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快書
陜西曲種。 流行于陜西省,以關中地區(qū)為主。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曲種。它是秦腔戲中的“數(shù)板”,吸收了快板書、練子嘴以及山東快書的表演形式演變而成。樂器使用曲子坐唱中的四頁瓦。一般為一人演唱,表演者手執(zhí)竹板或四頁瓦。也有兩人或多人演唱的。以唱為主,間以說白。唱詞句式長短不一,一般一韻到底,也有中間換韻的。曲目多是新創(chuàng)作的,主要反映現(xiàn)代生活,也有根據(jù)古典文學、戲曲故事改編的曲目或從山東快書等曲種移植的曲目。
陜西獨角戲
陜西曲種。是20世紀80年代流行于陜西、甘肅的新曲種。它的特點是單人說表,演員以第一人稱出現(xiàn),整體結構以笑話為核心,或者圍繞喜劇矛盾展開。開頭常常采用類似單口相聲的墊話,而后則采用小品形式表演,一人多角。它以語言幽默見長,突出人物性格,表演夸張。由于演員在角色中跳來跳去和在故事的表述中跳進跳出,可以充分發(fā)揮說、學、逗、唱的技能。加上敘述部分的相對減弱和人物對話的增強,強化了表演,加快了節(jié)奏。在作品的結構上又以喜劇“包袱”為主,娛樂性更加明顯。
陜西獨角戲《秦腔歌舞與離婚》的創(chuàng)作與演出,使這一曲種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該曲種代表曲目有《蒙難記》、《繞口令》等。
商雒花鼓
曲藝曲種。流行于陜西商雒地區(qū)。約形成于清代中晚期,有1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代以后,湖北、安徽、湖南等地一些災民扶老攜小,舉家逃到較為富裕的商雒地區(qū)謀生,并把家鄉(xiāng)的民間說唱藝術帶到安身之地。這些不同的民間藝術分別同當?shù)氐拿耖g音樂和地方語言相融合,逐漸產(chǎn)生了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一種叫“大筒子”,具有戲曲形式,常在農(nóng)村的土臺上搭班演出;另兩種分別叫“八岔子”和“小調(diào)戲”,是曲藝形式,人們合稱為“地花鼓”,常在農(nóng)村的地頭場院演出。至20世紀初,三種藝術形式開始共同出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舞臺上,并且經(jīng)常合作演出,互為影響。當?shù)厝藗儽銓⑺鼈兘y(tǒng)稱為“花鼓子”,也就是商雒花鼓。
近年來,人們已將八岔和小調(diào)戲這兩種形式合二而一,并將大筒子中的老調(diào)和陰調(diào)音樂吸收進來。脫胎出一個新的商雒花鼓的形式,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商雒花鼓的曲目都是一些小段,內(nèi)容多為人們?nèi)粘5钠椒采睿缒信異?、耕耘播種等等。
蘭州鼓子
流行于甘肅蘭州一帶,歷史悠久。
蘭州鼓子由一人演唱,坐唱形式,有幫腔。伴奏以三弦為主,還有揚琴、琵琶、二胡、月琴、笛子、簫等,以小月鼓擊節(jié)。唱腔屬曲牌體,有鼓子和越調(diào)兩大系統(tǒng),共50多支曲牌。鼓子腔常用“鼓子頭”作為引子,“鼓子尾”作為尾聲。也有用其他曲牌作為引子和尾聲的情況。演唱者不操樂器,只唱不說,亦沒有表演。旁邊除有人幫腔外,聽眾也常常在一旁幫腔,顯得歡快熱鬧。唱法有文、武兩大類。文唱稱柔口,聲音柔潤纖細,適演些抒情性的曲子;武唱則稱剛口,多演些金戈鐵馬的內(nèi)容。
蘭州鼓子的曲目都是短篇,非常豐富,已經(jīng)收集到的就達千種之多,在民間流傳的則更多。它的內(nèi)容涉及到許多方面,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描寫四時景物為主,也不乏喜慶祝頌之詞。文唱的曲目有《別后傷心》、《三顧茅廬》、《拷紅》、《獨占花魁》等;武唱的曲目有《燕青打擂》、《草船借箭》、《灞橋挑袍》、《林沖夜奔》等。近年來也創(chuàng)作了一些新曲目。
蘭州鼓子是當?shù)厝罕娤矏鄣乃囆g,多年以來,以業(yè)余演唱的方式流傳。演唱者多是一些業(yè)余愛好者,自娛自樂,職業(yè)藝人很少。
青海平弦
又稱“青海賦子”。青海曲種。流行于青海西寧、大通、湟源、湟中等廣大農(nóng)業(yè)地區(qū)和城鎮(zhèn)。曲調(diào)婉轉抒情,優(yōu)美動聽。唱詞通俗嚴謹,又有典雅之風。
濃郁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當?shù)厝嗣袢罕姷南矏?。它的演唱活動有兩種:一種是自娛,在農(nóng)閑及工作之余,或假日節(jié)慶,平弦愛好者們聚于廟會、茶園彈拉演唱;一種則是職業(yè)盲藝人為謀生而演唱。
演唱形式以多人坐唱為主,也有二人對唱。一般情況下演唱者手拿瓷碟(又稱“月兒”),用筷子敲打擊節(jié),其他人持各種樂器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另有揚琴、琵琶、月琴、笛子、板胡等。曲目不同伴奏樂器也不相同。有的曲目只用三弦伴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伴奏者常常要配合演唱者幫腔,人們稱幫腔為“拉梢子”。幫腔形式有多種,有時只幫唱襯句,有時是幫唱拖腔,有時在重復曲牌最后一句唱腔時幫唱。“拉梢子”是形成平弦獨特藝術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聽起來古樸、雄勁,頗具西北風情。
青海平弦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曲牌聯(lián)綴體,每個唱段一般情況下均前有“前岔”,后有“后岔”,中間是各類曲牌。
青海平弦在舊時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低級形式,平弦藝人被稱為是“吃模糊”的,受人歧視。20世紀50年代后,在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下,藝人的地位不斷提高,成立了民間演唱小組,在公共場所進行演唱。許多文藝工作者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反映現(xiàn)實題材的曲目,青海平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賢孝
流行于青海西寧、大通、湟源、湟中、民和一帶。因其演唱的內(nèi)容多是一些歌頌孝子賢孫、忠臣良將的故事,由此得名。
賢孝又分西寧賢孝和河州賢孝兩種。
西寧賢孝產(chǎn)生于西寧,唱詞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偶爾也有五字句和四字句。唱段由韻唱和散白兩部分組成,以唱為主。基本曲調(diào)是四句式。曲體以“前岔”為曲頭,“后岔”為曲尾,中間的唱詞只用上下兩個樂句反復詠唱,曲調(diào)有官弦、老弦、下弦、上弦四種。西寧賢孝原為一人自彈三弦坐唱,另有人操板胡伴奏。演唱者原來都是一些雙目失明的藝人,并以女性為多。20世紀50年代以后,方搬上舞臺演出,樂器增加了四胡、板胡、揚琴、碰鈴。傳統(tǒng)曲目有《閔子騫孝母》、《白鸚哥吊孝》,《秦雪梅吊孝》、《蘆花記》等。
河州賢孝也叫河州調(diào),它約在1920年前后形成于甘肅臨夏,并由臨夏藝人傳到了青海西寧等地。吸收了許多西北“花兒”曲調(diào),較之西寧賢孝的曲調(diào)顯得氣勢豪放、高昂激越。以三弦為伴奏樂器,有的還增加了四胡、二胡等。傳統(tǒng)曲目有《韓信點兵》、《四郎探母》等。
越弦
又叫“月背調(diào)”,青海曲種。流行于青海東部廣大農(nóng)業(yè)區(qū)。它是由鄰近陜西省的曲種“坐唱眉戶”傳入青海后,與當?shù)亓餍械拿窀栊≌{(diào)等民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地方色彩非常濃郁,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在流行地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年節(jié)假日或親朋故友相聚以及喜慶壽誕之際,常有越弦愛好者的助興演唱。作為一種業(yè)余形式在民間流傳,很少有專業(yè)藝人演出。
越弦演唱以坐唱為主,也有走唱的形式。一人主唱,眾人幫和。有時也分角色演唱。它的音樂曲牌許多與眉戶相同,所以,傳到青海后,依然有“坐唱眉戶”的稱呼。伴奏樂器有三弦、板胡、二胡、笛子、盞兒等,用梆子擊節(jié)。
越弦的曲目內(nèi)容很豐富,包括歷史故事、民間故事、民間生活以及一些類似明代散曲的唱段,一般都是短篇。較有影響的有《黑訪白》、《桃園結義》、《訪明》、《東吳招親》、《盼家鄉(xiāng)》等。
倒?jié){水
青海曲種。流行于青海西寧等地,用西寧方言演唱。青海河湟地區(qū)人民群眾中間,流行著許多帶有韻律的風俗說詞。人們在一些重大的民俗活動中,常常喜歡用這些詞表達某些良好的祝愿,聽起來條條是道,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文化習俗,具有較高的層次。倒?jié){水的韻詞、節(jié)拍等與這些說詞非常接近。所以有人認為它可能由此起源。
倒?jié){水的演唱類似人們常見的快板書,只是不用竹板,而是用碰鈴擊節(jié)。原來這種曲藝形式被稱為“板書”,它的演唱者被稱為“王辨”。1920年以后,著名的板書藝人萬子禎別出心裁,改稱“倒?jié){水”,逐漸被群眾熱愛,沿用至今?!皾{水”,本來是一種帶有酸味的飲料,用白菜等發(fā)酵而成,是河湟地區(qū)的各族人民非常喜歡的一種傳統(tǒng)風味制品。倒?jié){水,則意為聽這種板書如同三伏天喝漿水那樣痛快舒服。
倒?jié){水的曲目多采用嬉笑怒罵的方法,鞭笞丑惡,歌頌光明,常有冷嘲熱諷之句,聽起來確實讓人覺得舒暢痛快。它的內(nèi)容和其他曲目多有不同,很少演出那些大同小異的歷史故事、公案演義,而是多限于從當?shù)氐囊恍┲卮笫录袑ふ宜夭?,加以褒貶。只講時事,不講歷史。20世紀50年代以后,也陸續(xù)演出了一些反映當代生活的時事段子。
打攪兒
青海曲種。流行于青海省各地。它的形式近似于人們常見的繞口令和順口溜,是一種即興演唱的幽默小段。
打攪兒的演出多在賢孝、平弦戲演出的中間穿插進行,借以吸引觀眾,活躍演出氣氛。有時也在終場來上一段,令觀眾大笑而去。有時還起沖淡正曲悲傷氣氛的作用,使觀眾化悲為喜。由于它經(jīng)常打攪了正曲節(jié)目的演出,所以被群眾稱之為“打攪兒”。
打攪兒的曲目全是短篇小段。內(nèi)容多是諷剌性的故事,歌頌真善美,嘲諷鞭笞假丑惡,既生動地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優(yōu)秀品格,也表現(xiàn)了人民的機智和樂觀精神。許多段子都是即興演出。長期以來,逐漸積累了一批廣為流傳的優(yōu)秀段子,如《小曲張三哥》、《賭博人》、《懶大嫂》、《欠賬》等,深受群眾喜愛。
撒拉曲
又稱“巴西古溜溜”,撒拉族曲種。流行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它的首句是撒拉語“巴西古溜溜”,漢意就是“頭是圓圓的”。因此而得名。是撒拉族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清朝中葉已在撒拉族群眾中廣泛流行。
撒拉曲的演唱方式古樸而新穎,別具一格。一般由男演員分節(jié)演唱,女演員相間對白,也有對唱、合唱等形式。唱詞多由具有獨立意義的短詩組成。演唱者長于觸景生情,即興編詞,亦可加說白。樂曲結構為上下對稱樂句交替反復。曲調(diào)較短,沒有樂器伴奏。有時女方會彈撥一種口弦以助興。
撒拉曲的內(nèi)容多表現(xiàn)青年男女對愛情和幸福的向往,對舊婚姻制度的不滿與反抗,還有一些以反映本民族生產(chǎn)、生活為內(nèi)容的作品,表達了人民的愿望和心聲。影響較大的曲目有《巴西古溜溜》、《撒拉爾賽西布尕》,《阿依吉古木》、《散諾尕尕涅》等。20世紀50年代以后,不斷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新曲目問世,如《新循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