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炎黃子孫的不解情結,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古以來,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的教誨不知影響了多少文人墨客,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告誡不知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中國是詩的大國,無數(shù)詩人慷慨激昂,感嘆悲歌,或表現(xiàn)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jié),如文天祥的《正氣歌》;或表現(xiàn)誓死殺敵、為國建功的凌云壯志,如王昌齡的《從軍行》;或表現(xiàn)結束戰(zhàn)亂、迎接和平的強烈愿望,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或表現(xiàn)身處困境,仍心系國家的赤子情懷,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這些詩思想高尚,情感純真,藝術性強,文質兼美,成為古代文學一道亮麗的風景。有效掌握愛國詩歌的三大閱讀技巧,不僅可以迅速把握詩歌內(nèi)容,領悟其內(nèi)在情感,而且可以從中汲取許多有益的藝術營養(yǎng),最終提高同學們的詩歌鑒賞水平和語文綜合素質。
一、關注題目,把握“三點”
題目是愛國詩的眼睛,常常是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xiàn)。高度關注題目,把握住題眼、作者和題注,有效解讀其中所暗示的有用信息,非常有利于我們快速而準確地了解愛國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1.把握題眼。題眼,即題目中能揭示景物特征,或能透露出作者內(nèi)在情感的字眼。比如丘逢甲的《春愁》,題眼就是“愁”字,直觀地表達了詩人聽聞寶島臺灣被日本割占后的愁悶心情。
2.了解作者。因為“文如其人”,一個愛國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主導思想和藝術追求常常體現(xiàn)在其作品中,掌握這些常識,有助于我們知人論世地鑒賞愛國詩。比如兩宋時期的岳飛、陸游、辛棄疾等愛國詩人的詩作,常常表達故土難收、壯志難酬的悲憤,多觸景生情,借古諷今。這些常識,對我們快捷地了解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有很大的幫助。
3.關照題目注釋。愛國詩的題注往往補充說明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其他相關情況,絕不是畫蛇添足之舉。有效地利用它們,綜合辯證地分析詩歌,會大大提高我們鑒賞時結論的合理性、準確性。
二、分析意象,抓住“關鍵”
古典詩歌的意象常常有特殊內(nèi)涵:比如,以冰雪喻心志高尚,以折柳表無限惜別,以蟬喻品格高潔,以草木繁盛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百折不撓、純凈潔白的形象……愛國詩也重視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構建,通過景色的變化、氛圍的渲染,或正襯或反襯來表現(xiàn)詩人的主觀感情。
分析愛國詩,關鍵是要抓三個方面:
1.抓典故?;诂F(xiàn)實壓力和講究學養(yǎng)、含蓄的詩歌傳統(tǒng),愛國詩人常常借助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黃金臺”可以表達受到君王賞識的渴望;“燕趙悲歌”可以表示壯士復仇之意;“破壁”可以表達一展雄才為國效力之愿……認真分析典故的來源和含義,可以比較準確地理解詩人的寫作意圖。
2.抓詩眼。詩眼,即詩句中最能揭示景物特征或表示作者感情判斷的字眼。如李益的《汴河曲》中“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這一句,詩眼分別為“春”和“塵”,不僅寫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隋家宮闕的破落衰敗,而且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中,對亡國暴君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深刻的批判,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對國事的憂慮。
3.抓詩骨。詩骨,即愛國詩中帶有直接議論或抒情成分的句子,它們是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詩人認識態(tài)度最直接、最真實的表現(xiàn)。
三、利用題材,妙悟情感、藝術技巧
由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影響,對自然風物、生活現(xiàn)象,民眾均會產(chǎn)生許多相似的認識和情感;而這些思想情感,也習慣于通過具有共同文化色彩的素材、行為方式表達出來。比如,愛國者可以借助十五望月,自然產(chǎn)生懷親思鄉(xiāng)之情,家國破碎之痛,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嘆;也可以利用典故,借古諷今,自我比況,抒發(fā)激情壯懷,傾訴抑郁塊壘。因此,從愛國詩的題材類型入手,就很容易把握其常見的情感世界和慣用的藝術技巧,以便全面、準確、深刻、到位地鑒賞愛國詩。
重點注意以下幾類:
1.羈旅詩:感情上,在真摯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同時,表達為憂國憂民、為國效力的渴望;常用觸景生情、借景抒情、襯托、虛實結合等手法。如杜甫的《旅夜書懷》。
2.詠物詩:表面寫物,實際寫人,以比喻、象征、擬人等手法,托物言志,比況詩人自己的遭遇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如李賀的《馬詩》。
3.詠史懷古詩:通過憑吊古跡,吟詠古人古事,借古諷今,表現(xiàn)自己的遭遇和抱負;常用對比、襯托等手法。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邊塞詩:往往通過邊塞風光、邊疆將士的征戰(zhàn)生活的描寫,表現(xiàn)誓死報國之情和對遭受苦難人民的深深同情;常用的手法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對比、襯托、用典、虛實結合等。如李白的《塞下曲》。
5.傷時詩:多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和報國無門的悲傷。
閱讀訓練一
倦夜[注]
杜甫
竹涼侵臥內(nèi),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此詩為廣德二年(764)寫于成都。當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西北吐蕃又騷擾中原,并于廣德元年(763)十月,直搗長安,逼得唐代宗一度逃往陜州避難。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題眼是什么?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感受?
2.本詩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愛國情懷?
閱讀訓練二
少年行(其一)
令狐楚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前兩句描寫了什么畫面?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少年形象?
2.后兩句有什么作用?表現(xiàn)了詩人的什么情懷?
閱讀訓練三
南安軍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xiāng)如不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頷聯(lián)運用設問句式,一問一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復雜情感?
2.尾聯(lián)使用《詩經(jīng)·采薇》里的典故,有什么目的?
3.頸聯(lián)來源于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試比較二者在表達愛國情感方面的異同。
閱讀訓練四
望闕臺[注]
戚繼光
十載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木葉丹。
[注]望闕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一座山頂。作者常在此處遠眺京師,因而命名其為望闕臺。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前兩句的“寒”字和“望”字富有什么內(nèi)涵?
2.后兩句采用什么藝術手法?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愛國之情?
閱讀訓練五
渡易水
陳子龍①
并刀昨夜匣中鳴②,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注]①陳子龍(1608-1647),崇禎進士,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lián)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后被捕,投水自殺。②并刀:并州產(chǎn)的刀,以鋒利聞名。匣中鳴:古人形容壯士復仇心切,常說刀劍在匣子里也會發(fā)出叫聲。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體現(xiàn)了什么藝術風格?
閱讀訓練六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鄭成功
縞素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斷②,不信中原不姓朱!
[注]①縞素,縞是一種白色的絲織品,縞素即喪服。②投鞭斷,即投鞭斷流,喻軍隊之多。前秦苻堅將攻晉,石越以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宜出師,堅曰:“以我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p>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是如何表現(xiàn)詩人宏偉抱負的?
2.試分析最后一句詩在表達上的特點和作用。
閱讀訓練七
漫感[注]
龔自珍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注]本詩寫于道光三年(1823)。當時西北邊疆動亂,東南沿海一帶英、美等國已開始進行經(jīng)濟掠奪。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簫、劍是詩人詩詞創(chuàng)作中蘊涵深厚內(nèi)涵的意象。本詩中的“簫”是指_________,照應本詩的第_________句詩;“劍”是指_________,照應本詩的第_________句詩。它們分別從_________兩個方面詮釋了作者“平生意”的深刻內(nèi)涵。
2.有人評價:“本詩之妙尤在以顯豁磊落之筆,出深曲沈至之情?!蹦闶欠裢??請結合全詩談談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
《詩歌類閱讀之愛國詩》
閱讀訓練一:
1.題眼為“倦”字,十分鮮明地揭示了詩人憂國憂民、徹夜難眠的疲倦感受。2.表達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不息、國家多難的時刻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感慨。
閱讀訓練二:
1.少年出征圖:弓背如彩霞明亮,寶劍磨得像霜雪一樣閃亮,迎著秋風,少年跨上戰(zhàn)馬,奔馳出咸陽。詩的前兩句刻畫了武藝高超、精神飽滿、慷慨報國的少年形象。
2.后兩句是詩骨,既是少年的心理活動,又是詩人的堅強決心。全詩基調高昂,表現(xiàn)了詩人收復故土、誓死報國的豪情壯志。
閱讀訓練三:
1.抗元失敗后詩人對未能戰(zhàn)死沙場的悲傷和對民族危亡的深沉憂慮。
2.借典故委婉而又堅定地表達了詩人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生不做元人,死做廬陵鬼的強烈愛國感情。
3.這兩句話都表現(xiàn)了山河依舊,人事已非,國家衰亡之悲。不同點是:杜甫的詩通過客觀的景物描寫,側重表達感傷情懷;文天祥的詩還表達了元人一時取勝難以改變歷史,中華江山千年永固的堅定信念。
閱讀訓練四:
1.一個“寒”字,不僅寫出了海的清冷,而且寫出了詩人在蒼茫海域內(nèi)東征西討的抗倭生活的困苦艱難,以及得不到朝廷理解的苦悶感情。一個“望”字,表達了詩人擺脫孤立無援處境,期盼抗倭斗爭得到朝廷充分支持的強烈愿望。
2.詩的后兩句,運用聯(lián)想、想象、比喻等藝術手法,用繁霜染紅的滿山秋葉來比喻自己抗倭報國的一腔熱血,借景抒情,表達忠于國家,愿意為抗倭事業(yè)而獻身的高尚品質。
閱讀訓練五:
1.對比、用典。通過古今鮮明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現(xiàn)實風雨飄搖而慷慨報國壯士難覓的深深慨嘆。
2.悲壯蒼涼。詩人途經(jīng)易水,感受燕趙悲歌,感嘆時世艱難,壯士無多,懷古傷今,悲壯激昂之情溢于言表。
閱讀訓練六:
1.詩人開頭就描寫了十萬將士為南明皇帝服喪,發(fā)誓復仇的悲壯場面,顯示了哀師必勝的信心。接著使用“投鞭斷流”的典故,進一步突出抗清雄師的浩蕩氣勢。最后,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誓滅胡人”、匡復明室的雄心壯志。
2.使用了雙重否定句式。結句用兩個“不”,否定加否定,更加強了肯定語氣,有力地表現(xiàn)了詩人報效國家的堅定的信心和英雄氣概。
閱讀訓練七:
1.賦詩憂國的哀怨幽情二從軍報國的雄心壯志一文、武
2.同意。本詩題為《漫感》,其實是有感而發(fā),針對性很強。開篇前兩句“絕域從軍”“滿詞箋”,即點明詩人武可從戎、文可經(jīng)世的雄心,但是,“惘然”“幽恨”二詞,以顯豁的語言深沉地表達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悲憤。最后兩句看似自嘲“負盡狂名”,其實包含無限悲憤辛酸,令人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