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帝,蕭衍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特別長壽。他活了86歲,如果不是那場離奇的戰(zhàn)亂,如果飲食供應(yīng)不出問題,他的生命肯定還將延續(xù)。另一個是篤信佛教。自古以來,有宗教情懷的帝王為數(shù)不少,但大都停留在喜好神仙、服食丹藥的層面,沒有誰像他那樣癡迷,那樣走火入魔。這兩個特點決定了他的生命過程嚴重偏離了正常軌道,活得糊涂,而且執(zhí)迷不悟。
蕭衍生于公元464年,南蘭陵中都里(今江蘇武進)人,少時受過良好教育,入仕為官后,曾當過祭酒、太子中庶子、將軍、刺史等職。501年,蕭衍從雍州起兵,攻占京城建康,殺了齊帝東昏侯蕭寶卷,自立為帝,創(chuàng)建了梁王朝。549年,侯景發(fā)動戰(zhàn)亂,占領(lǐng)宮廷,困住了梁武帝。因為食物供應(yīng)不足,蕭衍困餓而死,時年86歲。
蕭衍本是一位純爺們兒,有見識,有魄力,文韜武略曾讓人仰慕不已。當皇帝之前,他抗擊北魏,討伐內(nèi)叛,出盡了風頭。稱帝后,他也曾愛崗敬業(yè),勵精圖治,試圖讓自己的王朝強盛起來。但是,誰也沒料到,一個叫侯景的人發(fā)動了一場戰(zhàn)亂,不僅粗暴地打斷了他的統(tǒng)治,也徹底中止了他的生命。臨終前,他心情復雜,曾感嘆著說,“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顯然,他在安慰自己,也承認遭遇了失敗。只是,他沒有機會反思和檢討,最終也不知道自己因何而敗。他是帶著種種困惑離開人世的。
他不知道自己是該當皇帝,還是去修煉成佛
這實在是個兩難選擇,也是蕭衍遇到的第一個困惑。當皇帝固然很好,一言九鼎,威風八面,富有天下,但人生苦短,好時光轉(zhuǎn)眼即逝,到頭來不過是黃土一堆。從這個角度看,還是投身佛門好,如果不小心把自己弄成了佛,關(guān)于壽命以及富貴等所有問題都可以搞定。
當然,把人煉成佛很困難,風險比天還大,弄不好就會雞飛蛋打。蕭衍絕對睿智,面對這個兩難選擇,采取了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既要當皇帝,也要爭取成佛,兩下都得顧及,都不能耽擱。事實上,蕭衍也是這樣做的,無論政事還是佛事,都相當投入。他很早就對皇位有想法,在京城為官的時候,曾不太安心,積極謀求外任。建武四年,北魏孝文帝起兵南伐,蕭衍受命,開赴邊境拒敵,不久后,被委任為雍州刺史。彼時,王朝政治一塌糊涂,東昏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朝野激憤。蕭衍抓住這個機會,決定興兵討伐東昏侯。
在謀求皇位的斗爭中,他表現(xiàn)優(yōu)秀無懈可擊,先是抓獲了朝廷派來的刺客,繼爾又否定了延遲發(fā)兵另擇吉日的建議,還堅決拒絕了和北魏聯(lián)手的主張。他率兵從雍州出發(fā),很快攻占江、郢二州,接著又拿下了京城,整個兒動作一氣呵成,沒半點兒拖沓。稱帝后的蕭衍仍然表現(xiàn)不俗。他廢除前朝舊法,制作禮樂,整治吏治,并在公車府設(shè)立兩個信箱(名稱為函),以方便群臣和百姓上書言事。他立孔廟,設(shè)國子學,還派出官員,“周省四方,觀政聽謠,訪賢舉滯”。新王朝呈現(xiàn)興盛之象。
遺憾的是,他沒能一以貫之,而是過早地變了路數(shù)。幾乎在稱帝的同時,他就開始了宗教活動。天鑒年間,他建造了同泰寺,以此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天鑒十八年,他受佛戒,此后四次到同泰寺舍身為奴,最過分的一次竟在寺院呆了37天,不知道誤了多少正事兒。每次都是太子領(lǐng)著群臣用重金把他贖回,讓他繼續(xù)當皇帝。他多次在同泰寺設(shè)立各種法會,親自為僧眾講解佛經(jīng)。不僅如此,他還認真實踐佛家戒律,吃素,不喝酒,甚至“日止一食”。穿的也極樸素,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在外人眼里,這種日子太辛苦,也沒多大意思。他可不這么看。為了演好亦帝亦僧的角色,他極其勤奮,“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zhí)筆觸寒,手為皴裂”。想想看,一個皇帝,天沒亮就爬起來,頂著寒風,在燭光下辦公,別提多讓人感動了?,F(xiàn)在看來,他的這種亦帝亦僧的選擇,實在愚不可及,如果專于一項,他或許是個好皇帝,或許也能當個世外高僧。
他以佛佗心腸施行領(lǐng)導行為,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
嚴和寬是兩種領(lǐng)導理念,無論哪一種,都要掌握分寸,不能過頭。理想的狀態(tài)當然是適度,不偏執(zhí)一方,不畸寬畸嚴。蕭衍稱帝后遭遇的另一個困惑就是執(zhí)政理念問題。
作為皇帝,他當然知道寬嚴相濟的道理,但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實踐又是一回事。他不能不聽佛祖教誨,雖然做不到六根清靜,但還是要講點兒慈悲的。這樣一來,他只能走向極端,實施了一系列遷就照顧,乃至放縱寬容的政策。比如,為了滿足士族大姓、豪門地主的入仕愿望,他大量增設(shè)官位,還在州、郡和縣各級設(shè)置官員,專門負責推薦安排求官之人。
再比如,對于官員違法亂紀,他“皆曲法申之”?!懊繑嘀刈铮瑒t終日不懌;或謀反逆,亦泣而宥之”。他真的具有菩薩心腸,有太多的好生之德,什么過錯都可原諒,什么罪孽都能赦免。官員們樂得自由,大都“不以鞫獄為意,奸吏招權(quán)弄法,貨幣成市,枉濫者多”。有的公開殺人搶劫,有的橫征暴斂魚肉百姓,凡此種種,蕭衍都看在眼里,也“深知其弊,溺于慈愛,不能禁也”。朝政如此混亂,最倒霉的還是老百姓。秣陵縣有位老人,曾對蕭衍直言:你對權(quán)貴太寬,對百姓過嚴,這不是長久之道,如果能倒過來,天下幸甚!他倒是思考過老人的意見,也想糾正自己的過失,但最終并無下文。
蕭衍執(zhí)政,越到后面越像小孩子過家家兒,沒半點兒真事。臨川王蕭宏伐魏,全軍覆沒,只身逃回,不但沒受處分,反倒提職加薪,位居三公。尚書左仆射張稷以及王珍國因為殺東昏侯,自以為功大賞薄,多次公開表示不滿,蕭衍不批評不教育,一味遷就照顧。最出格的還是臨賀王蕭正德。該人本是蕭衍侄子兼養(yǎng)子,蕭衍稱帝后,蕭正德特想當太子。不巧的是,彼時蕭衍生了兒子,與其解除了收養(yǎng)關(guān)系。蕭正德異常憤恨,偷越國境,以廢太子身份投降北魏,誰知人家沒把他當回事,他只好又跑了回來。對這樣一個叛逆,蕭衍真是菩薩,嘩嘩地流眼淚,然后還是封官晉爵。后來侯景發(fā)動戰(zhàn)亂,蕭正德暗中與之聯(lián)手,繼爾又自立為帝,最終兵敗被殺。這是蕭衍姑息養(yǎng)奸的典型例證,類似的還有很多。蕭衍的寬縱,導致了內(nèi)斗和戰(zhàn)亂,京城被圍時,數(shù)十萬救援部隊隔岸觀火,“佛”們也遠遠地看著熱鬧,讓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因為佛,他失去了人的智慧,最終鉆進了侯景的圈套
當了48年皇帝,他越當越傻。因為佛的介入,他沉溺于迷信和妄想之中,智慧嚴重弱化,判斷能力基本喪失。侯景事件本是個圈套,是個巨大謊言,他盲目輕信,主動入套兒,最終斷送了社稷江山,也搭上了自家性命。
侯景原系東魏大將,盤踞河南地面長達13年之久,在與執(zhí)政的高氏集團發(fā)生矛盾后,決定投靠蕭衍,借機向江南發(fā)展。侯景是個瘸子,老謀深算,野心很大。在這次以投靠為名,行占有之實的陰謀中,侯景下了三個套兒:先是口頭獻出河南13州的土地和人口,吊足蕭衍胃口;然后打出清君側(cè)的旗號,為攻打建康定調(diào)兒;再以和談為名,麻痹對手,最終拿下了京城。
再看蕭衍,在侯景事件前,他做了一個美夢,內(nèi)容是:北方各地將領(lǐng)帶著土地人口紛紛歸降,舉朝祝賀,盛況空前。他被這夢弄得神魂顛倒,以為是佛的諭示。這時候恰好侯景來降,暗合了夢境,尤其是侯景帶來的13州土地人口,讓蕭衍不得不暗謝佛祖,乖乖地入了套兒。接下來,侯景受到東魏追殺,不得不放棄土地,只帶著千把人逃到江南。侯景沒了資本,卻不改原定目標,先是占據(jù)壽陽,然后上書蕭衍要兵要糧。蕭衍沒得到土地人口,失望之余,也沒為難侯景,基本上是要啥給啥。不久后,侯景以清君側(cè)為名,進攻首都,很快就兵臨城下,蕭衍毫無戒備,不知不覺地入了第二個套兒。攻城日久,糧草有了問題,侯景以撤兵為條件,請求與政府和談。蕭衍本想拒絕,但拗不過太子,再次入套兒。雙方談了條件,還殺牲歃血為盟。但是,侯景并不撤退,備足糧草后,發(fā)動了更大規(guī)模的進攻,已被套牢的蕭衍,雖然有所醒悟,但為時已晚。等待他的,只能是國破身亡。(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