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每個教師必須突破自身的素質(zhì)局限和角色定位,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大膽改革教育方式,逐步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最終實現(xiàn)新環(huán)境下塑造新角色。
關鍵詞:新課程;物理教師;角色;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05(S)-0014-3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轟轟烈烈的開展。新課程,猶如一列火車,平穩(wěn)地駛入了學校,進入師生的生活,進入了千家萬戶。這將使我國中學教師物理隊伍發(fā)生一次質(zhì)的變化,每個教師必須突破自身的素質(zhì)局限和角色定位,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大膽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逐步構建起新型的師生關系,最終在新環(huán)境下塑造自身新角色。因此,物理教師在從《教學大綱》向《課程標準》過渡,實施新課程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轉變自身的角色已刻不容緩。教師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管理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化為教與學中平等的合作者。那么作為學生物理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物理教師,面對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應該怎樣對自身角色重新審視與定位,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身體力行地體現(xiàn)物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值得我們關注和探索。
1 知識的傳播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
物理是自然科學,生活處處皆物理,而且在信息時代,學生很容易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和知識。教師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確定物理學習目標,引導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及學會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
教師角色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和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xiàn)者,其主要職能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一般來說,物理教師作為課本與學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經(jīng)驗、審美水平要高于學生,從而起到指導作用,但不能替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物理學科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積極影響,重視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真正成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者。
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還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tǒng)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diào)適、自我選擇。
2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在新課程理念下,傳統(tǒng)意義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一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學生的向導和顧問。老師和學生一樣,有時是靜態(tài)者(傾聽、接受),有時是動態(tài)者(發(fā)言、活動)。角色也在不斷變化,有時是導演,有時是觀眾,有時是裁判,有時是主持,有時也是演員。但無論何種角色,無論何種變化,教師都應是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都必須根據(jù)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轉換,構建一種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合作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自己貼近學生,把自己變換成課堂活動的成員,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真正起到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事實上,面對未來尚不知曉的世界,已不可能完全由教師告訴學生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學生自身蘊藏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堋=處熤挥性谥R面前忘卻師生的界限,學會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生共同商討,和學生做一個探索問題的合作伙伴,才能使師生在教學相長中得到提高,才能使得師生在這種探究學習的氛圍中發(fā)揮最大的創(chuàng)造潛能。才能還學生以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才能使教師在教學中實現(xiàn)角色的轉變。
3 由單一的注重結果、學會向多向的注重過程、會學轉變
傳統(tǒng)教學,教師教給學生的是知識的結果,把大量的結論性的內(nèi)容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記憶下來,學生只能單一的從教師這一條信息途徑獲取知識;而現(xiàn)代化的教學則要求教師轉變?yōu)橐獙W生注重過程方法,交給學生一把金鑰匙,因為 “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學生除了從老師這條傳播知識的途徑外,還可以從網(wǎng)絡、書籍、社會和其它方面多條途徑獲取信息。把傳統(tǒng)課程和現(xiàn)代課程歸納比較如下:
傳統(tǒng)課程(應試教育):知識結果——授之以魚——給學生真理(知識)——量——記憶——結果——學會——教師的方法——單向信息傳遞
現(xiàn)代課程(素質(zhì)教育):過程方法——授之以漁(網(wǎng))——給學生鑰匙(方法)——質(zhì)——思維——過程——會學——師生合作方法——雙向或多向的信息傳遞
4 教師“講”實驗轉變?yōu)閷W生做實驗
通過我們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過去由于各校儀器的缺乏和教師的懶惰,無論是學生分組實驗還是演示實驗或課后的小實驗,全都是教師“講”實驗。新課程教師理念改變了,除配備的儀器外,師生們自己動手自制、研制、改制了一些儀器使之配套,使大小實驗都可以完成。這一轉變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實驗技能,而且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5 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活動為主體,在方法上以教師的“填鴨式”灌輸為主,不少教師片面強調(diào)“講透”、“聽懂”結果卻形成了“滿堂灌”、“填鴨式”,獨霸了講臺。學生沒有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能被動的接受。過去有一種比喻:“教師要裝滿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從某種意義上說,把學生比作一個容器,教師的教就是往這個容器里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得不到充分關注。而現(xiàn)代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地位,一堂課教師可以不講,也可以只講五分鐘、十分鐘、一刻鐘或由幾個教師互相串講二十分鐘,把剩余的時間全交給學生支配,可以由學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產(chǎn)生教、學協(xié)同與共振,從而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正如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近年來大聲疾呼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6 老師應由面向全體學生向面向全體與個體相結合轉變
教師面對的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點,又有不同的遺傳素質(zhì)、家庭環(huán)境、智力因素、人格特性,而且身心發(fā)展又處于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fā)展中的學生。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向他們提出統(tǒng)一的要求,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又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做到因材施教。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nèi)容都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價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7 由孤立封閉向相互合作轉變
教師要實現(xiàn)專業(yè)的深入發(fā)展,必須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師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xiàn)象,學會與同事合作,與學生合作,與家長合作,與領導合作、與社會上各界人士合作,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專業(yè)視野更加寬廣,進而擴充個人的專業(yè)實踐理論的內(nèi)涵。同時還要學會與家長和教育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合作,聽取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見,從而完善角色的轉變。
8 用角色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用自己的知識影響學生,還要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和感染學生。教師的這一角色特征要求教師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養(yǎng),并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注意自己人格因素對學生所起的影響作用。教師應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關心、愛護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情感素養(yǎng),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開展平等對話,提高師生間的合作水平,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而要達到這種境界,有賴于教師素養(yǎng)的提高和角色的改變。
總之,由于網(wǎng)絡的普及,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一位教師教了一家?guī)状说臅r代一去不復返了。因此,教師必須面對現(xiàn)實,把過去的“學習一次管用一生”的觀念轉變?yōu)椤柏灤┮簧?。并?jīng)?!俺潆姟保晕壹訅?,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所謂“充電一次,放電一生”是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師應更新觀念,改變現(xiàn)有狀態(tài),把新的教育理念貫穿到教學實踐中去,并讓學生接受,被社會認可,在新環(huán)境中塑造自己的新形象,新角色,成功地完成轉變。
參考文獻:
[1]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2]傅道春主編.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3]國家教育部頒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4]蘇立康主編.現(xiàn)代教育思想,北大出版社.2001年.
[5]張行濤、郭東歧主編.新世紀教師素養(yǎng),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6]永州市教育局編.教育文件匯編,2003年.
[7]尤永清、孫建全主編.新課程典型課案例與點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欄目編輯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