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借口是為了別挨打
小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往往會說:“不是我不努力學習,而是這次考試的題目比較偏?!比说娜魏涡袨槎际勤吚芎Φ?,也就是尋求歡樂而逃避痛苦。小孩子找借口,逃避的是挨打的痛苦。
管理學中有個“大棒”理論。管理者對員工施以重壓,并通過棒子或胡蘿卜來進行懲罰或獎勵。胡蘿卜就是追求的利,大棒則是躲避的害。如果在“做我該做拿我該拿”的思想前提下,這顯然是很好的方式。但人是復雜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不是什么新鮮事,這就有問題了。在“趨利避害”的思想前提下,躲避棒子而爭取胡蘿卜就成了“找借口”的原動力。
員工可能會犯錯誤,但有些錯誤他本也不想犯,如果管理者看到員工犯錯上去就是一棒子,會讓員工很受傷。其實棒子并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會讓員工學會一件事情,就是躲避棒子打在自己身上——文過飾非?!坝唵螞]拿下是因為競爭對手的報價太低”、“生產(chǎn)任務(wù)沒完成是因為有幾個工人臨時請了病假”,于是有了這些“因為……”
員工不是不能懲罰,但不能什么事情都懲罰,懲罰得越多,說明棒子越多,他為躲避棒子需要找借口的機會就越多。因此如果管理者經(jīng)常聽到借口,就應(yīng)該檢討自己對員工的懲罰頻率和力度,是否已經(jīng)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為你的員工有太多棒子需要躲了。
意識培養(yǎng)不是喊口號
管理者提倡“沒有任何借口”,是一種結(jié)果導向的管理思想,這符合企業(yè)追逐價值的使命。但如何讓這種結(jié)果導向思想從管理者擴大到所有員工的行為意識,并最終形成企業(yè)文化,這是一件艱難的工作。
“沒有任何借口”的文化運動,仿佛一夜之間在全國發(fā)生。走進任何一家公司或辦公室都會看到各種標語,仿佛大家都沒有借口。但事實呢?借口還是那個借口。
其實口號對于意識培養(yǎng)只是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情。要真正實現(xiàn)意識的建立與提升需要的是巴甫洛夫在實驗狗狗們中發(fā)現(xiàn)的“哈喇子”定律,而不是“瘋狗精神”。
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前主教練朱廣滬在2005年上任之初曾說過:“上場就要像是吃了瘋藥一樣。比技術(shù)?免了!比戰(zhàn)術(shù)?差了!只有比瘋狗的精神!你看他們會不會怕?”這就是著名的“瘋狗精神”??谔柡傲藘赡甓?,不僅沒有在賽場上打出“瘋狗相”,而且連十四年都沒輸過的泰國隊都敢輸。
而一個好教練應(yīng)該把追求“轉(zhuǎn)換速度”等技術(shù)的要求貫徹到日常訓練中,并不斷重復這種要求。比如:進攻后回位的時間,進攻中一個人最多只能傳幾腳球。越簡單的要求越容易執(zhí)行,隊員在比賽過程中,自然會照日常要求達到訓練的結(jié)果。
由此可見,如果管理者不希望聽見借口,與其喊這口號那精神的,不如把無形的文化落實到具體行為上。
關(guān)公才可以耍大刀
有些時候下屬確實會耍些滑頭,弄虛作假以欺騙管理者。但他們之所以敢這么做,是因為在他們眼中管理者有空子可鉆。要想不被騙就要比騙子更“專業(yè)”。
在世界化工行業(yè),王永慶是一個傳奇人物。為了督促下屬更努力地工作,王永慶采取了“午餐匯報”制度。王永慶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飯,用餐后便在會議室里召見各事業(yè)單位的主管,先聽他們的報告,然后會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細微的問題逼問他們。主管人員為應(yīng)付這個“午餐匯報”,每周工作時間不少于七十小時,他們必須對自己所管轄部門的大事小事了然于胸,對出現(xiàn)的問題作過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夠過關(guān)。
這一管理模式后來被稱為“壓力管理”。但“壓力管理”的“壓力”來源不是硬性施加而是由環(huán)境影響出來的。這個“環(huán)境”就是王永慶對各項工作的熟悉和了解,這就等于在宣示著“我很專業(yè),不要來糊弄我”。下屬如果工作做得不到位,當然是件很難堪的事情,因此也就不得不更加努力工作。
(摘自《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