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沖突能引起學生認知心理的不平衡,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產(chǎn)生解決這種認知沖突獲得心理平衡的動機。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混淆點、易錯點、盲點和缺失點,再運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手段創(chuàng)設必要的問題情境,制造沖突,從而為引入新課創(chuàng)造契機。
關鍵詞:認知沖突;原有認知;問題情境;生活素材;驚奇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5(S)-0019-2
“認知沖突”是指人的原有圖式與新感受到的事件或客體之間的對立性矛盾。一旦引發(fā)這種認知沖突,就會引起學生認知心理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產(chǎn)生解決這種認知沖突獲得心理平衡的動機。學生在生活中憑直覺和不夠嚴密的概括形成了原始的認知結構,教師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意識到新經(jīng)驗與原有觀念的不一致,從而使他們產(chǎn)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在物理教學中,作為揭示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新觀念對立的重要手段是實驗。正如我國學者鐘啟泉教授指出的,“實驗是在學習者的面前引起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經(jīng)驗到的現(xiàn)象。違背學習者常識的實驗結果,將造成學習者意識中的認知失衡狀態(tài),擺脫這種認知矛盾狀態(tài)求得解放的需求,就成了學習的動機”。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找準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混淆點、易錯點、盲點和缺失點,根據(jù)這些再運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手段創(chuàng)設必要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嘗試用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當前的現(xiàn)象或問題進行解釋,發(fā)現(xiàn)不能解釋、甚至結論是相反的,由此就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可以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的熱情。教學實踐表明,此時就是引入新課極佳的契機。那么,在物理教學中應如何更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制造沖突呢?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想談談自己的認識,期與同行交流。
1 運用生活素材制造沖突
科學一旦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會使學生感到科學的學習對自己來說是有意義的。而只有對學生有意義的知識,才會為學生所選擇。所以,從實際生活中引出的問題,往往能夠為學生所關注,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學習物理之前,學生通過日常的生活觀察,對多種物理現(xiàn)象便已有了自己的認識,并形成了一些與科學知識相?;虿槐M一致的觀念和規(guī)則,這就是前概念。在物理教學中,如果能夠基于這些前概念,從平常的生活現(xiàn)象中提出一些極不尋常的、出乎學生意料的物理問題,往往會引發(fā)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從而帶來很好地教學效果。
案例1 細繩為什么不能被拉直呢?
下面是“力的分解”一課的教學引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壓輸電線和晾衣繩都是彎曲的(如圖1-1),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重力。
師:對!是重力。那么,有沒有辦法將它們拉直呢?
生:有。
師:我們請兩位同學上來嘗試一下。
(如圖1-2所示,在一根繩子的中間懸掛一個重硾,讓兩位學生使勁地往兩邊拉。)
師:沒有拉直,我們給他倆鼓點勁。
(師生一起為兩位學生鼓勁加油,但結果是他們不管怎么用力拉總是拉不直。)
師:我看他倆夠努力了,拉不直不能怪他們,其實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生:為什么拉不直呢?(學生自發(fā)地提出)
師:這個問題要等到我們學了“力的分解”之后才能解決。(引出了課題)
學生知道高壓線與晾衣繩彎曲的原因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但他們卻沒有倒過想:就是因為重力的作用,懸掛重物的繩子是彎曲的,所以繩子是不能被拉直的。學生認為繩子是可以被拉直的,在他們作出這個判斷之前,其實并沒有經(jīng)過理性的思考,而是依據(jù)生活中顯而易見的直覺經(jīng)驗。在面對這個意料不到的結果時,學生頭腦中自認為正確的、無需懷疑的想法卻受到了挑戰(zhàn),使他們不得不去審視原有的觀點。
2 運用驚奇實驗制造沖突
在人的情緒發(fā)生的心理機制中,客觀事物與個體預期之間的關系,是決定情緒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具有新異性、變化性的刺激超出個體預期,會產(chǎn)生驚奇情緒,如果個體發(fā)現(xiàn)這一刺激與自己認知需要相聯(lián)系時,驚奇就轉化成情緒性興趣。個體一旦產(chǎn)生由驚奇轉化來的興趣,往往會在心理上伴以某種沖動感,將有助于學生產(chǎn)生“跳一跳”去學習、探究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的心向。在物理教學中,利用實驗即可創(chuàng)設許多豐富多彩的驚奇情境。
案例2 一節(jié)電池的威力為什么會有如此大呢?
在“自感現(xiàn)象”教學時,以“千人震”實驗作為引入。教師先問學生:兩手加在一節(jié)干電池兩端會有什么感覺?學生心理納悶:老師為何問這個問題。然后,我給出如圖2所示的電路圖,隨意指定一位學生上臺,用兩只手接觸線圈L的兩端,閉合電鍵后,詢問學生是否有觸電的感覺。學生試驗后回答:無觸電的感覺。接著我將電鍵斷開,隨即學生就驚奇地體驗到“觸電麻木”的滋味。隨后,多名學生手拉手再與線圈相連,斷電瞬間,同時都有觸電的感覺。這樣學生會覺得這個現(xiàn)象太不可思議了,因而很自然地就會問:一節(jié)電池的威力為什么會如此大呢?就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教師趁機引入新課:等到我們學了自感現(xiàn)象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自感線圈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就好像魔法一樣神奇,從而激發(fā)起對自感現(xiàn)象的強烈探究欲望。
3 針對學生原有認知的不足制造沖突
建構主義認為,在學習新知識和面對新問題時,個體往往可以基于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依據(jù)他們原有的認知能力對新問題給以解釋或提出預期的假設。由于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不足,這往往會導致學生的預期與客觀的事實不相符合。故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選擇事例或現(xiàn)象,讓學生用原有的知識去對事例或現(xiàn)象進行解釋,使他們原有的認識與當前面臨的現(xiàn)實產(chǎn)生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案例3 用兩種方法計算燈絲的電阻,結果為什么會相差這么大呢?
下面是“電阻定律”一課的引入。
師:(出示燈泡)這是一只普通的白熾燈泡,上面標有“220V100W”的字樣,它表明什么意思?如何利用它們來計算燈絲的電阻?
生:額定電壓及額定功率。
R=U2額/P額=(220V)2/100W=484Ω。
師:要測定燈絲的電阻,通常情況下用什么方法?
生:伏安法。
演示 如圖3所示,連接好實驗線路。
閉合S,測出燈絲兩端電壓及通過的電流;計算燈絲電阻
R=U/I=3V/0.062A≈48Ω。
生:(驚奇)怎么回事?(有些學生認為計算時點錯了小數(shù)點,經(jīng)檢查無誤)
師: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是什么關系?(提出課題)
這一獨具匠心的引入,正是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fā),以實驗為基礎,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思維,造成學生認知沖突,用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解決實驗得出的結果,使學生感到好奇并渴望求解,學生產(chǎn)生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狀態(tài),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欄目編輯黃懋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