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2008年1月、2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名單,其中包括“可口可樂”、“品客”、“樂天”等國際知名品牌食品、飲料,以及部分來自意大利的橄欖油、來自法國的奶酪、來自德國的巧克力等。
近年來,進口食品憑借著“舶來品”的身份和出色的營銷,形成對中國市場的“高價出擊”,不少消費者甚至已將高價格視為高質量的代名詞。而當進口食品屢屢出現(xiàn)在不合格名單上時,其市場銷售似乎并未受到明顯影響,究竟是誰制造了“洋品牌迷信”?
知名進口食品上了黑名單
除了“可口可樂”、“品客”、“樂天”等國際知名品牌的食品、飲料外,在國內食品市場價格不菲的丹麥藍罐曲奇餅、新西蘭脫脂奶粉、德國巧克力,產(chǎn)自法國的奶酪、干酪,產(chǎn)自意大利的橄欖油、礦泉水等,都被查出有一些不合格產(chǎn)品。不合格的原因則包括銅含量超標、過氧化值超標、細菌總數(shù)超標、超過保質期等。
事實上,進口食品,尤其是知名品牌進口食品被曝出質量問題并非鮮見。2007年2月,法國達能集團旗下的“依云”礦泉水被檢出細菌總數(shù)超標,上百噸這一國際知名品牌的礦泉水被做退港處理。
然而,身價不菲的進口食品仍然受到不少消費者的追捧。上海市楊浦區(qū)一家沃爾瑪超市的工作人員表示,擺放在進口食品專區(qū)的“依云”礦泉水每天能賣出20多瓶,銷售量一直比較穩(wěn)定。一般500毫升裝“依云”礦泉水的售價達到9.5元,比其他品牌相同容量的礦泉水價格要高出6、7倍。
消費者的理由是:“外國進口的東西質量保證,貴的東西送禮也拿得出手?!?/p>
進口食品“身價”為何高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魯直分析說,“一分價錢一分貨”是消費者常見心理。在選擇產(chǎn)品時,消費者需要承擔財務、時間、心理等多方面的風險,因此,消費者或者會傾向于選擇自己熟悉的品牌來規(guī)避風險,或者通過搜集信息、積累經(jīng)驗來規(guī)避風險,“而價格對于消費者來說,是相對較為直接的判斷標準之一”。
進口食品的高價格,正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原因。業(yè)內人士認為,一些進口食品本身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對原料的取舍也比較細致,可能導致最終成品的價格相應提升。而國內的經(jīng)銷商、代理商需要從中收取費用,加上運輸、配送等開支,進口食品的高價格有一定的客觀原因。
除了顯而易見的成本因素,進口食品高價背后的營銷策略,往往容易被忽略。譬如,“必勝客”、“哈根達斯”等品牌及相關食品,在國外處于中檔消費水平,到了中國卻開始走高端路線。營銷專家認為,商家“利用了消費者的感知”——此類門店經(jīng)營和食品加工都實行標準化,各家店基本上吃不出差別,再加上衛(wèi)生條件、服務質量比傳統(tǒng)本土企業(yè)出色,消費者很容易感覺這些店和食品比國內的高出一個檔次。因此,定價高似乎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上海市商業(yè)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表示,近年來,我國關稅不斷下調,進口食品的成本也隨之下降。但由于市場需求旺盛、消費者缺乏足夠的品牌鑒別能力,許多進口食品仍然熱衷于走高價路線。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不選最好,只買最貴”的心理,也助長了這種定價行為。
打破“洋品牌迷信”
專家指出,某種商品要在一地市場銷售,就必須符合當?shù)氐馁|量標準。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進口食品并不一定就比國產(chǎn)食品的質量高。而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不合格名單也表明,進口食品并非“無可挑剔”。
“國內消費者對進口食品的青睞,主要還是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濒斨备苯淌谂e例說,“可樂就是一種棕褐色的冒氣泡的水,全世界都可以做,但通過產(chǎn)品的差異化和營銷上的獨特定位,就可以吸引消費者做出選擇,這其實是營銷上的成功?!倍啾葒鴥壬a(chǎn)的食品,進口食品在質量方面并不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
有研究人士指出,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進口品牌產(chǎn)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注重為其開辟“綠色通道”,而對其的監(jiān)管力度偏弱,甚至存在缺位。
專家表示,對于消費者來說,應當形成更為理性的消費觀念,破除對“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對國產(chǎn)食品和進口食品一視同仁,通過體驗產(chǎn)品和積累經(jīng)驗來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對于監(jiān)管部門來說,面對各類市場主體,應當采取一致、對等的監(jiān)管力度和監(jiān)管手段,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