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手,北方稱為餛飩,廣東則稱云吞,湖北叫包面。它原是民間用來祭祀的食品,后演變?yōu)榇蟊娀觳?。國?nèi)各地知名品種頗多,如天津的“錘雞餛飩”、浙江湖州的“大餛飩”、紹興的“蝦肉蒸餛飩”、無錫的“王興記餛飩”、廣州的“魚肉云吞”、重慶的“吳抄手”、溫江的“程抄手”……無不令人饞涎欲滴。而四川成都的“龍抄手”,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形如菱角,皮薄餡厚,入口爽滑,細嫩鮮香,令不少食客傾倒,1995年被國內(nèi)貿(mào)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龍抄手”由來
與“張鴨子”、“韓包子”、“陳麻婆豆腐”、“譚氏官府菜”等以創(chuàng)始人姓氏作為店名的風味小吃不同,“龍抄手”的創(chuàng)始人并不姓龍。欲知其中究竟,還得從60多年前的成都華興街“濃香茶園”說起。
1940年深秋的一天,綠蔭掩映、涼爽宜人的“濃香茶園”內(nèi),三位茶客正圍桌品茗商談,做東的是一位棉紗商人,名叫楊炳森。他為了方便客商聚會,想開一家經(jīng)營地方小吃的快餐館,投資少而見效快,又便于經(jīng)營。但他本人忙于棉紗生意,對餐館業(yè)務既不懂也無暇顧及,于是約了一位長于餐飲經(jīng)營的叔伯兄弟楊松如和一位烹飪高手張光武前來茶園商議。三人邊飲邊談,最后商定餐館由楊松如負責具體經(jīng)營,楊炳森負責出資入股,張光武負責技術(shù)掌門。議到店名時,三人一致決定,就用“濃香茶園”之“濃”的諧音“龍”,以祈吉祥、生意興“隆”,加之餐館主要賣抄手,遂以“龍抄手”作為店名。他們認為:“龍抄手”無論輔以紅湯、清湯或奶湯,只要有水,這條“龍”就一定能活起來。如此,一代名小吃“龍抄手”就誕生了。
半月后的一天,在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由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向楚用筆力遒勁的正楷書寫的紅底金字“龍抄手”大匾緩緩褪去紅紗,展現(xiàn)在眾賓客面前。大匾兩端,環(huán)繞著兩條熠熠生輝的金龍,給人以龍光瑞象之感。
華興街緊鄰商業(yè)場,百年來一直是川西地區(qū)商界的黃金口岸,旅舍店鋪林立,機關(guān)單位密布,光銀行就有三家。無論是衣冠楚楚的職員商人,還是推車抬轎賣苦力的腳夫,都喜歡來吃“龍抄手”,因為它方便快捷、價廉味美。開業(yè)不久,楊松如和張光武就感到人手不足,于是又請了一位烹飪高手黃甫德和幾個小工。他們十分注重小吃質(zhì)量,講究信譽,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手工搟制的抄手皮,薄如宣紙,幾近透明,配以細嫩綿茸的餡心;清湯則以老母雞、豬肘子、棒子骨、豬肚、豬蹄、排骨加水煮沸,再用文火慢熬,其間以雞蛋清加水攪勻,分次滴入湯中,網(wǎng)住浮物,然后除去,制成的湯清澈見底,是“龍抄手”的一大特色。如此,他們很快在強手如林的省城打開了局面,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
由于張光武、黃甫德都是早年學廚,不僅擅長白案,也精于紅案、涼菜。在他倆的主廚下,“龍抄手”經(jīng)營的品種逐漸增多,除六味(清湯、雞湯、原湯、海味、紅油、酸辣)抄手外,又增添了各種包子、海味面、宋嫂面、玻璃燒麥、波絲油糕、漢陽雞等。其中的海味面,手工搟成的潔白面條配上碧綠的海帶絲、墨魚絲、金鉤等,湯鮮味美,誘人極了!
“龍抄手”大起大落
1950年后,“龍抄手”餐館由成都華興街遷到附近的悅來場;1956年,在“公私合營”的浪潮中,“龍抄手”搖身一變,成了國營企業(yè),劃歸成都市飲食公司統(tǒng)一管理;1963年,“龍抄手”搬遷到成都市最繁華的黃金口岸——春熙路南段,由老一輩著名面點大師張青云、劉龍貴主廚,擴大了經(jīng)營范圍。“龍抄手”增添了新的小吃品種,如香酥金糕,用新鮮玉米粒作為原料,炸至金黃色,香酥甜潤;三鮮玉筍則以蝦、雞肉、火腿為原料,成品形如玉筍,咸鮮爽口……而新開發(fā)出的蒸蒸糕、艾饃饃、白果糕、紅燒餅、羊肉粉等,也深受食客歡迎!
不久,“文化大革命”風暴降臨,春熙路更名為“反帝路”,講究飲食美味被視為資產(chǎn)階級思想。向楚先生為“龍抄手”書寫的精美匾額也被取下來砸得稀爛,被附近居民撿回家當柴火燒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龍飛鳳舞、黑底金字的“龍抄手”大匾,乃為著名書畫家趙蘊玉老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補書。
在“全國山河一片紅”的“大好形勢”下,“龍抄手”被迫改變其經(jīng)營特色,成了為工農(nóng)兵群眾提供“大碗抄手”、“大碗面”和稀飯、包子、饅頭、油條之類普通小食店,品種少而單一。員工的熱情一落千丈,上班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文革”結(jié)束后的一段時期,由于仍受到舊經(jīng)濟體制的束縛,管理弊端百出,員工們?nèi)詿嶂杂诔浴按箦侊垺?。隨著老一輩廚師逐漸退休,技術(shù)力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之店堂陳舊,設(shè)施簡陋,經(jīng)營狀況江河日下。勉強捱到1986年底,年虧損達4?郾3萬余元,走到了破產(chǎn)的邊緣。好事的員工還編了一首順口溜:“油漆門面石灰墻,設(shè)施差來土灶房,效益低下薪常欠,黃金口岸卻無獎?!币粫r之間,人心渙散,員工迫于生計,紛紛另謀出路。成都飲食公司領(lǐng)導對此十分關(guān)注,權(quán)衡再三,決定將“龍抄手”與毗鄰的“蜀都小吃”整合為一,擴大經(jīng)營,定名為“龍抄手餐廳”,任命剛從美國、泰國掌廚歸來的中年特級廚師姚長林為總經(jīng)理。
“龍抄手”東山再起
姚長林是川菜大師孔道生的高徒,他一上任,就表現(xiàn)出非凡的才能。首先,他將廚房設(shè)施按照國際標準,全部更換為不銹鋼,以天然氣為燃料,清爽整潔,在全市率先跨入了現(xiàn)代化餐廳的行列。當時餐廳共有三個樓層,他根據(jù)不同的消費檔次,籌集資金500多萬元進行裝修改造。一樓專門經(jīng)營大眾化配套小吃,老百姓花很少的錢,就能在這里享受到以“龍抄手”為主的配套小吃。二樓經(jīng)營以三種味型(清湯、海味、酸辣)的“龍抄手”為龍頭,融成都各種名小吃、川菜、小火鍋為一體的宴席,豐儉由人,特別適合宴請親朋好友。三樓則布置成中西合璧的餐廳,經(jīng)營高檔宴席小吃,菜點精致。廳中的雅間更是格調(diào)不凡,環(huán)境幽靜宜人,古色古香,富商大賈們在燈紅酒綠、觥籌交錯之際,還能享受樂隊伴奏,十分愜意盡興。姚氏上任僅一年,餐廳營業(yè)收入就達45萬元,實現(xiàn)利潤1?郾3萬元,一舉扭虧為盈,生意蒸蒸日上。員工們第一次拿到了全額工資,領(lǐng)到了獎金,歡呼雀躍,干勁兒大增。
從1987年起,餐廳每天早晨供應“大碗海味面”,每碗100克,用精肉、香菌、玉蘭片、魷魚、金鉤、胡椒粉、味精烹制而成,每碗僅8分錢,遠低于當時的市場價格,此后雖然物價飛漲,但到了1997年,每碗也不過4角錢,比市面上賣的“白面鍋魁”還便宜1角錢,純粹是虧本生意。這則消息經(jīng)過媒體公布后,不少市民,尤其是一些靠微薄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從此成了“龍抄手”的???。
“龍抄手”的第三代絕技傳人、特一級面點師馮朝貴,從事白案操作40余年,功底扎實,技藝高超,經(jīng)驗豐富,曾被派往國外掌廚三年,有“抄手王”、“搟面皮王”之美譽,特別擅長手工搟制抄手皮和金絲面、銀絲面。1990年9月16日,在北京亞運會美食節(jié)開幕式上,他代表四川省現(xiàn)場演示搟面技藝。但見他將面粉和雞蛋清充分和勻,反復揉搓至十分綿軟,再用搟面杖將面團裹好成筒,反復碾壓,使面皮猶如白綾一般薄而透明,鋪于案板上,可清晰地透過面皮看見案板上的木紋。再將面皮橫疊為三層,豎疊為布匹一般的長幅,寬約16厘米,左手平伸,橫按于面皮上,右手持特制的閃亮鋼刀,擦著左手虎口,從右往左切,刀隨手移,手穩(wěn)刀勻,切成細能穿針的銀絲面,用打火機一點即燃,瞬間全場掌聲雷動。中央電視臺作了全程錄像,《北京日報》、《中國食品報》也有詳盡報道。當天晚上,他被請去為國宴制作“四川擔擔面”,受到萬里委員長等國家領(lǐng)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在1992年的成都美食節(jié)開幕式上,馮朝貴又絕技重演,他手工搟制的“抄手皮旗”呈淺黃色,一米見方,薄如宣紙。當他將皮旗像彩綢一樣在場內(nèi)揮舞時,全場爆發(fā)出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
任何一位成功的餐飲業(yè)經(jīng)營者,都深知“質(zhì)量、技術(shù)、服務”是做好生意的三大法寶。姚長林也不例外,他經(jīng)常教導員工:“人無笑臉休開店”,“服務員的語言很重要,一句話可使人笑,也可使人跳”。他要求手下做到“寧愿自己麻煩千遍,不讓顧客稍有不便”。
1998年深秋的一天,夜幕降臨,成都的天空飄灑著霏霏細雨。“龍抄手”正準備關(guān)門打烊,突然來了一位錦江賓館的女服務員,她告訴餐廳領(lǐng)班,住在賓館的幾位臺灣商人,久慕“龍抄手”的大名,專門托她前來購買幾碗龍抄手,因為他們第二天就要乘航班離開成都了。得知這一消息后,餐廳副總經(jīng)理、特一級面點師范世賢立即重新?lián)Q上工作服,親自下廚為其烹制。臺商一邊品嘗,一邊聽服務小姐講述“龍抄手”的故事,十分感動,揮毫留下了一段文字:“融蜀鄉(xiāng)之風味,聚名吃于一堂,‘龍抄手’色香味美,好員工印象難忘!”
(責編 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