宴會上,混進一個蹭吃蹭喝的二流子,他就是劉邦。劉邦出身于本分的農家,可他本人卻并不本分,既不喜讀書,也不愿務農,整天價呼朋喚友,喝酒泡妞。一般的莊戶人家并不喜歡這樣的人物,但劉邦卻靠酒肉朋友的抬舉,混上了秦朝最小的一個官——泗水的亭長。按照當時“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的建制,劉邦很像現(xiàn)在一個行政村的村長。以他這樣的身份,是沒資格傍呂家這樣的大款的。
可劉邦運氣實在好。呂公有給人相面的嗜好,在他眼里,這位浪蕩窮鬼的面相卻是貴不可言。呂公不僅容忍劉邦白吃一頓,而且不顧老婆的強烈反對,執(zhí)意要把家里的黃花大閨女娥白送劉邦。這應該是公元前224年前后的事情,娥十六七歲,劉邦三十一二。
娥,她的大名叫呂雉,開始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生活。她與劉邦育有一子一女。嫁給這樣一個風流的窮光蛋,呂雉毫無怨言。她已經不是富家的大小姐,而是地道的農婦,屋內養(yǎng)兒育女,戶外除草種地,都是她的本分。這時的呂雉十分善良,史書記載,一天她在田里勞作時,有一個過路老人來討水喝,呂雉不僅送喝的,而且還送老人吃的。偏巧這老人與呂公有一拼,也是個相面的,他斷言呂雉一家人皆有大富大貴之相。
盡管誘人的大餅畫了一個又一個,但呂雉過的依然是艱辛的生活。當時疑神疑鬼的秦始皇常常感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南巡鎮(zhèn)邪。劉邦聯(lián)系到兩個算命的話,以為秦始皇是來找自己,慌忙跑到山野巖洞、湖泊沼澤里面躲藏起來,賢惠的呂雉不得不東奔西跑,為丈夫送衣送飯。據說劉邦很奇怪妻子為什么總能找到他,呂雉不無得意地說:“你藏的地方有祥云籠罩,我一找一個準兒!”
公元前208年,在陳勝吳廣起義后,劉邦也率領沛縣子弟興兵反秦,被擁為沛公,呂雉則由一個普通農婦被尊為夫人。兩年后,劉邦攻入咸陽,立為漢王,呂雉又晉級成了王后。希望來得快,絕望也跟得緊。隨后,劉邦與項羽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項羽在睢水大敗劉邦。亂軍之中,呂雉和一雙兒女被沖散,她與公公劉太公一起成了項羽的俘虜。在被楚軍扣押了近兩年半之后,呂雉才回到了劉邦身邊,這時她已經年近四旬。
這番磨難加上與劉邦共同生活二十年的經歷,使呂雉徹底明白了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是女人,因為她已經沒有了資本,而是一個政治家,一個丈夫事業(yè)上的得力幫手。呂雉的轉型不僅快,而且十分成功。在劉邦奪取和穩(wěn)固天子地位的過程中,呂雉(這時應該稱呂后了)功不可沒。
像所有帝王一樣,劉邦奪取天下之后,也開始一個個收拾身邊的功臣。功勞最大的三人中,謀士張良是個明白人,對主子溜須拍馬處處討好,已無威脅;能臣蕭何是個老實人,只會踏踏實實做事,沒有野心;只有大將韓信,不僅有歷史污點——在楚漢之爭中劉邦最危急的時刻討官要官——而且一直居功自傲,讓劉邦難以放心。劉邦先把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又由楚王貶為淮陰侯,并用計謀把韓信帶回京城,以便能牢牢看著他。后來,韓信真的被逼出了反叛之心,他趁劉邦外出平亂,準備在京城動手,襲擊呂后和太子。誰知消息走漏,呂后和蕭何將韓信騙進宮中,把他綁起來砍了腦袋。呂后殺韓信,完全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的需要,與他們的品德毫無關系。相反,呂后在如此危急時刻,勉力支撐局面,果斷行動,表現(xiàn)出了超人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其時,她心里何嘗不明白,老公早就想干掉韓信,只是怕天下人指責,才不敢動手。如今借己之手除掉后患,是對老公絕大的政治支援。所以,劉邦聞訊后的心情是:“且喜且憐之”,首先是高興,然后才有些惋惜。呂后是多么了解自己的丈夫!
呂后還攛掇劉邦殺了另外一個心腹大患彭越。這彭越本來就是一個毫無政治遠見的農民(他是漁民出身),只知道保存自己的家底和實力。劉邦幾次調他去打仗,他都老大不情愿。最后,劉邦找個機會把彭越抓了,準備把他流放到蜀地。在押解途中,彭越恰好遇上呂后,于是他又向呂后訴苦,希望呂后能為他向劉邦說說情。呂后不露聲色答應了,把彭越帶回京城。見到老公后,呂后說的是:“彭越這小子心里不服哇!怎么能放他到蜀地呢,這不是留下禍根嗎?好在遇到的是我,把他帶回來了!”結果,彭越這次請托不僅讓自己掉了腦袋,還被滅了三族。呂后的政治眼光,比劉邦要長遠得多呀。
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呂后這時是四十六七歲。她開始以更大的熱情來操持打理這個“家”——在她眼里,家早已不是小家,而是國家。歷史上一直詬病呂后扶持呂家黨羽的行為,這其實是站在所謂的正統(tǒng)觀念,也就是劉家的角度來看問題。事實上,持這種觀點的人忽視了當時嚴重的政治危機。
一個王朝初期的局面與它穩(wěn)定一段時期之后大不相同。劉邦是大漢的開國君主,他死時,與他一起打江山的開國功臣們大多還健在。所以,在指望不上劉家人的情況下(別說幫忙,不添亂就謝天謝地了),呂后轉而尋求娘家人的協(xié)助,并沒有說不過去的地方。
如果說晚年的呂后表面上殺人如麻,一點都不過分。劉邦與其他嬪妃生的兒子劉友、劉恢、劉建,都是被她逼死的。
呂后所為,狠則狠矣,但是不狠,又怎能成就偉大的政治家呢?呂后所誅,冤則冤矣,如果不冤,歷史上哪來那么多的政治犧牲品呢?
衡量一個統(tǒng)治者的政治韜略,手段并不重要,關鍵是效果如何。漢初的政治斗爭血雨腥風,但漢初的百姓生活樂也融融。呂后掌權期間,薄稅賦、廢苛政、正民風、舉孝悌,尤以停行“三族罪”和“妖言令”為史稱道。史書也不得不說:“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閨閣,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边@儼然是一幅盛世景象。對于呂后的評價,已經足夠。
歷史上政治斗爭殘酷不殘酷,關老百姓什么事!
(摘自《為女人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