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遠*1958年在天津出生, 1989年留學澳大利亞,1996年入籍澳大利亞。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悉尼。其作品相繼被英國大英博物館、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昆士蘭當代藝術館、韓國現(xiàn)代畫廊、澳洲白金投資公司和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瑞士、德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臺灣私人收藏。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它所處時代的孩子,在很多情況下,它也是我們情緒的母親。如果要努力復興過去時代的藝術,其結果只能制造出難產(chǎn)的藝術。
目前學術上公認的中國當代藝術史正式開端是1985年,俗稱“85新潮”?,F(xiàn)在知名的天價藝術家如蔡國強、徐冰等人,都是在“85新潮”后紛紛出國,藝術家王智遠也是其中之一。在澳大利亞奮斗了十幾年后,功成名就的王智遠回到北京,娶妻生子,達到了既能夠專心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又能讓一家老小滋潤生活的理想狀態(tài)。
王智遠回國后的三四年里,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價格瘋狂飆升的時間,于是經(jīng)常有朋友詢問這樣的問題:“我應該買哪個人的作品?他們會升值么?”
王智遠總會反問朋友們?nèi)齻€問題:“你準備投入的是閑錢么?你家里有沒有展示那些作品的空間?你是否真的喜歡它們?”結果直到今天,他周圍的朋友還沒有一個能同時達到上述三個要求。
其實,那些只是藝術品收藏最基本的條件,但很多人達不到要求,說明本身并不具備藝術投資的實力?!暗麄儏s因為看到拍賣價格的逐年攀升、暴漲,就一頭扎了進去,如今被高位套牢,也就在所難免了,一點都不奇怪”,王智遠告訴我們,西方成熟的藝術收藏、投資市場,正是從他剛才問出的三個問題上起步的,經(jīng)過上百年的歷程,一點一點走到今天。
十幾年長期生活、工作在澳大利亞,王智遠對于西方主流收藏市場很是熟悉,他說,在西方收藏中始終存在兩個基本互不干擾的市場:一個是古典油畫領域;另一個就是強調(diào)觀念的當代藝術市場。古典藝術市場一直處在比較穩(wěn)定的運行區(qū)間內(nèi),而在最近十幾年內(nèi),當代藝術市場出現(xiàn)了價格不斷攀升的局面,比如兩個月前,就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的當天,倫敦藝術家達明·赫斯特一個專場拍賣會的成交額就達到13億元人民幣,叫人匪夷所思。
中國的藝術市場同樣如此,當代藝術部分在中國傳統(tǒng)書畫、古董等經(jīng)典部分穩(wěn)定市場行情的映襯下,近三四年內(nèi)價格大幅飆升,今年又出現(xiàn)了明顯的拐點,這樣的走勢完全符合國際慣例。
王智遠的另一個身份是藝術投資顧問,他正在幫助澳大利亞一個名為“白兔收藏”的藝術基金收藏中國本土藝術作品。在北京著名的溫榆河別墅區(qū),王智遠租了一所寬敞的四合院作為工作室,在那里,他接受了我們的專訪。
《風尚周報》:您幫助“白兔收藏”選擇什么樣的藝術作品呢?
王智遠:全部是2000年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因為我認為在2000年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邊緣地位徹底得到扭轉,創(chuàng)作思維上也與西方主流藝術圈接軌,具體體現(xiàn)在“70、80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上,他們中間有非常好的作品出現(xiàn)。
我們的下一輩“70后”和“80后”,因為生活環(huán)境和我們不一樣,就沒有這么多的社會沉重感,他們大多受電腦或者媒體的影響比較多,很多藝術家用一些新材料、新媒體來表達他們自己理解的世界,用的材料非常新穎,我很欣賞。他們完全打破材料和媒體的限制,想用什么就用什么,直指問題所在——體制問題、環(huán)境問題、貧富懸殊問題、東西方文化碰撞問題,這些作品我都很喜歡。
《風尚周報》:您認為目前什么樣的當代藝術作品日后有升值的可能?
王智遠:首先應該是能在專業(yè)藝術圈的領域內(nèi)受到肯定的,或者是被真正的批評家認可的作品。其實,從中國當代藝術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它的內(nèi)在價值標準和市場價格體系都是按西方的標準建立的。我們國內(nèi)至今還沒有針對當代藝術的官方的價值判斷標準,市場和學術體系中的批評、展覽等環(huán)節(jié)也都沒有相應的標準,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進行收藏,投資者所面臨的系統(tǒng)性風險就過于巨大了。
《風尚周報》:您認為目前國內(nèi)的畫廊、拍賣市場的現(xiàn)狀是什么?
王智遠:當下國內(nèi)沒有“批評”,只有拍賣價格一項衡量藝術作品價值的指標。而且,目前拍賣場上的當代藝術作品,基本上都是在10年前被定性了的,其升值的空間幾乎已經(jīng)沒有了。更為嚴重的是,如今的拍賣和畫廊市場很多都在誤導買家和年輕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
《風尚周報》:怎么誤導?
王智遠:比如現(xiàn)在很流行的“大臉”、“光頭”圖像,它們其實反映的是十幾年前那個特定時代的面貌和思想,在當時很具有先鋒意義,學術上也值得肯定,如今被拍出天價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今天的年輕藝術家們由于看到市場中的商業(yè)利益,依然模仿這些圖像,還要復制出類似的作品;而我們的收藏家也不加辨認地買進,那就很危險了。
《風尚周報》:那您認為最穩(wěn)妥的收藏方式或者思路應該是什么樣的?
王智遠:說到大體的收藏哲學,我認為: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它所處時代的孩子,在很多情況下,它也是我們情緒的母親。也就是說,每個時代的文化催生屬于自己的藝術,而這樣的藝術永遠都不可能復制。如果要努力復興過去時代的藝術,其結果只能制造出難產(chǎn)的藝術。
2000年以后,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藝術也會隨之改變。那些敏感的年輕藝術家會率先找到和使用具有國際通行、易懂的語言或者媒介,創(chuàng)作出充滿獨特個性的作品,這其實也是我們面對當代藝術作品時,首先應該研究的“基本面”。我很欣賞2002年圣保羅雙年展的策展人阿方索·霍格曾經(jīng)說過的話:“比起總是緊隨藝術史之后,我寧愿選擇來預測它。”這番話也許最完美地抓住了收藏的核心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