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合一”定理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性質(zhì),即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中線、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該定理其實(shí)包括如下三個(gè)方面的內(nèi)容:
1.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中線,既是頂角的平分線,又是底邊上的高線;
2.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既是底邊上的高線,又是底邊上的中線;
3.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線,既是底邊上的中線,又是頂角的平分線.
顯見(jiàn),以上三方面的內(nèi)容,給我們提供了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直線垂直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解答一些證明問(wèn)題時(shí),要注意靈活應(yīng)用它們.
例1 如圖,在△ABC中,AB=AC,BD=CD,DE⊥AB于E,DF⊥AC于F,求證:DE=DF.
分析:依題意,DE和DF分別為點(diǎn)D到∠BAC兩邊的距離,要證明它們相等,可先證明點(diǎn)D在∠BAC的平分線上,即證明AD是∠BAC的平分線.
證明:連接AD.
因?yàn)锳B=AC,BD=CD,
所以AD是等腰△ABC底邊BC上的中線.
所以AD平分∠BAC.
因?yàn)镈E⊥AB于E,DF⊥AC于F,
所以DE=DF.
說(shuō)明:本題的解答過(guò)程中,應(yīng)用了等腰△ABC底邊BC上的中線AD是頂角∠BAC的平分線的性質(zhì).
例2 如圖,在△ABC中,AB>AC,AD平分∠BAC,P是AD上的一點(diǎn),求證:AB-AC>PB-PC.
分析:證明四條線段之間的不等關(guān)系,應(yīng)把這四條線段轉(zhuǎn)化為同一個(gè)三角形中的三邊.為了得到AB-AC的結(jié)果,可在AB上截取AE=AC,則有BE=AB-AC.為此,只要證明BE>PB-PC即可.
證明:在AB上截取AE=AC,連接PE、CE,CE交AD于F.
因?yàn)锳E=AC,AD平分∠BAC,
所以AF是等腰△ACE的頂角∠CAE的平分線.
所以AF⊥CE,CF=EF.
即,AF是CE的垂直平分線.
因?yàn)镻在AF上,
所以PE=PC.
因?yàn)锽E>PB-PE,BE=AB-AE,
所以AB-AC>PB-PC.
說(shuō)明:本題的解答過(guò)程中,應(yīng)用了等腰△ACE頂角∠CAE的平分線AF,是底邊CE上的高線,同時(shí)又是底邊CE上的中線的性質(zhì).
例3 如圖,在△ABC中,AB=AC,D在BA的延長(zhǎng)線上,E在AC上,且AD=AE,求證:DE⊥BC.
分析:注意到△ABC是以BC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底邊上的高與頂角平分線重合.要證明DE⊥BC,應(yīng)先證明DE與這條高平行.
證明:過(guò)A作AF⊥BC于F.
因?yàn)锳B=AC
所以AF平分∠BAC.
所以∠BAC=2∠BAF.
因?yàn)锳D=AE,
所以∠D=∠AED.
所以∠BAC=∠D+∠AED=2∠D.
所以∠BAF=∠D,DE∥AF.
所以DE⊥BC.
說(shuō)明:本題的解答過(guò)程中,應(yīng)用了等腰△ABC底邊BC上的高AF是頂角∠BAC的平分線的性質(zhì).
例4 如圖,△ABC中,AB=AC,BD⊥AC于點(diǎn)D,求證:∠CBD=1/2∠BAC.
分析:為了得到1/2∠BAC,可考慮作∠BAC的平分線.這樣,把證明兩角成倍數(shù)關(guān)系轉(zhuǎn)化為證明兩角是相等關(guān)系.
證明:作∠BAC的平分線AE交BC于點(diǎn)E,那么∠1=∠2=1/2∠BAC.
因?yàn)锳B=AC,AE平分∠BAC,
所以AE是等腰△ABC頂角∠BAC的平分線.
所以AE⊥BC于點(diǎn)E.
所以∠AEC=90°,∠1+∠C=90°,
因?yàn)锽D⊥AC于點(diǎn)D,
所以∠BDC=90°,∠CBD+∠C=90°.
所以∠CBD=∠1=1/2∠BAC.
說(shuō)明:本題的解答過(guò)程中,應(yīng)用了等腰△ABC頂角∠BAC的平分線是底邊BC上的高線的性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