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新年之始,稱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人們多讀為“zhēnɡ”,音“征”。這是什么緣故呢?原來,這是為了避秦始皇嬴政的“政”而改讀的。在封建社會中,皇權(quán)是至高無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隨便稱呼,尊長的名也不能輕易書寫。遇到有帝王或尊長的名字,就要想方設(shè)法避開。這種避開帝王或尊長之名的現(xiàn)象,就叫做“避諱”。
“避諱”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禮俗之一。早在先秦古籍《禮記·曲禮上》中,就有“入國問俗,入門問諱”的記載。秦漢以后,隨著皇權(quán)和宗法制度的日益加強(qiáng),避諱也日益嚴(yán)格,留下了不少有趣的傳聞。
西漢宣帝劉詢,原名“病已”,因他幼時(shí)養(yǎng)于民間,曾遭疾難,所以取名“疾已”。此名容易犯諱,宣帝特地改名為“詢”,并下詔令昭告天下說:“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諱‘詢’,諸觸諱在令前赦之?!笨梢姡摹安∫选痹咽共簧侔傩铡坝|諱以犯罪”,無辜受難了。
避諱的風(fēng)氣流傳到唐宋,越演越烈,乃至與君上、尊長之名同音或音近的字,也歸入避諱的行列。如唐代詩人李賀,父名“晉肅”?!皶x”與“進(jìn)”同音,當(dāng)時(shí)的士大夫竟認(rèn)為李賀不應(yīng)當(dāng)舉進(jìn)士。北宋仁宗趙禎,因名與“蒸餅”之“蒸”音近,為避免犯諱,“蒸餅”改稱為“炊餅”。南宋孝宗趙眘(音慎),其名不能隨意稱呼、書寫,所以朱熹在注解《論語·學(xué)而》“慎終追遠(yuǎn)”一句時(shí),特意以“謹(jǐn)”代“慎”。
由于避諱歷史悠久,很多避諱詞語歷代流傳,沿用久遠(yuǎn)。如當(dāng)今人們熟知的“嫦娥”,本名“姮娥”,是因避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再如封建社會中朝廷掌管戶口、財(cái)賦的官署——“戶部”,三國至隋朝,原稱為度支、左民、右民、民部,到了唐代高宗李治永徽初年,為避其父唐太宗李世民之諱,改稱“戶部”,歷代沿用,直至清朝末年。又如西漢美女王昭君,因其名觸犯晉文帝司馬昭之諱,晉代改稱為“王明君”,后人又稱為“明妃”。唐代杜甫《詠懷古跡》(之三)詩有“生長明妃尚有村”的句子,宋代王安石也寫有《明妃曲》詩。詩中的“明妃”,都是指“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