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似乎是個極有中國特色的詞語,頗有不少朋友在飯局間大感疲于奔命,哪怕是外企雇員也不免此風(fēng)。
因為英國首相艾登曾用三道菜當(dāng)國宴招待過周恩來總理,國人留下一個印象,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興大吃大喝。事實上據(jù)我的觀察,西方人的確不大有“飯局”這個概念。在他們的文化里面,吃飯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補充熱量而已。以至于很多歐美人士中午不過是幾個桔子一支香蕉打發(fā)胃腸。想想這也是合理現(xiàn)象,美國最精致的菜是加上種種配料的熬豆子而已,要說下功夫也不過是熬的時間長一點。這種東西在中國人眼里類似飯館里處理剩飯做成的折羅,美國不是豬,這玩意兒在他們眼里也很難想象會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此文化之下,飯局能有多大魅力可想而知。
但是,這個概念卻不能用在日本人身上。
有到日本訪問的朋友,感慨國內(nèi)飯局眾多的風(fēng)氣,認為在日本不會有這個問題了。不料遇到的飯局次數(shù)有過之而無不及。更絕的是日本的飯局不但眾多,而且常常吃不飽,回來還要自己給五臟廟加料。
日本飯局菜式眾多,往往一頓飯下來一二十道菜,盤子大碗大,偏偏菜量少的可憐,一道菜分到每個人盤里不過一勺一口而已。您想啊,一個大盤中三分之一的面積是裝飾的菊花瓣,三分之一放調(diào)料,菜量要大才會令人奇怪。于是即便二十道菜也不過二十來口。吃一個日本飯局常常三四個鐘頭,這二十來口菜分成三四個小時上來,其充饑水平可以想象?;ǖ魧氋F時間,勞力勞神地應(yīng)酬幾個鐘頭,居然還不得一飽,有的朋友不免對日本人頗有腹誹。
其實,認為日本人不重視飯局的朋友,多半是不很了解這個國家的傳統(tǒng)。菜量少應(yīng)該可以理解,喝一杯茶還要一個鐘頭的民族,吃頓飯三個鐘頭算新鮮么?這倒可以有效避免一晚上趕三個飯局的麻煩。
而且,如果了解日本人對于飯局的思路,這種馬拉松式的吃不飽飯局,就更應(yīng)該得到理解。
同樣作為東方國家,日本和中國一樣,自古以來把飯局當(dāng)作溝通感情,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至今長盛不衰。這一點,看小說《敵后武工隊》就應(yīng)該有印象。
《敵后武工隊》中梁家橋據(jù)點的日軍打死了夜襲隊員梁邦的母親,日本曹長想怎么化解這個冤仇呢?他是這樣琢磨的:“大請客倒是個填深溝、解冤仇的好辦法。酒助英雄膽,它能讓人講義氣、重感情。上好的酒席一擺,請幾個人一陪,好話說盡,最不講情面的人也得重友誼。這樣,天大的事兒也就會煙消云散?!?/p>
殺母之恨都認為可以通過飯局解決,可見在日本文化中飯局的重要性。《敵后武工隊》的作者馮志是當(dāng)年最出色的游擊隊員之一,對作為敵手的日本人,其了解應(yīng)該說頗具權(quán)威性。
當(dāng)然,日本曹長請客效果不是很好,梁邦酒是吃了,回頭照樣拉上八路把梁家橋的日本兵一網(wǎng)打盡。鳩山請李玉和的飯局,同樣不能算成功??梢娭袊穗m然也看重飯局,但對它的重視還沒到日本曹長想象的那種程度。
在日本,至今把“飯局”看作很好的交流溝通手段。即便是日本最普通的職員,每個星期都少不了一兩次飯局的。時間通常是周末,辦公室的同僚們一起出動,下飯館吃一頓算是慣例。此外,還有五花八門的名目,什么“忘年會”,“送別會”,“新人會”,“慰安會”……
不過,這種飯局可不是能夠輕易推辭的。在中國,不參加飯局頂多是不給朋友面子,在日本,不參加飯局有丟飯碗的危險。
因為,日本的飯局,是一種“官方”性質(zhì)的活動。它的作用,在于增進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培養(yǎng)同僚之間的感情,也是協(xié)作單位之間增強聯(lián)接的紐帶。說到底,這還是工作的一部分。
日本的公司或機構(gòu)有著強烈的等級觀念,平時上下級之間界限嚴格,極少感情交流,只有在酒桌飯局上,雙方才會放下身段,坐在一起稱兄道弟。這時,日本的老板也會講笑話,員工也可以無所顧忌地高聲談笑(當(dāng)然事后想來,他們貌似五所顧忌,卻絕不會隨便到失禮和忘卻自己身分的地步)。日本的生意,也喜歡在酒桌上完成,往往協(xié)作單位的幾個頭頭喝了幾杯以后,今后的合作意向就得到?jīng)Q定。
這種飯局雖然不是硬性規(guī)定參加,但總是不參加飯局的職員,一來會被認為不合群,難以駕馭,二來會被認為不肯把自己的時間投入飯局,為公司的業(yè)務(wù)努力。這當(dāng)然意味著他對公司感情不夠深,而且沒有協(xié)作精神,日本的員工不乏因此丟了飯碗的。
既然日本的飯局承載著這樣的社交功能,“吃”本身就不再是飯局的重點。
其實,日本的飯局費用相當(dāng)高昂,每個人平均的消費都在五千日元上下,在中國可以請兩桌人了。但是,日本飯局更重視每道菜的特色和精美,而不在乎是否讓客人吃飽。比如,那生魚片雖然只有一口,恐怕幾百日元已經(jīng)就此下肚。
這其中的奧秘大概來自于日本人涇渭分明的性格。他們這種性格給日本的社會文化帶來相當(dāng)影響,如果對比中國,是頗為有趣的。
比如洗澡,中國人并不回避泡澡帶來的愉快,也會在浴池中一邊搓洗一邊享受,而日本人既然把泡澡的目的定位為感受熱水的舒適,于是必須先在外面洗好了才跳進去泡——在他們心里,洗澡和泡澡,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比如茶道,中國人欣賞茶的品位是有名的,但是品茶同時也不回避解渴,如果茶水甘冽還會倍受贊賞。而日本人既然是品茶,就只能是一小杯,慢慢感受其味道。在他們心里,品茶和解渴也是兩回事,同樣不能混為一談。
既然如此,雖然飯局同樣被視為社交場合。中國人并不反對一邊談事情一邊吃得朵頤大開,而日本人則更多把飯局中的“吃”作為一種飲食的藝術(shù)來欣賞,吃飽不是目的。
所以,在日本吃飯局,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把握好其中禮和度,足以讓人隨時繃緊一根弦。
然而,日本的飯局,也的確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以我的看法,其先進之處,至少有二。
第一,日本的飯局中,絕不勸酒。想喝酒的人也不會自己倒,而是做勢給別人倒酒,別人就明白他是想喝了,會反過來給他滿上。這種日本酒桌規(guī)矩頗有不少。日本飯局不勸酒的原因之一,是這里有很多與業(yè)務(wù)有關(guān)的事情,而日本人普遍酒量一般,真喝多了恐怕會出無意之失,于是大家心照不宣,自我控制。但是,還有一個原因是出于對個人意愿的尊重。
第二,日本的飯局,原則上是自己掏腰包。每個星期的聚餐,都是員工各自繳納自己的一份,由臨時選出的干事負責(zé),吃完后多退少補。在迎接新員工的接風(fēng)等特殊情況下,則為老板自己掏腰包。極少公款吃喝的現(xiàn)象。因此,大多數(shù)日本員工的每月工資,都會預(yù)留固定比例作為應(yīng)酬用款,高級管理層的比例更高,有多達5%-20%的。盡管參加一些飯局并不是每個員工都心甘情愿,但是對于公私分明的原則,日本職員都能夠自覺遵守,自覺自愿地拿出自己的錢來付賬。也許就因為如此,日本飯局雖多,卻并未成為中國那樣千夫所指的社會問題。
這一點,寫出來不過區(qū)區(qū)幾句話,可是,每當(dāng)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對日本飯局的看法,就真的有些變了味道。中國當(dāng)然也不允許公款大吃大喝, 然而假如我們的飯局,也真的都是自己掏腰包,或許就真可以理直氣壯地看不起日本人這種又做作又吃不著什么東西的飯局了吧……
忽然想起來以前談到日本的一句話:日本唯一值得中國學(xué)習(xí)的地方在于,它建了規(guī)矩,就是為了守的,其他不足道哉.
摘自《碎葉》 編輯/孟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