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遙遠的黑非洲;到神秘的南美洲;到廣袤的俄羅斯;到圣潔的大西藏,這幾大去處是我多年的一種心結(jié)。曾無數(shù)次聽到他人西歐及美日歸來的感受,也僅是聽聽而已,知道異邦如何的發(fā)達和文明、如何的現(xiàn)代和時尚,一顆心,并無向往之意,對矗立著高樓的大都市,向來都有一種冷漠和排斥,情感難以融入其中,這可能是我的固執(zhí)和偏激。這次有機會赴埃及,使我遲暮的心激越起來,帶著喜悅和獵奇,帶著亢奮和夙愿,飛越萬里,踏上了埃及這片有著古老文明和燦爛文化的土地,有著優(yōu)美風(fēng)光和沙漠奇景的土地,有著建筑精華和神秘古跡的土地……
上埃及的土地
時令已是隆冬,埃及的氣溫讓人感覺還是夏天一樣,衣服脫了一件又一件,身上還有些燥熱。從盧克索神廟走出來,人立刻感到?jīng)隹炝?,風(fēng),是帶了濃濃的泥腥味兒的河風(fēng),吹拂到了周身,把頭發(fā)如同野草一樣向后掠去。是尼羅河;是尼羅河的風(fēng)!
果真,神奇的尼羅河就神奇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由于季節(jié)的緣故,尼羅河的水從容平靜,泛了幽幽神秘的黑色,就如同埃及人的一張張平和而幽黑的臉龐一樣。河流東側(cè)停泊著一艘艘還算豪華的巨型游艇,白的底色,紅藍相間的橫條,醒目,清爽,與深沉的尼羅河作一個色彩上的對照,又如一排排東方式的樓房,整齊且靜謐地矗立在河的一側(cè)。冬季大約是這里旅游的淡季,想一下要是繁忙季節(jié)里,這一艘艘高大漂亮的游艇穿棱在優(yōu)美的尼羅河上,該是怎樣的一幅景致。
眼前的這一段尼羅河較為寬闊,水面便如古老埃及貴婦的一面青銅鏡,平坦而光滑,鏡里卻倒映著兩岸簡潔的景致,沙土色的高大樓群和一株株、一排排挺拔的椰棗樹,椰棗樹粗壯挺拔,頂端的闊大枝葉如一把把大傘,撐起北非洲永遠晴朗的天。此時的椰棗樹倒映在河面上,和高大濃郁的菩提樹一起,在水波的無聲涌動里也構(gòu)勒出一幅幅如詩的圖案。
嚴(yán)格意義上說,這里不是典型的上埃及,這里是尼羅河?xùn)|岸,屬于尼羅河沿岸不甚開闊的綠洲地帶。我們來時從萬米高空朝下俯瞰,這條綠洲地帶就顯得狹長而纖細,有時候看她簡直像在浩瀚沙漠中的一條弱弱的細線,廣袤的氣勢逼人的大沙漠,似乎隨時可以把這條河流和河流兩岸的綠洲吞并??墒?,站立在這片狹長而肥沃的綠洲之上,又能感受到綠洲本身的柔韌的永恒的力量。是的,只要尼羅河還在晝夜不息地流動,這片黝黑而濕潤的土地就存在著,并且盡可能地?fù)]發(fā)著她的力,生長著濃密高大的椰林,成片成片的蘆葦和花樣繁多的莊禾們。
我是從沙漠和石礫的邊緣走進上埃及的這片珍貴的土地的。我就十分驚訝,為什么荒漠和綠洲居然如此的經(jīng)緯分明,分明得沒有一點點過度,往往左腳還踩著堅硬的沙礫而跨出去的右腳已踏上柔軟得有了發(fā)嫩質(zhì)感的綠洲沃土了,這是怎樣的一種神奇和不可言說的美妙。只要河水能滋潤到的地方,就有綿沙的沃土和沃土上迷人的綠色,河水浸洇不到哪怕離綠色僅有一步之遙,便是荒漠的裸露和沙石的障顯。這便是這條大河的多情和她的無情!朝綠洲的縱深處走去,我是沿著一條窄窄的小路走著的。生活在尼羅河兩岸的上埃及的農(nóng)民們,對養(yǎng)育他們的腳下土地的珍惜,如同對養(yǎng)育他們的母親河的珍惜一樣,這條小路僅僅能走過行人和牛馬駱駝,想必是他們出工和收工,是他們從自家沙土色的小樓通往田野的小徑。盡可能地,上埃及的人把寬一點的公路都鋪在綠洲之外的荒漠沙礫上,遠遠看去,泛了白色的沙漠上就有一條條直直的黑色的帶子,帶子上偶爾蠕動著白色的灰色的蟲子樣的小點,那是移動著的各樣汽車。這是對沙漠的另一種利用,也是對綠洲的一種珍惜。
雙腳與土地的磨合似乎也帶著別樣的情懷,腳下的土質(zhì)柔軟而疏松,使人不忍心踩踏。我彎下腰去,伸手掬了一捧,嗅著,這黃中泛黑的土,散發(fā)著尼羅河濃濃的腥味,還有沙土特有的氣息,它肥沃,濕潤,用手使勁一捏,居然能滴下黑油一樣的水珠。我想,這大概是尼羅河的油脂吧,千百年來一直浸洇著兩岸的土,沙土也有了豐肥的膏油。
是的,埃及的農(nóng)民,這里又特指上埃及的農(nóng)民,他們是根本不可能指望上蒼降雨的,老天下雨在上埃及是極為罕見的現(xiàn)象,故而非洲的天永遠是炎熱晴朗的天,而埃及的土地就僅能依賴這惟一的母親河了。古哲人希羅多德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可耕作的土地。埃及的供水來源于尼羅河的兩大河段,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青尼羅河自阿比西尼亞高原流下,穿越侵蝕的山谷,然后在蘇丹國境內(nèi)的喀土穆以北匯入主流;白尼羅河的源頭在大非洲湖上。青白尼羅河從夏季的六月到九月便承載著雨水而引發(fā)了埃及的洪水。從20世紀(jì)60年代,這些洪水被修建在納塞爾湖的高堤大壩攔截了,便阻止了尼羅河水的泛濫。古時候,從法老時期到20世紀(jì)60年代,全由著尼羅河的洪水決定農(nóng)民的土地的多少和土地的收成。洪水之后沖積和沉淀下來的肥沃泥土逐漸形成了下埃及一萬三千多平方公里的三角洲。當(dāng)然也包括了河流兩岸的沖積平地。我腳下的這片上埃及的土地也在其中。
上埃及是埃及南部,是點綴著村落和鋪陳著土地的純農(nóng)業(yè)的區(qū)域。
埃及分為三個部分,下埃及,那就是尼羅河三角洲,最富饒的地區(qū);上埃及,開羅南部的尼羅河谷直到阿斯旺以及努比利亞地區(qū)——從阿斯旺到蘇丹的邊境。肥沃的土地從距阿斯旺不遠處的第一大瀑布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海岸,東西兩面都是沙漠高原。由于缺水,這些地區(qū)很少有人居住。曾和朋友們多次說起過,埃及的國土面積是一百萬平方公里,可是其中的96%的地域是干旱的沙漠,沼澤還有貧瘠的山脈,僅有3%屬于可耕作的土地,而這么一點土地又要養(yǎng)育6370萬人口,可見,他們,尤其是農(nóng)民,對土地對綠洲是何等地珍視了。
抬頭朝遠處看去,見河谷與土地是較為狹窄的一片,肥沃的地帶不足兩公里寬,黑黝黝的土地卻連接著一個又一個村莊。村落里有悠閑走動的人,一律是黑色的長袍,長袍透露著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的肅穆。在沙土顏色的樓房根下,隨意坐著三三兩兩的老者,在溫和的冬日里曬著于他們來說,是溫和的太陽了。
田野里稀疏地點綴著勞作的農(nóng)人,那是在收割過甘蔗或者長絨棉花的田土里耕作,我看見幾頭老牛拉著犁,農(nóng)人扶著犁杖,在不慌不忙地干活,聽不見吆喝牛的聲音,也不曾看見撻牛的鞭影,一切都那么悠然自在地運作著。犁鏵并不像我國北方農(nóng)村那樣的尖銳和碩大,上埃及的犁鏵要小了一圈兒,且圓圓的不見其鋒利,可見尼羅河沿岸土地的綿軟和疏松。
冬日的田地里能看見一大片一大片的蘆葦,還有一小片一小片的茴子白,再就是偶爾聳立著的高大的椰棗樹。在一處高高的地垅上,我忽然看見一臺閑置著的拖拉機頭,已有些陳舊的痕跡了,近了細看,居然是我國六七十年代產(chǎn)的東方紅牌的拖拉機,它高大而憨厚地站立在那里,就像在支援非洲的態(tài)度上寬容而厚道的中國人一樣。
這片肥沃的土壤里還生長小麥,水稻棉花及其它蔬菜類,可惜是冬天,看不到尼羅河畔的長絨棉和其它莊禾了。大片土地因為沒有莊稼的覆蓋而顯得空曠裸露,冬陽下面能看到一層淡淡的地氣在黑色的地表上籠罩且縈繞。
上埃及是地道的純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結(jié)構(gòu),農(nóng)耕文明的松散悠然與和諧形成了這里的習(xí)俗和文化。這里人們的步態(tài)是穩(wěn)健而緩慢的,就像這里的耕作方式。從先后兩個導(dǎo)游口中我了解到,埃及特別是上埃及,這里的男人可以娶四房女人的,當(dāng)然這是受法律保護的。時至今日,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至少可以娶到二到三房的,這與下埃及不同,下埃及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全集中在開羅,開羅的年輕人肩上擔(dān)子很重,爭取一份滿意的工作就實屬不易了,再購買一套房子(或自己建一棟小樓)就得奮斗到三十大幾,這再考慮結(jié)婚成家的事兒,娶一房媳婦就已經(jīng)累得脫一層皮,別說娶幾房了。一夫一妻在下埃及已普及了,經(jīng)濟是一方面因素,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女性自省自覺自立意識的提高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還有文化的因素也占據(jù)了一大部分。這自然也影響到上埃及。據(jù)說,上埃及男子娶滿四個女人的幾乎沒有了。精力除用在田土之外就是承擔(dān)起一個父親的責(zé)任,這明顯地表現(xiàn)在他們自己蓋就的沙石色的小樓房上面:先是打好根基蓋第一層,兒子大了再在一層頂上接二層,二兒子大了又在二層頂上接第三層,三兒子大了又接著續(xù)第四層……故而,在上埃及,在整個埃及,農(nóng)家的小樓一般是不會封頂?shù)?,樓頂上永遠插立著鋼筋和水泥柱子,給人一種永無竣工的感覺。
真想在上埃及的土地上多待一些日子,真想在上埃及的農(nóng)家住個一兩年,讓北非洲的太陽曬黑我的臉,讓尼羅河畔的風(fēng)吹結(jié)實我的身骨……
神廟,壯觀的石頭文化
在埃及,與金字塔一樣聞名于世的,就是它大大小小的神廟。
如果說中國古代是木頭文化的話,那么古埃及便是石頭文化了。
在中國古時,無論是大戶人家的民居或是各樣廟宇寺院,大都為磚木結(jié)構(gòu),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木”,除卻建筑上的需求外,僅看看花樣繁多大器精妙的木雕,便可一窺中國木文化的博大與厚重了。埃及廣袤的大沙漠里絕不會有森林的生長,但是真主卻賜予這片神奇土地以神奇的石頭,那是巨石,難以想象和難以描繪的精美而碩大的石頭,勤勞心智的埃及人正是用自己的頭腦用辛勤的雙手用自己崇高的信仰精神,把這一塊塊的巨石矗立成立體的文物,雕刻成精美的藝術(shù),建造成人類歷史上永久的奇跡。
盧克索神廟就是這奇跡之一。那些高大的神廟石柱讓人驚心動魄,很難想象古埃及的法老怎么會用這么巨大而精美的石頭,修建起如此氣派的庭院,如此莊嚴(yán)的神殿和最為精致的圣殿?
在埃及潔凈的天空下,在埃及簡約的景致里,在埃及寬廣的蒼天和遙遠的地平線的土地上,除卻了神秘的金字塔和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這些巨大的建筑之外,更為彰顯魅力的便是這些擁有巨大立柱的神廟,高大的塔門和龐大的法老雕像。
埃及的風(fēng)格是:藝術(shù)中,簡單的紀(jì)念碑線條,沉重而巨大。
我們先后參觀過七座規(guī)模宏大的神廟。
埃及的神廟是一座座單獨的“神的居所”,雖說很多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的神廟已經(jīng)先后因故被毀,但還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像埃及一樣保留有如此眾多的神廟,這些建筑于幾千年前的神廟,用埃及人的話說,都是獻給神的?,F(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神廟,多數(shù)建于新王朝時期或托勒密王朝時期。
神廟的結(jié)構(gòu)并不復(fù)雜,它包括庭院、神殿和神廟最中心的圣殿。聽導(dǎo)游說,這樣的結(jié)構(gòu)和古埃及房屋的基本設(shè)計是一致的,這也就是為什么神廟被視為神的住所的原因。一般房子的庭院變成了神廟的前庭,這一部分建筑是對所有的人都開放的;和房屋門廊相對的是神廟中的多柱廳,又叫柱廳;私人居所中,房子主人的房間在最中間,在神廟中就是內(nèi)殿即圣殿。
盧克索神廟在尼羅河的東岸,埃及人稱贊盧克索這塊寶地為:溫和的氣候,柔和的陽光還有終年持久的日照。尼羅河?xùn)|岸的土地又被稱為生者之城,昔日的皇家宮殿,貴族豪宅,古代眾神之王的阿蒙神和其它神祗的神殿都建在這里。
進入盧克索神廟前,首先看到的是高聳的北端塔門,原來的六尊法老塑像現(xiàn)只有三尊了,兩尊坐像一尊站像,均為20多米高,長長的塔門墻面布滿了壁畫,壁畫的題刻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了一場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而佇立在塔門邊的粉紅色的花崗巖方尖碑,讓人覺得如同舊時中國大戶人家的四合院里的旗桿一樣,那是直插云天的一種高度。方尖碑上依然雕刻了許多符號圖形和文字,在藍天上向人們展示著什么。
走過長寬都有五六十米的塔門庭院,便是神殿,大庭院墻上有祭祀場景的浮雕和對神贊美的題刻,精到,順序,有條不紊。神殿南端是6米多高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接著是大柱廳、大柱廊,之后是前廳和氣勢非凡的32根紙莎草形立柱,四周依然是壁畫,內(nèi)容描繪了新年慶典時卡爾納克神廟的圣船逆流而上,到達盧克索神廟參加慶典的儀式……西墻上的浮雕是展現(xiàn)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誕生的場景,而南墻則是法老加冕的情形……再往里就是亞歷山大帝的神殿,石墻、石柱、石碑、石像,幾乎每一處都有壁畫和浮雕,每一組壁畫都在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都在敘述一個優(yōu)美的或悲壯的傳奇和神話。
文化,古老的埃及文化,就在這些巨石的結(jié)構(gòu)里矗立,在這些圖形和線條里擴散。
石柱是神廟的基本支撐,當(dāng)然它支撐的不僅僅是神廟,還有其它屬于埃及特質(zhì)的建筑。
被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石柱在尼羅河流域。
當(dāng)埃及人開始建造神廟和陵墓時,他們一開始使用從一整塊花崗巖上鑿下的方形柱子,到后來發(fā)展成了八邊到十六形的柱子,還能鑿很好看的凹槽,再后來,發(fā)明了藝術(shù)化的圓柱子,象征著植物從土地里長出來。人們喜歡植物的圖案,特別是紙莎草和蓮花,故而石柱類似一根單莖植物或一束捆在一起的枝干,而柱軸的底部和頂部幾乎全是呈了盛開的花朵或是閉合的花苞那樣優(yōu)美的圖案,在埃及,我們還見到了罕見的棕櫚圓柱和棕櫚葉形狀的巨石柱頭。
無論高大的方尖碑或是各種樣式的石柱,無論長長的石壁或是庭院走廊,無一不裝飾著豐富的題刻、浮雕和壁畫,石頭早已不是尋常意義的石頭了,通過這些浮雕繪畫,加深了同時也形象了對古埃及藝術(shù)的理解和認(rèn)識,也對埃及的歷史粗知少許。
在拜謁了幾座神廟之后,我一直在想,神廟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古埃及的法老們?nèi)绱舜笈d土石,耗費巨資,就僅僅是為神建造一處住所么?
不完全是。就以盧克索神廟為例,其首要作用是,在進行大型慶典的地方,如慶典新年,慶典豐收,慶典一切吉祥的大事情,其中慶祝歐佩特慶典最為壯觀。在連接盧克索神廟和卡爾納克神廟的2.5公里長的斯芬克斯大道曾引發(fā)了兩座神廟是否進行慶典的爭論。這個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在洪水季節(jié)過后的第二個月舉行,持續(xù)達27天之長。在這一侈奢華麗的節(jié)日中,圣船將從卡爾納克神廟航行至盧克索神廟,隨后再返回到卡爾納克神廟。慶典中有舞蹈家、音樂家和各行業(yè)的人士們的大游行,步行在兩座神廟之間。因為盧克索神廟象征著建在原始山丘上的世界的誕生,阿蒙·拉神這位被譽作太陽神的至高無上者回到盧克索神廟慶祝世界誕生的這一天,就表示了世界的循環(huán)和重生。能想象到當(dāng)時人們的歡樂虔誠和場景的浩繁。第二個作用與皇室的神性有關(guān)。盧克索神廟是法老和神的靈魂結(jié)合的地方。法老登基之前,只是一個常人,登基之后便具有了神的特性。盧克索神廟的慶典一年一度重新向世人宣示了皇權(quán)的神性。在這一慶典日里,法老的雕像被抬到盧克索神廟,在特殊的祭祀儀式進行中,法老和他的靈魂雕像,就變成了神。儀式結(jié)束之后,法老和雕像一起走出神廟,接受等候在外面的如山似海的百姓們的歡呼膜拜。
這種將法老的神性和人性結(jié)合在一起的巧妙的平衡,從埃及的法老統(tǒng)治時期開始一直到亞歷山大大帝時代,一共持續(xù)了三千余年。而眼前這壯觀的富于文化和靈性的巨石們,是那三千多年榮辱盛衰的最好的見證!
走進沙漠深處
現(xiàn)在在我的寫字臺上,放有一大瓶沙子,沙粒粗礪,色澤白潔中還呈了淡淡的暗紅,用手觸摸,卻光滑圓潤,潔凈利落。
這是不遠萬里從埃及帶回來的沙子;這是撒哈拉大沙漠范圍邊緣的一抔沙礫。
在埃及旅行,不可不去白沙漠,從拜哈哩耶綠洲穿過一大片黑沙漠,途中經(jīng)過哈伊茲的小綠洲,沿途可看到一些古羅馬的殘留的遺跡,還有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用科普特語涂寫過文字的教堂,拜哈里耶綠洲和費拉菲拉綠洲之間有許多巨大的金色沙丘,這真成了茫茫沙漠途中的一道絕妙的風(fēng)景。置身于大沙漠腹地,如果沒有同伴,一個人肯定會有深深的孤獨感,一旦看到不遠處的高低起伏的沙丘,心情會多少發(fā)生一些變化的,或驚喜一下,心里有了一種依托感;或感到了一種壓力,在原本孤獨的心里再加大了砝碼……這種感受因人而異也因心情而異。
我們集體出發(fā),沒有孤獨更沒壓力,有的是好奇心和向往已久的渴盼,沙漠深處的每一個風(fēng)景都讓我們感動和感嘆。平時,行走在渾厚的黃土高原上,熟悉著崖上崖下坡里坡外,一下子被拉到了沙漠深處,并且是地球上最廣闊的大沙漠,巨大的反差所產(chǎn)生的敏感是可想而知的。故爾,沙漠表層上的一叢叢干枯的駱駝草兒也令我感動,因為是冬季駱駝草兒才泛出這種接近沙漠本身的顏色吧,有的甚至泛了枯黃的黑色,在沙地的微風(fēng)里,駱駝草兒往一個方向擺動著,遠遠看去像一群圓圓的球兒在朝一個方向滾動。在這幾乎沒有一點雨水的沙漠里,不要說夏日50多度的高溫,就是冬天的大晌午、氣溫也達23度之多,駱駝草兒是怎么頑強生存的,它的根源能扎到幾十米的地表下面么?到了明年春季,駱駝草肯定會在沙漠的第一場春風(fēng)里復(fù)活,以它固有的生命的色彩來裝飾這單調(diào)的沙地,給沙地增添生命的活力。
在駛往沙漠深處的顛簸路途中,我們看到了路邊挺立著的高大的胡楊樹,兩棵,已經(jīng)干枯了,但它們依然在沙漠中挺立著。導(dǎo)游說,它們是一對兄弟樹,已有了三千年的生命。胡楊樹在埃及人口中,也有這么一種說法:活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這兩棵胡楊兄弟已在荒漠風(fēng)沙和驕陽中挺立了三千余年了,它們相依為命將還要繼續(xù)挺立下去?,F(xiàn)在,它們已將成為這片大漠里生命的象征,凡是經(jīng)過這里,去往大漠深處的人們,都要站立在它們面前,深情而敬仰地注視著它們,平添一些生命的頑強和探尋的勇氣,還有,在大漠里生活的毅力!
不知走了多久,汽車停了下來,前面,是一座高大的沙丘,不,應(yīng)該是一道高高的沙梁,因為沙梁的高大,才能把被大風(fēng)或暴風(fēng)卷起的沙礫在這里阻擋一下或阻擋住,故而在沙梁的長長的但又陡峭的腰身上,還有沙梁梁脊上,便淤積或者說被大風(fēng)過濾下厚厚的綿綿的白沙。我們?nèi)缧凶咴谡訚傻乩?,每一抬腿一落腳居然有些吃力,又如行走在厚厚的綿絮上面,腳下有了綿軟的彈性,愈往上走,沙子愈白凈,風(fēng)像水一樣,把沙子都洗過了,洗得潔白中稍稍帶了一點暗紅,太陽下泛出一片片眩目的光亮來。
上得沙梁,極目遠望,四周是無垠的沙海,不遠處的沙丘像是大海里的幾處島嶼,天也蒼蒼,沙也茫茫,心下就有了渺茫和茫然的感覺。
再次停車的時候,已到了沙漠腹地了,這里,四周有高高的一排排超現(xiàn)實的被風(fēng)腐蝕的巖石,沙丘這時已是金色的了,夕陽下的被腐蝕的巖石,有的是駱駝的剪影,有的酷似老鷹的形象,有的如一株沙漠里碩大的蘑菇……這里,居住著原始部落貝都因部落的一小支,他們在這個遠離城市遠離綠洲的荒漠深處生活著,固守著自己的部落千百年的生活習(xí)俗,承襲著所有的生活戒律。女人們一律蒙著黑紗,穿一襲黑色長袍,只留兩只黑色的睛睛在外面,從不主動與游人搭訕,你問她什么,她只是拒絕性地?fù)u搖頭,或者干脆不予理睬。個子普遍矮小,膚色一片黝黑,這從她們露在外面的手上可以看出。這里的小孩子是從不上學(xué)的,到了懂事兒的年齡,便被這一小支部落族長召集在一起,由族長給他們講一講貝都因部落的歷史,講講他們這支家族的自古至今的一些重大事件,便完成了學(xué)業(yè),便可以到沙漠外面去闖蕩和謀生……所以,我們在這個部落里除了婦女小孩和幾個上了年歲的老者,沒有見到真正意義上的年輕人。
這是個崇尚老鷹的部落,因為老鷹的勇猛和雄健,更因為老鷹能給他們指明茫茫大沙漠中的居所之處。他們會在一只老鷹常常落棲的地方朝下開挖,毫無疑問,定能挖出水源來,或深或淺,總有一股水源會被執(zhí)著的他們掏出的。這便成了他們這個小部落的不可或缺的水井,他們便在這里居住下來,定居下來,繁衍生息,直到這口井里水源的干涸為止,然后再到大沙漠的某一處,尋找老鷹停歇的地方,再挖出水來,再遷往那里去。駱駝是貝都因人生活的最好伴侶,這里的駱駝與人一樣,個頭并不高大,削瘦而且結(jié)實,能看得出有一股沙漠野性。我曾騎一只白色的駱駝在沙漠上走一遭兒,我瘦,這只駱駝比我還瘦,卻走得快疾,由蒙著臉龐的貝都因少女牽引著,中途,這家伙有些不甚耐煩了,突然跑起來,原來,它是一只剛剛發(fā)育成熟的公駱駝,它忽然看見了前面不遠處的一只小小俏俏的母駱駝了,在性與欲的驅(qū)使下,它倏忽間就不管不顧地瘋跑起來,狂追起來,把牽繩的蒙面女郎甩在了后面,這家伙瘋跑的時候,一搖二晃三顛簸,驚嚇中我只得緊緊死抱了駱駝脖頸……
夜幕網(wǎng)罩住茫茫沙漠的時候,我們品嘗了貝都因特色食物和剛剛出爐的大餅,在之前還觀看了部落少婦少女手工編織的駱駝毛掛毯和壁毯……
回返的時候,車子又行駛在漫長的沙漠古道上,夜色里的沙漠荒塬一片神秘的寧靜,此時無風(fēng)、無任何一點動靜,沙漠又陷入黑色的沉思中去了……
埃及,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這個位于非洲東北部,小部分領(lǐng)土位于亞洲西南角的西奈半島的國家,地跨亞非兩洲,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人口6370萬。但是它96%的土地為沙漠,可見沙漠同埃及人又有不可分割的多元聯(lián)系……
祝福這片沙漠和沙漠奇景;
祝福這個神秘誘人的古老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