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及今,人類都是在追求著進步,即使是老百姓也一樣,但是當形勢發(fā)生逆轉時政治家們卻往往采取退隱的辦法來暫時逃避政治敵人的進攻,遠的有春秋時期的范蠡,漢朝的張良等,近的有曾國藩、袁世凱、蔣介石等,他們有些是被迫作出抉擇的,有些是審時度勢,激流勇退,前面如袁世凱、蔣介石就是這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的狀況,后者如范蠡、張良、曾國藩便是主動隱身以求自保的例子。不管政治家如何巧妙地運用,退隱都可稱為歷代政治家的一個絕妙陰謀。
范蠡、張良、曾國藩可謂功成身退,退得很有尊嚴和理智,他們無論作為開國元勛還是中興之臣事實上都成就了一個王朝,本來可以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他們正是清醒認識到勾踐、劉邦和清王朝對功臣懷疑加猜忌的危險,從而選擇退隱,以徹底離開比較敏感的權力斗爭的漩渦中心,免得招致殺身之禍。
后人也許有不少惋惜,像曾國藩當時憑借實力應該有很多機會趁火打劫,奪取清王朝的天下,重新建立一個帝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王闿運就多次試探他,可他就是不予理會,視為妄談,不過他們在復雜多變的封建統(tǒng)治環(huán)境下能夠善始善終,確實得益于退隱的功勞,今天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膽小鬼,這可能和他們崇尚的儒家思想有關,至于范蠡、張良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和曾國藩相提并論,他們的隱退是唯一的選擇。
與范蠡、張良、曾國藩不同的是袁世凱和蔣介石,他們選擇的退隱卻是一種高明的斗爭策略,因為他們經(jīng)過多年來和政治權力的周旋,摸爬滾打,已經(jīng)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特別是軍事隊伍,對于他們而言,退隱只是為了虛晃一槍,等待時機,爭取更大的勝利。袁世凱由于清王朝的統(tǒng)治顧忌實現(xiàn)了權力的鉗制被迫辭職,但他實力還在,部下仍然聽他的調(diào)遣,后來當朝廷受到革命軍的進攻無力抵抗時,只有請他袁世凱出山,可是他假裝有疾,堅不復出,為的是向清王朝討價還價,結果等到他完全掌握了清王朝的軍事大權,又反戈一擊,假裝共和竊取革命成功果實。另外蔣介石在國民黨統(tǒng)治發(fā)生危機時期,幾次通電下野,也是權宜之計,并非放棄斗爭,其實是更加高明的以退為進的陰謀。
還有一種情況明明知道某方面自己不得不退下來,比如由于年齡的問題或者迫于某些方面的潮流以及勢力的壓力,政治家們?yōu)榱死^續(xù)立于不敗之地,便會別有用心地樹立一個傀儡政權或者代理人,只要保證其手下人都是自己的人,何愁政治傀儡不俯首帖耳,唯馬首是瞻?這樣不僅避開敵人反對的鋒芒,而且一旦情況有變,幕后操縱者隨時可以玩金蟬脫殼的把戲,另外立傀儡,將原來手中的傀儡當作自己過錯的擋箭牌與犧牲品!如此比起來他們明政當權要安全地多!
說來引退至少有如下好處:
一是可以暫時麻醉敵人,讓敵人為輕易取得的成功而得意忘形,為表面的勝利沖昏頭腦,喪失斗志和警惕;
二是可以使敵人暴露實力和軟檔,甚至可以讓團結的敵人同盟在既得利益面前大打出手,自相殘殺,退隱者可以隔岸觀火,坐受漁翁之利;
三是韜光養(yǎng)晦,可以保存實力,養(yǎng)精蓄銳,避免直接正面斗爭,兩敗俱傷,做無謂的犧牲;
四是隱退者能夠有時間從長計議,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以四兩撥千斤的神奇制敵于死地,況且如此隱退不怕沒有機會翻身,只要實力在,自然有人請你出山。即使自己一直不出山也不要緊,遺傳子子孫孫始終把握人事組織與軍事權力進行暗箱操作,仍然勝券在握。所以善于進退的政治家方是大智慧,虛虛實實間才顯得謀略的驚人魅力。(摘自《資治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