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扶危濟困、互幫互助的傳統(tǒng)美德。每當發(fā)生天災人禍,鄰里、鄉(xiāng)親、親友之間互相接濟,攜手度過難關,體現出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互助互濟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
追溯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為著名的是儒家的思想。《孟子》中有記載:“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爸泼裰a,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孟子》中又說:“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其主張政府積極介入救濟活動,并提倡民間互助互濟。但是,顯而易見,其目標重在社會控制。除了儒家以外,墨家的“兼愛”思想也廣為流傳。其主張“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提倡建立在“愛心”基礎上的最具“社會性”的互助互濟。
從漢朝到明朝,就有朝廷或民間舉辦的諸如“常平倉”、“義倉”、“社倉”、“粥局”等以救濟災民、貧民為目的的場所,但這些民間的互濟行為多是自發(fā)的、零散的、局部和偶然的,并且容易受到封建意識和迷信思想的影響,難以成為大的有凝聚力的群體。一遇災年,就會形成“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之四方”的局面。在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時期,盡管有了相應的社會救濟制度和法律。但政府對于人民的生命是不負責的,沒有認真貫徹,對救災工作敷衍塞責,甚或漠然處之,救災常流于形式,效果也極差。每逢一次大的災荒,總有成千百萬的人餓死。1931年在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下,餓死了370萬人。新中國成立后。在新的人民政府的關懷、努力下,互助互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揚,并注入了嶄新健康的內涵。
1949年的新河北。面對嚴重災情,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在輕災區(qū)40非災區(qū)開展“一碗米運動”,發(fā)動群眾開展救災捐贈。
1949年,剛剛解放的河北可謂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經濟更是極其落后,到解放前夕國民經濟已經陷于崩潰狀態(tài),市場蕭條,人民生活極端貧困。
就在這一年,河北歷遭旱、澇、病、蟲、風、雹等多種自然災害,全省受災面積達420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3.95%,糧食損失26.4%,災民996萬人。嚴重的災情不僅把眾多的災民推到了死亡的邊緣,而且給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造成極大困難。
中央人民政府對河北災情給予高度重視,多次就生產救災問題給予政策上的指示和物質上的援助,河北省委更是采取各種措施開展生產救災。
盡管采取了賑濟和生產自救的措施,但由于剛解放,財力非常有限,河北省委又結合河北實際和中央政府指示精神,在輕災區(qū)和非災區(qū)廣泛開展一碗米運動,動員社會力量節(jié)約度荒。而當時的情況是各地普遍缺糧,以武邑縣為例。1949年農民人均糧食為一百六十斤,除去要交納的外,僅剩四、五十斤糧食,糧食緊缺程度可想而知。盡管如此,各地農民參加一碗米捐獻運動的熱情還是很高的。因為他們知道新河北是人民的河北,新河北的救災,同樣也是人民自己的事情。他們第一次體會到了生命被珍視的感動,看到了新的人民政府以群眾利益為本的信心和決心。
各地群眾紛紛提出“天下農民是一家,一家失火百家救,我們有災靠鄰家。鄰家有災靠我們”、“饑了幫一口,勝似飽了幫一斗”等口號,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物出物。掀起了捐獻一碗米運動的熱潮。
在河北省檔案館珍藏的革命歷史檔案中有這樣的記載:“清苑縣三區(qū)楊莊群眾李同春拿出了一升豆子,見村支書于春合拿了三大升米,感動地說‘春合比我還苦。人家還拿這么多,我再拿點去’,回家又拿了五斤。”“八區(qū)孫羅仆蘆登的媳婦說:‘我過去也要過飯,知道過荒年不好混遭難,這時分了房子分了地,拿點沒什么,自己檢省著點。就有災民吃的了?!椅蹇谌司枇似咄朊?,帶動全村148戶獻糧612斤?!睆倪@些歷史記錄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當時一碗米運動中群眾捐獻的熱情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友愛精神。
到1949年底統(tǒng)計,河北全省募集到908.24萬斤糧食,款10.31億元(舊幣。舊幣1萬元等于1元新幣),衣、被、鞋、襪13.73萬件。1950年11月。省府根據全省災情,又指示各地在充分總結1949年一碗米運動經驗的基礎上,再次開展一碗米救災運動,共募集到糧食288萬斤,棉花8646斤,干菜14034斤,現款近1075元(舊幣1萬相當于新幣1元)(數字不含邢臺專區(qū))。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到1950年4月河北省各地災情基本上得到控制,“災民的生活有了一定保障,討飯者少了。吃糠戶也減少了,而且有不少戶存下了余糧……總之災荒停止了發(fā)展?!?/p>
一碗米運動,在河北總共開展過兩次,雖然每次歷時僅兩個月左右,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雖然捐獻的糧與物是有限的,但這種互助互濟、團結友愛的精神卻是無限的。這份情與愛是無限的。非災區(qū)農民用他們那本不堅實的臂膀為災區(qū)人民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一碗米運動的勝利,也為以后的生產救災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通過政府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在自愿的原則下,開展互助互濟的生產救災方式,從此有了成功的實踐經驗。成為我國救災工作的重要內容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碗米運動雖然結束了,但由其衍生出來的救災方式卻不斷發(fā)展與完善。
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一碗米運動:針對各種自然災害,以生產自救為主,以國家救濟為輔,完全依賴國內力量開展的救災捐贈。
從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政府、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發(fā)動的救災捐贈活動。多是針對自然災害展開的。救災主要以國內力量為主。以1963年河北洪災為例,中共中央、國務院立即發(fā)出了生產救災的緊急指示。號召災區(qū)同自然災害進行頑強的斗爭。戰(zhàn)勝災荒:號召非災區(qū)和輕災區(qū)努力增產,以豐補歉。救災工作的根本方針是依靠群眾。依靠集體力量,生產自救為主,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河北除接受國家撥款和撥物外(先后撥給河北省救災款2億多元,糧食4億多斤、棉布150余萬米,以及數以億萬計的抗洪搶險物資和其他生活用品),20多個省、市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及時地一次又一次地調來了大批救災物資,派來醫(yī)療隊、汽車隊,支持災區(qū)防病滅病和搶運救災物資。共運送草袋720萬條、葦席22萬張、衣服5萬多件、鞋7萬多雙、煤10萬噸以及大批的糧食和木材等,大大緩解了災區(qū)的生產生活壓力。
1976年7月28日,又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終身難忘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河北省冀東地區(qū)的唐山、豐南一帶突然發(fā)生7.8級強地震,新興的重工業(yè)城市唐山蒙受慘重災難,被夷為一片廢墟。當時的中國仍處在東西方冷戰(zhàn)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中,受到超級大國的軍事威脅、政治壓力和經濟封鎖,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受到限制和干擾,中國政府出于多方面的考慮,對外宣布:謝絕外部提供的援助,中國人民決心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困難。毛澤東極為關心唐山的救災情況,他于重病中多次審看了有關報告。中共中央、國務院派出以華國鋒總理為團長的中央慰問團親赴災區(qū),親切看望受災群眾。中央及時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10余萬解放軍戰(zhàn)士趕赴唐山搜救;5萬名醫(yī)護人員和干部群眾救死扶傷及運送物資支援:10萬名重傷員被轉移到外省治療,全國援助物資70多萬噸……正如《唐山大地震》作者錢鋼所言。 “一個幸存者救活十數人,十數幸存者救活數百人……生者與死者的鮮血融合在一起,在黑色天地間寫下一個大大的‘人’字”。
發(fā)展前進中的一碗米運動:改革開放以后,向著救災與扶貧結合的新方向發(fā)展的國內救災捐贈。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后,除針對嚴重的突發(fā)性自然災害,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救災捐贈活動外,救災捐贈還發(fā)揚了建國以來開展互助互濟的傳統(tǒng),探索救災與扶貧相結合的救災捐贈路子,多次在全國大中城市開展募集衣被支援災區(qū)貧困地區(qū)的活動,并促進這項工作向制度化、社會化、經?;姆较虬l(fā)展。
1995年底,江澤民總書記在陜西、甘肅兩省考察災區(qū)慰問群眾時指示要在城市募捐些衣被和用品,支援幫助貧困地區(qū)群眾,并且把這件事情作為一項經常性的社會公益活動常年開展起來。根據這一指示,從1996年開始。在全國大中城市開展以募捐衣被為主要內容的“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動員城市居民自愿捐贈閑置不用的衣被、物品,送給災區(qū)、貧困地區(qū)生活困難的群眾。此項工作使救災捐贈的對象由因突發(fā)性災害造成臨時困難的災民擴展到因多次遭災、抵抗災害能力弱、生活困難的貧困群眾,尤其是西北、西南等地理條件和經濟基礎差、自然災害頻繁地區(qū)的災民和貧困群眾。截至2004年底,全國共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站、點27356個。
此外,民政部還積極開展一些以救災、減災、扶貧為主題的捐贈活動,向社會各界廣泛宣傳減災扶貧事業(yè),籌募資金。
通過捐贈活動募集到的款物,一方面用于滿足災區(qū)和災民的緊急需要,包括解決災民的食品、飲水、醫(yī)療防疫、臨時住所、衣被等,另一方面是安置災民和幫助災民修復重建住房、災區(qū)敬老院、福利院、中小學校、醫(yī)療診所,修建災民新村,改善災區(qū)飲水條件,提供基本的生產資料:最后是幫助災區(qū)恢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1991年華東水災捐贈、1994年華南水災捐贈、1996年云南麗江地震捐贈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水災捐贈等幾次規(guī)模較大的救災捐贈活動,都在上述幾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與媒體密切配合的現代一碗米運動:規(guī)模和效果日益擴大。
在以往的救災工作中。各媒體主要是積極配合民政部和各級管理部門對救災捐贈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情況進行公布。對救災捐贈款物公正合理使用發(fā)揮有效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近年來,隨著電視、互聯(lián)網的普及。媒體在救災捐贈方面的宣傳傳播作用和輿論導向作用更是日趨顯現,其社會感召力和公信度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1991年全國20多個省發(fā)生了嚴重水災和旱災,7月11日。中國政府呼吁國際社會提供救災援助的“救災緊急呼吁”新聞發(fā)布會在北京首都大酒店會議廳召開。隨之。在媒體的大力報道下,中國呼吁國際社會援助的消息廣泛傳遍國際社會。而這一年,我國接受的境內外捐款高達國家正常年份災民生活救濟費的2.3倍,充分顯示出媒體在救災捐贈中不可小覷的作用。
2008年1月中旬中國南方多個省份遭受幾十年罕見的冰凍雪災。國內新聞媒體高度關注,騰出專版和時間及時報道災情,報道干部群眾奮力抗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國內各主要網站、電臺、電視臺紛紛開設救災專題;同時,有關媒體更紛紛推出了行之有效的救災捐贈活動。用實際行動擴大救災效果。各網站、報紙聯(lián)合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慈善總會等機構,合作發(fā)起一次次的捐款捐物活動。媒體在救災方面的作用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同樣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04秒,這個讓全世界都銘記的時刻,我國四川省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從汶川大地震發(fā)生18分鐘后,中國乃至世界就被鋪天蓋地的新聞信息所覆蓋。中央電視臺更是首次中斷正常節(jié)目的播出,直播四川地震的最新情況,并在此后進行全天24小時不間斷對災情進行現場報道:而各地電視媒體連續(xù)多日以現場直播的方式滾動播報,幾乎同步向公眾傳播地震災區(qū)的救災狀況;各紙媒體則以超過平日數倍的發(fā)稿量,整版報道地震最新動態(tài)。將災情和救災情況迅速傳播到各地。通過報道,我們看到了許多平常歲月難得一遇的感動,理解了真正意義的“人民戰(zhàn)爭”,見識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讓我們真正理解“眾志成誠”的含義的同時。也見證了媒體在救災中不尋常的力量。在此次汶川大地震當中。新聞媒體的廣泛參與性、互動性、及時性得以充分發(fā)揮。在政府的組織和媒體的大力宣傳配合下,愛的力量被激發(fā)與放大。全國掀起了一次次為災區(qū)獻愛心的熱潮。截止2008年5月26日12時。據民政部統(tǒng)計,全國共接收國內外捐贈款物合計308.76億元。此次國內外捐贈款物規(guī)模之大。創(chuàng)造了歷史之最。
從59年前的一碗米運動,到59年后的汶川抗震救災,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日益顯現。
“以人為本”的說法,最早見于《管子》一書。在《管子·霸言第二十三》一章中管仲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管仲認為想當霸王絕不能單靠主觀愿望和武力,必須以人為本,在國內富民強兵,首先必須具備讓人信賴的品德和實力。當然那個時期以人為本的思想,逃不脫剝削階級的規(guī)律:亂而治,治而富。富而腐,腐而敗。黨的十七大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此“以人為本”與管仲之“以人為本”自然有本質的區(qū)別。但可以肯定的是,黨的先進理論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既合國情,又得民心。
從1949年河北的一碗米運動。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思想初露端倪。59年前的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面對河北嚴重災情,中央人民政府將生產救災看作是“關系到幾百萬人的生死問題”,河北省委指出“必須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休戚相關,患難與共”,要求“各地災區(qū)均以生產救災為今年秋冬和明春的中心任務;全體干部、黨員團結群眾,領導渡荒”。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中央政府、華北政府、河北省委和省政府都最大限度地從物質上、政策上對災區(qū)給予支持,撥發(fā)救濟糧、籌措麥種、供給災區(qū)燃料,創(chuàng)造條件扶持災區(qū)人民發(fā)展副業(yè)生產,廣大干部更是深入抗災前線,與災民共同奮戰(zhàn)。
59年后的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后,胡錦濤總書記第一時間作出抗震救災重要批示,指出:“抗震救災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搶救人民群眾生命是首要任務,必須繼續(xù)作為當前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趕赴災區(qū)靠前指揮,到達災區(qū)后的第一道指示就是:“現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緊時間救人,多爭取一分一秒的時間,盡最大努力救人?!敝醒胝尉殖N瘯谡鸷髷敌r迅即作出以抗震救災為中心的國家總動員。中央軍委在和平年代第一次快速調動十余萬官兵前往災區(qū)抗震救災,中央政府第一次為祭奠平民百姓設立全國哀悼日,第一次接受國際救援隊伍進入災區(qū),等等。
縱觀建國59年來的救災史,從單一的救災到救災與扶貧相結合,從拒絕國際救災援助到積極呼吁國際援助并積極參與,在救災體制逐步完善的同時。更讓人深刻感受著中國政府對人民群眾生命的尊重和責任,彰顯著中國政府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尊重平民的執(zhí)政理念和作風。今天我們可以說,以人為本的精神已經在整個中國大地上放射出壯麗的光芒,正在深深地感動著中國人民甚至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