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顏文靜
賞析 趙清芳
讀尋人啟事的時候,女兒正坐在長椅上,濃濃的樹陰牢牢地籠罩著椅子,就像母愛,寒冷而郁悶。女孩無言。
用女孩的邏輯來講,母親不疼她,母親除了愛好掙錢外,最大的偏好就是苛求她。必須、不準、專制、獨裁……是女孩對母親的定義,并作為對母親的代稱。
離開這個沒有溫暖的家,女孩蓄謀已久。女孩在留下這樣一張紙條后,終于把計劃變成了現(xiàn)實:“媽,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鐵變成鋼。別找我,我會活得很好。別忘了,我很漂亮?!?/p>
讀著留言,女孩感到報復(fù)的快意。
令女孩滿意的是,母親第二天就調(diào)動了A市的新聞媒體,登了尋人啟事。這要花很多錢。女孩心里高興。
你永遠找不到我。女孩甩頭向火車站走去。
在B市,女孩賣報,做工,只有在離家的時候才能品味到家的溫暖。
半個月后,母親把尋人啟事散發(fā)到了B市,這次的尋人啟事有一些檢討書的味道:“女兒,回來吧,媽不再……不再……”女孩開始慚愧??刹荒苓@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著有尋人啟事的報紙入睡,已經(jīng)成了女孩離家后的一種習(xí)慣。在C市的兩個月里,沒有新的尋人啟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來,女孩終于在《C市日報》上找到了與自己有關(guān)的文字,但不是尋人啟事,而是一則生日祝福:“女兒,生日快樂!”短短的幾個字,讓女孩失眠了。
給母親打電話!女孩第一次撥通了那個自己私下里默念達百遍、千遍的號碼。“此用戶尋女未歸,請留言?!睊焐想娫?,女孩淚流滿面。
合同期總算滿了,女孩風(fēng)塵仆仆地趕回A市,近家情怯,女孩顫抖著手按響了門鈴,開門的卻是陌生人。
原來,為了籌資找女兒,母親賣掉房子,去了南方。
第二天,報紙上多了一則尋人啟事:尋母,速歸。
(摘自《廣西商報》)
賞析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小小說文字平實,篇幅不長,但卻能構(gòu)建曲折的情節(jié),造成起伏的波瀾,從而帶給讀者美好的閱讀感受。這告訴我們,文章不一定只有靠優(yōu)美的語言取勝,曲折的情節(jié)設(shè)計、精心的結(jié)構(gòu)安排,有時也能帶來奇妙的效果。
本文的主題是母愛,這并不新奇,但卻是永恒的。冰心說:“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蓮蓬。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無邊的風(fēng)雨下的蔭蔽?”請不要輕率地認為你就讀懂了你的母親。母愛春暉,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終生品讀的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