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巨變,記憶中的童年歷歷在目。
小時候的零食、游戲、讀物、兒童節(jié)……像一顆顆小小的露珠,折射著改革開放的輝煌。
第一重奏:偷來的“甜”——為了解讒而冒險
采訪對象:出生在1967年的爸爸。
我們那一代人的童年,伴隨著貧困和匱乏,食欲像被困在狹小籠子里的小獸,只要一有機會,便溜出去,貪婪地尋找著哪怕只是味覺的一點點刺激。
70年代,家家戶戶的日子都緊巴巴的,能吃的東西全被大人鎖進了柜子,不然準會被家里的半大小子洗劫一空。像我們這樣的毛孩子,每天除了上學,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絞盡腦汁,想怎么讓空蕩蕩的胃,得到一絲來自食物的慰藉。
夏天,樹上的果子青澀難咽,每天家里的飯菜清湯寡水,不見油葷。天天如此,幾個小伙伴就尋摸著上哪兒去解解讒。
一個伙伴打探回消息,說是十幾里地外的農(nóng)場種了一大片玉米,說得我們幾個人眼睛放光——玉米稈嚼起來是甜的,那味道,嘖嘖,直甜到心里。
放學之后,我們出發(fā)了,滿懷著對吃的萬丈豪情,步行了十幾里地,終于在天擦黑的時候,摸進了玉米地。我們像一群小猴子,在玉米的青紗帳里,進行一場對“甜蜜”的偷竊。
才折了幾根,就被看守的農(nóng)人發(fā)現(xiàn)了。他們牽出幾條狗,追得我們四散逃跑,即使在如此的驚恐與慌亂中,誰也沒有忘記緊緊攥住手里的玉米稈。
好不容易跑回了村子,甩掉了那幾條兇神惡煞的大狗和那幫大聲吆喝著虛張聲勢的大人,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這難得的甜了。其實,以我們的速度,要抓住我們絕不是什么難事,大人們的追攆,頂多只是一種警告罷了。
第二重奏:上學放學路上的流連忘返
采訪對象:1975年出生的小姨。
我讀小學時,學校外的小街總是熱鬧非凡,各色小攤一溜兒排開,兩分錢一量杯瓜子,2分錢一根玉米稈,3分錢10顆酸杏子,5分錢一根的奶油冰棒,一毛錢一顆的泡泡糖……說是小攤,其實就是一張擺著三兩樣貨物的小桌子,或是一只竹籃,一只擱放在兩條長凳上的簸箕。各家有各家的“賣點”,整條街上都飄著各種各樣的香味,像一只只守候在路上的小貓,伸出爪子,不斷逗引著路過的孩子。
上學路上腳步是急匆匆的,卻依然經(jīng)不住誘惑,我掏出兜里僅有的一毛零花錢,遞給了賣瓜子笑瞇瞇的大娘。那時候塑料袋是奢侈品,賣零食的地攤上,大多擱著一疊拆散的舊書頁或裁成小方塊的廢報紙。大娘拿起一張,熟練地將紙卷成漏斗狀,瓜子倒進去,再輕巧地封頂。
放學路上有大段的時間可以揮霍。路上,有畫糖畫的小攤,被一大群孩子團團圍住。一只轉(zhuǎn)盤上畫著各種各樣的動物,給一毛錢就可以轉(zhuǎn)一次,指針最后指向哪一種動物,你就可以讓攤主用糖畫一只。誰都希望轉(zhuǎn)到龍,張牙舞爪的好威風,可大多數(shù)時候,都只能收獲兔子、蜻蜓這樣的小動物。
其實,大多數(shù)的孩子和我一樣,沒有那么多的零花錢來試自己的手氣,而是陶醉在攤主那神奇的手上。他手握一只勺子,放一塊糖進去,在爐火上烤化,在一塊冰涼的大理石板子上,以勺為筆,糖漿為墨作畫,勺子起起落落,如蜻蜓點水一般,于是,就出現(xiàn)了小兔、猴子、龍蝦、喜鵲……趁著糖還沒有完全凝固,把一根竹簽粘上去,待糖冷卻了,用一只小鏟輕輕撬起,糖畫就被舉在手里,在光線下晶瑩地閃動著活靈活現(xiàn)的甜蜜……
不知不覺中,天快黑了,急急忙忙往家跑,回到家,還是免不了被媽媽一頓罵。
爆米花、酸梅粉、冰棍、果丹皮……那個年代,父母的工資不高,我們的零花錢很少,零食的花樣并不多,也沒有如今這樣色彩鮮艷的包裝,衛(wèi)生也得不到保障?,F(xiàn)在想想,在人來人往路上裸露著的那些零食,肯定沾染了無數(shù)的灰塵,用報紙包裝,也難免會把油墨吃進肚子。
第三重奏:彩色刺激的甜蜜
采訪對象:1984年出生的堂姐。
課間,兩三個小腦袋瓜湊在一起,掏出一只紅色的塑料袋,神秘地相視一笑,很吝嗇地取出一些,往嘴里一倒,然后,各自閉緊嘴巴,神情古怪……我上小學那會兒,賣得最火爆的零食就是跳跳糖了,紅色的小袋子,上面印著可愛的小人,糖粒很小,抓一把放到嘴里,閉緊嘴巴,舌頭上立刻有無數(shù)的小人在跳舞,它們蹦來跳去,滿頭亂撞,讓人嘴里麻麻的……簡直神奇極了!
商店里的零食花哨得很,包裝花紅柳綠,還有了很多口味和顏色。冰棒是普通的零食,也有了更多的品種,有了各種口味和顏色。體育課后,人人都舉著一只冰棍。比冰棍更好吃的是娃娃頭雪糕,它是奢侈的消費,因為買一個娃娃頭雪糕的錢可以買5根冰棍。一張笑臉,可可粉做的帽子、眼睛、嘴巴,每次買下它,都會為從帽子還是臉蛋下口而猶豫。
后來一陣又流行起吃小浣熊干脆面,為了收集里面附送的的小卡片,我一連幾周的早餐都是它,因為集齊了12張不同的卡片,可以在小伙伴面前大肆炫耀一番。
酒心巧克力糖、路邊賣的各種顏色的棉花糖、大白兔奶糖……童年的零食甜蜜而刺激,伴隨著色素和添加劑被我們吞下了肚子。
采訪同學周曉初發(fā)言:巧克力、薯片、牛肉干、果脯,還有上百元一杯的哈根達斯冰激凌……如今,超市里零食類的商品琳瑯滿目,零食不僅僅講求口味,還講究營養(yǎng)均衡。碳酸飲料旁邊多了含各種維生素的果汁和奶類飲品;面包餅干的口味花樣翻新,小麥、花生、蕎麥……含粗糧纖維的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核桃、杏仁、開心果這些堅果類的食品不僅孩子喜歡,也成為大人的休閑食品。
游戲之戀
第一重奏:在大自然中找樂
采訪對象:1967年出生的爸爸。
那個時候,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天只能掙二十工分,一個工分只值一角二分錢,不僅要供養(yǎng)我們四個孩子,還要時不時地往各自的父母家里寄錢寄物,家境的窘迫顯而易見。商店里的的東西得憑票證才能購得,就連生活物資有時候也無法得到保障,更別提玩具了。
在整個漫長的冬季,蔬菜非常單調(diào),除了大白菜,就是土豆、紅薯,遠沒有今天的冬菜這樣五彩繽紛、滴翠碧綠,紅薯燈就是用儲藏在地窖里的大紅薯做成的。做紅薯燈時,母親總是會很細心地用刀把紅薯切頭去尾,留下中間的部分,然后中間挖一個坑,再用納鞋底的針線在紅薯的兩邊穿上繩子,中間用一根木棍挑起來綁緊,很小心地往里面倒一些煤油,再用線繩很仔細地在煤油中浸泡透,然后撈出小小的一截搭在紅薯的邊沿上,這樣,一個紅薯燈就做好了。這時母親會親手點燃遞到我的手里,我手提著做好的紅薯燈,在冬日漆黑而漫長的夜晚里滿世界瘋跑,那時,冬季的夜晚幾乎都能看到孩子們手提著這樣的紅薯燈,小心翼翼地呵護隨時會被寒風吹滅的忽明忽暗的紅薯燈,在寒夜中笑鬧的情景。
在那個沒有玩具的年代,我們在大自然中尋找玩耍的樂趣:春天,爬到樹上掏鳥窩,采花草;夏天,在小河邊用水潑濕泥地滑泥冰,在地上挖地道;秋天,背著小背簍在麥田拾麥穗;冬天,在雪地上堆雪人……
第二重奏:用生活的“邊角廢料”DIY
采訪對象:1974年出生的幺爸。
小學是在80年代初,在生活漸漸飽足的情況下,商店里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有了品種稀少的玩具賣,但父母的工資每個月只有幾十塊,那些現(xiàn)在看來粗陋的玩具,對那時的我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大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有了一份給孩子做玩具的閑心,利用的都是生活用品的“邊角料”。
女孩子玩得比較斯文,她們的書包里裝著毽子、沙包、皮筋。皮筋是爸爸找廢舊輪胎剪出來的;沙包則是媽媽用邊角布料縫的,里面裝上米或沙子;毽子呢,是奶奶用一枚銅錢、一點廢布、一把雞毛做成的。
男孩最熱衷自制“槍支彈藥”,有用木頭直接雕刻出來的手槍、步槍、刀、劍,有用自行車鏈子做成的火柴槍,有用橡皮筋、內(nèi)輪胎皮切割成細條做成的彈弓,撿來石頭或把紙張卷結(jié)實了就當子彈。
鐵環(huán)是那個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寶物,擁有鐵環(huán)就如同現(xiàn)在的孩子帶著滑板上學一樣,非常風光。男孩子們紛紛回家央求父母給自己做——用一根粗鋼筋,彎成一個直徑約40厘米的圓圈,然后用一個半圓的鉤作“車把”,講究的,還會在鐵環(huán)上套上數(shù)個小環(huán),鐵環(huán)滾起來時,小環(huán)會在鐵環(huán)上滾動,發(fā)出悅耳的聲音。玩法是用鐵鉤推動鐵環(huán)向前滾動,以鐵鉤控制其方向,拐彎、上坡。
那時候在放學的路上,經(jīng)??梢钥吹揭蝗罕持鴷鼭M臉臟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著鐵鉤,推著鐵環(huán)奔跑在馬路上,叮叮哐哐的聲音響成一片,場面頗為壯觀。我是滾鐵環(huán)的高手,能把鐵環(huán)從家一路滾到學校,繞過各種障礙,甚至可以過水塘上樓梯,別的同學只有在一旁艷羨的份。
第三重奏:喜新厭舊
采訪對象:1982年出生的大表哥。
80年代開始,物資日益豐富,所以,我對玩具的喜愛,絕對是喜新厭舊。
小學時,最喜歡玩的是打彈珠拍洋畫。
媽媽給我買的一盒跳棋,里面的玻璃彈子全被我用來打了彈珠,嶄新透亮的玻璃珠被我彈得滿身傷痕,表面都成了霧白色,那時候的我還是舍不得丟,美其名曰“熟球”,說是用舊了,手感強,全憑它來贏取新球。
還有與彈珠同樣瘋狂的拍洋畫。買一張16開大的上面印著各式各樣小人的硬紙,有西游記,有變形金剛,有三國演義……將它們一小張一小張剪下,比誰能將洋畫拍翻背。常勝將軍的我手里總是握著厚厚一摞臟乎乎的畫片,得意得不行。
80年代后期,玩具種類開始增多,塑料娃娃、會跳的鐵皮青蛙、塑料軍隊小人……“舶來”玩具變形金剛風靡一時。當年要是誰侃不上變形金剛里的若干劇情,就像今天不知道李宇春是超女一樣,會被大家認為是從外星來的。為了攢錢買到第一套屬于自己的變形金剛,我前所未有地渴望過年(可以收紅包),而且還克扣了自己一個學期的早餐錢,換來了自己的第一款機器人,名字叫“飛機黨”,很土,但很親切。那年是1988年,改革開放10周年。
沒多久,一個以前從未見過的電子玩具又吸引了我——電子游戲機。當時它可是個稀罕物件,最初的是只能玩單一游戲的游戲機,用電視玩兒,后來又有了手掌機。90年代初期,國內(nèi)才有了被玩家們奉為經(jīng)典的“紅白機”——是從國外帶回來的,價格不菲,1000多元,不是普通家庭能夠承受的,誰有一臺“紅白機”就會被小朋友們羨慕不已。那時有個小伙伴家里有“紅白機”,放學寫完作業(yè),我就往他家跑,和幾個同學一起玩魂斗羅、綠色要塞,比拼誰能一命不死通關(guān)。
采訪同學羅新發(fā)言:我們生活的年代,會唱歌跳舞的洋娃娃、遙控驅(qū)動車、遙控飛機……電動智能玩具越來越普遍,幾百上千元錢的玩具毫不稀奇。電腦、網(wǎng)絡(luò)的普及更是讓我們把更多的游戲移植到了虛擬空間,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游戲快樂也延伸到虛擬世界。
更多——
閱讀之三重奏:
70年代,紅寶書一統(tǒng)天下,孩子無書可讀。80年代,《少年文藝》《兒童文學》《童話大王》風行一時。90年代,《七龍珠》《灌籃高手》被孩子熱捧……如今,校園的流行閱讀,有“80后”“90”后作家的青春文學;有西方名著,也有《哈利·波特》這樣的魔幻系列;有男生愛讀的金庸武俠,也有女生愛看的幾米繪本。閱讀也從紙質(zhì)媒體轉(zhuǎn)移到網(wǎng)絡(luò),輕輕一點,就能閱讀電子書。
兒童節(jié)之三重奏
70年代,能在“六一”穿上一雙白球鞋,是無比驕傲的事,大多數(shù)孩子只能用白粉筆染一雙白球鞋,去參加學校的節(jié)目表演。80年代,必須穿著白襯衣藍褲子紅領(lǐng)巾參加學校的表演,等著學校給每個人發(fā)的一袋糖果點心。90年代的兒童節(jié),過得開心、快樂就好,不在乎會不會收到禮物,因為平日父母常常會給自己買東西。如今的孩子,最盼望“六一”學校能放假一天,不用上輔導班,不用寫作業(yè),只是玩耍,給自己一天真正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