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物理解題方法很多,但有些問題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有些問題理論推導或計算非常煩瑣,還有一些問題即便是教師講解多遍,學生還是弄不清楚。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借助于簡易的實驗做一做,不僅清楚明了,而且說服力強。把實驗整合到習題教學之中,這不僅符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也實踐了“學以致用”的新課程理念,同時利用實踐檢驗真理,這正是物理學科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實驗研究;習題教學;思維整合;方法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12(S)-0048-2
物理解題方法很多,常有分析法、作圖法、計算法、推理法等,這里筆者介紹實驗法解題的嘗試,自認為效果很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在中學物理中有這樣兩類習題:(1)理論上較繁或推理說明顯得不充分有力。(2)即使理論計算推導正確,學生仍是半信半疑。對于這兩類問題,與其口舌費盡,還不如利用簡便小實驗做一下,不僅事半功倍,說服力強,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同時滲透了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現(xiàn)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倒立積累,例舉幾例,以期拋磚引玉。
例1 一水桶側壁上不同高度處開有兩個小孔,把桶裝滿水,水從孔中流出,如圖1所示,用手將桶提至高處,松手讓桶自由下落。則在桶下落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
A.水仍能從小孔中以原流速流出。
B.水不從小孔中流出。
C.水仍能從小孔中流出,但流速變快。
D.水仍能從小孔中流山,但兩孔流速不同。
高一學生剛開始學習超、失重知識時,不能準確理解其含義,對答案B持懷疑態(tài)度。
若用一個礦泉水瓶子在其側壁上不同高度處開上兩個小孔,裝滿水,用手將瓶子提至較高處,松手讓瓶自由下落,清楚地觀察到水根本不流出。通過此實驗無疑說明答案B是正確的。
例2(2000年廣東高考題) 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齒輪A、B,A固定不轉,B圍繞A順時針轉動,當B在A的右側時,B上的標志箭頭剛好豎直向上,如圖2所示,問當B轉到A的左側的虛線所示位置時,其標志箭頭所指方向是:
A.向上。 B.向下。 C.向左。 D.向右。
這個題既不涉及深奧的物理知識,也用不著繁復的計算,就是考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實驗意識。但在一次高三??贾?,學生錯誤仍較多,并且在考試時,發(fā)現(xiàn)很少有學生想到拿出口袋中的兩個硬幣來親手轉動一下。評講時筆者拿出兩個壹元硬幣,以幣上“1”字為標志,輕輕一轉,學生驚詫不異。正確答案為A。
例3 讓日光燈與網(wǎng)片某一邊平行,按圖3所示放置日光燈、網(wǎng)片、白紙,移動白紙到網(wǎng)片間的距離,白紙中影子的變化情況如何?根據(jù)所學物理知識,解釋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現(xiàn)對影子水平線作分析。AB為豎直放置的日光燈,ab為網(wǎng)片水平條的寬度,由圖4可知,本影區(qū)為abO,當白紙在ab與O之間時,可以看到網(wǎng)片水平條的清晰本影,當白紙移出abO區(qū)域后,水平條就沒有本影了。
對于網(wǎng)片豎直條的影子,由俯視圖5可知,豎直條的本影區(qū)為a′b′O′,離網(wǎng)片距離較大,所以當白紙離網(wǎng)片略遠時,水平條影子已經(jīng)消失,而豎直條影子還清晰可見。再遠時,即當白紙移到O′點之外時,豎直條的影子也不見了。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實驗問答題,學生平時不愿意做這樣的題,也回答不好這樣的題。其實要得到正確而全面的結論,還是比較容易的,只要用白紙做一網(wǎng)片動手實驗一下即可。實驗時注意日光燈應與網(wǎng)線平行。
例4(2003年江蘇啟東高三綜合練習題) 請把兩枝筆桿并在一起構成一個約0.3mm的狹縫,使狹縫距離方格紙(圖6)約30cm并與圖中的橫線平行,眼睛緊靠狹縫,通過狹縫你看到的圖樣是圖7中哪一個?
這是例3的變式訓練題。不少學生還受例3影響,有的說B,有的說C,更有人說先B后C。其實學生混淆了例3中的影和本題中的衍射現(xiàn)象,有不少學生還是憑主觀猜想去回答這道題。沒有拿起兩支鉛筆做一下實驗。對于這樣一道物理妙題,既考查了學生對單縫衍射的知識是否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有沒有實驗意識。靈活的學生用白紙動手做一方格紙,正確答案很快出來,就是B。
例5 如圖8,運輸液體貨物的槽車,液體中有氣泡,當車向前加速開動時,氣泡將向哪個方向運動?
題目一展示,學生就嘰嘰喳喳起來,有的學生說向前,有的學生說向后。就在學生疑惑時,我拿出事先用礦泉水瓶子和小車做成的模型運輸車(如圖9),花了1min左右的演示,明顯看到氣泡相對于瓶子向前運動。學生拍案叫絕。就在學生興奮之余,我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理論上怎么證明?一會兒學生都拿出了自己的證明方案,大致有兩種。方法1:利用慣性知識。氣泡和水都有慣性,但與氣泡同體積的水的質(zhì)量大,慣性也大,所以氣泡被水擠到車的前端,即氣泡相對于液體向前運動。方法2: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將氣泡用相同形狀的水來替代,水所受力F=m水a(chǎn)水=m水a(chǎn)車,由于m氣<m水,而F不變,故a氣>a車。氣泡相對于車向前運動。最后又提出思考題:如果運輸車突然剎車和一直勻加速過程中,現(xiàn)象又會怎樣呢?(答案:前者向后,后者不動)
不僅課堂上可以用小實驗進行習題研究,我們還有意識布置學生在課外用實驗進行習題探究。
例6 建筑工地上的黃砂,堆成圓錐形,不管如何堆,其角度是不變的。若黃砂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則角度為多少?
學生課后找來了黃砂進行實驗,果真角度是不變的。有的用實驗的方法量出錐高h,底面周長L,求得tanα=h/R=2πh/L。并且對表面上砂粒進行受力分析,找到了tanα=μ這樣的關系。
例7 用n塊質(zhì)量為m、長為L、寬為b、高為a(L>b>a)的磚,在水平桌面上依次由下往上堆放,在磚不翻倒的條件下,為使最上面一塊磚伸出最底部一塊磚的距離s為最大,應如何堆放?
還比如我們在講到桿與繩的區(qū)別時,常會復習到這樣一個問題:在一根長為2L的輕桿上,一端和中間各固定一個小球,另一端可繞水平軸轉動。把桿拉到水平位置無初速釋放,求轉到豎直位置時兩球的速度各為多少?
變式訓練:如果把桿改成輕繩,結論又會怎樣呢?
可要求學生回家做小實驗研究兩者的區(qū)別,然后再來定量求解,效果比老師講要好得多。
像這樣的習題還很多,教師要善于挖掘。通過簡單易行的小實驗,把抽象、復雜的問題變得形象、簡單。通過學生的親眼所見,親身實踐獲取感性認識,在解決物理問題中接受科學方法的教育,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和對物理問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利用實踐檢驗真理,這正是物理學科的魅力所在。
(欄目編輯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