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課堂教學是以灌輸和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而設計,過于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深度,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制約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使學生的內在活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導致課堂教學缺乏活力。為了使學生的內在活力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發(fā)揮,就要讓學生去進行探究,而老師就要精心設計探究的問題。本文就教學活動中探究問題的設計談幾點認識。
1 創(chuàng)設探究問題的氛圍
良好的認知和心理自由氛圍是實施探究的前提。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表現出極強的問題意識。為了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立足于“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松性的課堂氣氛,營造和諧、寬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臺,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壓抑感,以激活師生雙方的知識和思維,促生學生的猜想和假設,促使師生間相互影響、相互激勵和爭論,為探究活動的開展奠定心理基礎。
如課堂上,教師面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不是急于給出答案,而用“教師也不清楚,讓我們一起探究”等語言作答,將自己與學生擺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地與學生開展探究。當然教師畢竟比學生經驗豐富,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給以必要的建議和幫助,但不能強加和代勞。同時,對學生提出的荒誕問題,或是對問題答非所問,教師都不可流露出不滿情緒,更不能用譏諷語言刺激學生,要允許學生充分發(fā)表見解,或自圓其說,對問題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給與信心,對其敢于提出的問題和勇于發(fā)言的勇氣給與表揚和鼓勵。
2 設計問題要符合學生實際
探究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避免產生畏難情緒,以維持思維的活躍性,確保學生思維和知識的正向遷移;同時問題的選擇要有思考價值,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切忌把探究變?yōu)樘釂枺瑢е聽恐鴮W生鼻子走。另外,設計問題要從學生日常生活現象入手,使學生在了解和認識自然現象的過程中,體驗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在學生嘗試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起實踐能力,以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3 設計趣味性問題
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問題具有神秘色彩,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引導,將有助于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氣壓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師拿出馬德堡半球,抽出里面的空氣,由學生來拉,結果費了很大的勁也拉不開,這時我們就可以提出問題:我們?yōu)槭裁蠢婚_兩個半球呢?里面又有什么東西呢?同學們因為拉不開兩個半球,就很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自然引起學習的興趣,會認真地去思考去探究。又如在講熱學之前,可以放一段魔術表演錄像,內容是一個人將手指粗的鐵棍放入爐火中燒,直至與爐火同色后拿出來,這時只見表演者凝視鐵棍,右手用鐵鉗子夾住鐵棍,左手在鐵棍上一捋,只聽“滋啦”一聲,表演者的手卻安然無恙。同學們看得目瞪口呆,頭腦中一定會有這樣的想法:太神奇了,簡直不可思議。這時就可以提出問題:這實際上是一個騙局,你們想去揭穿嗎?有了這樣的趣味性試驗,還愁學生不愿意學嗎?
4 設計開放式問題
進行探究性學習,應該把學生引入到開放的環(huán)境中,設計開放的問題,引導學生參入到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如在講完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方向及與什么有關后,可以提問“假如我們生活中突然沒有了摩擦力,設想一下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產生很大的興趣,進行激烈地討論,得出許多新穎的答案,有的說如果沒有了摩擦力,我們拿不起桌子上的鋼筆、鉛筆;有的說如果沒有了摩擦力汽車將不會停下來……回答完畢之后,再讓他們把設想的各種情況歸類,那些有益?那些有害?這樣就把這一節(jié)課推向高潮,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這一部分在討論中得到升華。有這種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設計討論式問題
物理教材中的許多問題,只有在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歸納總結,才能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有計劃、有順序地根據問題提出點撥性的例子,旁敲側擊暗示。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三三兩兩相互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滑動變阻器”是電學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涉及的因素比較多。在教學中可先展示舞臺燈光明暗的有趣問題,讓學生小組活動,討論設計一個能方便地改變電路電阻的裝置。學生提出了改變電阻的三種方法:改變導體的長度;改變導體的粗細;改變導體的材料。進一步讓學生比較三種方法,得出改變長度是最簡便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分析“直線式變阻器”使用時的不方便之處,思考改進方法。學生提出各種不同方案,經討論確定了滑動變阻器的設計方案。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問題為線索:(1)怎樣改變電阻的大?。浚?)怎樣增大電阻的變化范圍?(3)電阻線太長,實驗不方便,如何改進?逐步增加問題的難度,構建一個呈階梯狀的問題系列,分步引導學生。學生分成小組討論,確定方案后做實驗。通過討論,同學思維處在積極主動狀態(tài),各種意見相互碰撞,認知在碰撞中失衡,又在碰撞中獲得新的平衡。在探究過程中大家的主體得到發(fā)揮,教學坡度也減小了。
6 設計求異性問題
中學生都有好奇心、好勝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教師應組織學生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的相互關系出發(fā)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答等,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情景,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善于變通,不拘一格,標新立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和廣闊性。如講完壓力和壓強一節(jié)時,讓學生回答節(jié)后的“想想議議”:有兩組同樣的磚,A組一塊,B組兩塊,每塊磚的長∶寬∶高=4∶2∶1,要使A組磚對地面的壓強比B組磚對地面的壓強大,應該怎樣放?你能各想出幾種方法?解題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聯想:改變題目的條件,聯想結論的變化;改變題目的結論,聯想條件的變化。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提高解題的應變能力。
總之,在組織教學,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多角度設置合理的探究問題,才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