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鳳鎮(zhèn),古名五鳳溪,位于四川省金堂縣沱江邊,自古就以其山清水秀和厚重的人文環(huán)境而著名。這里有山與水的阻斷,交通不便,屬于典型的“旮旯之地”。從前來這里,大多只能從金堂縣城乘木船順沱江而下才能到達。后來修通了公路,到五鳳去游玩方便了許多。
我最近這次五鳳之行,是受當?shù)刂魅酥R蚪谠撴?zhèn)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古鎮(zhèn)和成都市十大古鎮(zhèn)之一,主人一時高興,說自己的家鄉(xiāng)又將會有新的風貌,邀請了我們幾位到鎮(zhèn)上去看看,順便也喝點小酒。
我已經(jīng)多年沒有到過五鳳了,那天與幾位好友一道乘客車前往。汽車沿龍泉山麓蜿蜒而行。這個季節(jié)正是桃紅梨白的花期,路邊農(nóng)家小院內(nèi),一團團淡玫紅和青白色,不斷從眼前一晃而過。而遠處山腰山腳的果花,卻耀眼而分明,景象十分喜人,讓人頓時有入了桃花源之感。
將抵目的地,在一個山坡彎道上,居高臨下,可從車窗右側將小鎮(zhèn)全貌一覽無余。這里三面小山環(huán)抱,沱江從古鎮(zhèn)旁邊緩緩流過。五鳳歷來是沱江上游的重要水碼頭,漢唐時就已經(jīng)興旺發(fā)達。千百年來,五鳳一直在這里為生活而忙碌,也留下了許多關于袍哥舵爺、煙花柳巷、商人爭斗和民家親情的故事。最近幾年,鎮(zhèn)里做旅游宣傳,把碼頭文化搞得有聲有色,還發(fā)掘出幾乎絕跡的沱江號子,“一年前,成都的多家電視臺來五鳳采訪過沱江號子。電視播出后,引起了好大的反響哦!”一位朋友興奮地告訴我。
我們下車時,主人早已等候在此了。在他引導下,我們沿著很窄的小街且行且看。
一條山溪穿鎮(zhèn)而過,“從前曾有座廊橋橫跨溪上,”主人當起了導游,向我們介紹說:“過去這里趕集,因廊橋上蓋有屋瓦,可避風雨,橋上自然形成市場,百姓須臾不可離的糧食谷糠之屬,均在此交易?!睆默F(xiàn)在的水泥橋上望過去,沿溪是一排吊腳樓房。當年戶戶窗臨溪流,沱江上的木船就泊在溪邊。夜里一輪滿月清光無限,水影、船火明暗閃爍,交相輝映,景色甚是醉人。
溪水兩側,有5條長短不一的小街,它們分別是金鳳街、玉鳳街、青鳳街、白鳳街和小鳳街。名字十分女性化,柔美溫馨,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思。街道有些滄桑,滿街多是石梯,行走起來,很有七上八下的感覺。自古有民謠云:“好一個五鳳溪,生在旮旯里,吃的籮篼水,走的石梯梯?!闭f的是以前人們在沙灘上隨意刨出一個坑來,將籮篼等篾器置入其中,然后將籮篼中經(jīng)河沙層層過濾的清涼爽口的水用罐子盛著,沿無數(shù)的石梯梯背回家里食用?,F(xiàn)今鎮(zhèn)上都通了自來水,所以,我們見識了古老的石梯梯,卻再也無緣“籮篼水”了。
在玉鳳街中段,有不少臨街木樓,樓上設有柵欄、花窗,看上去頗似小家碧玉的繡樓。也許當年它的主人,若想招郎入贅,極有可能讓女兒手持鮮艷的繡球拋向街頭眾多躍躍欲試的競爭者,以滿足她婚姻自主的要求……
在五鳳鎮(zhèn)順河道而建的街道上,到處是保存比較完好的老屋,大多是清代的建筑。坐落在鎮(zhèn)子南邊愛國壩中段的南華宮,建于清朝雍正年間,以前是廣東會館,現(xiàn)在改作糧倉,整個院子依舊保存完好。從河邊的大門走進去,高大的戲樓雕梁畫棟,十分精致。穿過兩層戲樓,進入后面據(jù)說有60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院子的后面是大殿,和前面的戲樓一樣,全為木結構。
與南華宮隔河相望的關圣廟,是一座相當完好的古建筑,建于康熙年間,原為陜西會館。有一石梯從玉鳳街一直延伸到廟里,一共有42級。由于年代久遠,石梯已經(jīng)磨得快沒有棱角了。廟兩邊的耳樓尚在,窗格內(nèi)黑洞洞的,但當年暗紅的漆色仍清晰可見,只是有些斑駁。正中的萬年戲臺,敞亮高大而肅穆,屋頂深灰色筒瓦,似乎還可抵御若干年風雨。上面幾茬枯黃衰草,在初春的微風中顫動著。何謂歲月滄桑,也許它最明白。沿著戲臺對面的石梯拾級而上,原是供奉美髯公關羽的正殿,后來人們卻請來了觀音菩薩高坐殿中。當?shù)孛耖g拜佛是常有的事,這里也香火不斷。
南華宮、關圣廟只是五鳳鎮(zhèn)眾多古建筑中的一小部分,古鎮(zhèn)還有王爺廟等建筑11座。此外,散落在古鎮(zhèn)周圍的寺廟、會館也為數(shù)不少。
小鳳街末尾一段,實際上是臨溪的半邊街,據(jù)說過去這里住著很多女人??蚕略撬a頭,由沱江而至的貨船,大凡在此上下貨物。孤苦漂泊的船工,長途辛勞的商販,遠在他鄉(xiāng)無以慰藉,只要舍得些許銀兩,即能一夜風流,銷魂于溫柔之鄉(xiāng),再度點燃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因此,這里還有個別名叫“花街”。我們到此地時,已臨近中午。從“花街”高高吊腳樓的一個窗口,伸出個女人的頭,向我們這邊大聲地叫喊。細細一聽,原來是在招呼在此釣魚的丈夫回家煮飯。這番景致,給人的印象極是深刻。
五鳳溪的民俗也別具特色,單是一個搶童子會的盛況,就讓人大開眼界。這是一種極具地方色彩的民間習俗。儒家文化中本來就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和“多子多?!钡挠^念,又有送子娘娘三月初三生日的信仰,每到這天,想要孩子的人們都要進廟燒香,朝拜“送子觀音”。搶童子會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習俗。
活動開始時,會在土壩上豎起一根長竿,竿頂飄蕩著一面黃色布旗,旗上綴著三個擺成環(huán)狀的紅色“生”字。旗桿下疊起兩層飯桌,“慈善會”的主持人就站在上面。開場時,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宣布:“大家注意——木雕童子中,嘴上點了朱砂的,是開了光的?,F(xiàn)在它們都包在紙里,分不清開光或未開光,只有你們搶到打開后,才能驗證?!毙纪辏驹谒赃叺闹?,便樂呵呵虛張聲勢,做出要拋丟的樣子,以取悅眾人。突然,他面向左邊拋出第一個,臺下的人喔嗬連天搶得熱鬧。等這波漸趨平靜,又向正中拋出一個,人浪再次洶涌,好像一個回頭浪。隨后,第三個拋向右邊……這樣熱烈互動的場面,彰顯著生育文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搶到童子嘴上點了朱砂的人,會被一伙看熱鬧的人簇擁著往想生子的人家送,能得到主人兩三個銀圓的賞錢。得錢后,眾人會尾隨“搶手”吼著要他辦招待——喝杯薄酒、討捧花生都行。按常規(guī),他會滿足大家;否則,會被人罵一輩子吝嗇鬼……
除了古街、古廟、水碼頭和民俗,還應特別提一提賀氏宗祠。走過“花街”,再經(jīng)過溪流上的小橋,大約1里路,我們來到一脈低矮的小山岡。在一片柏樹林里,有座不起眼的院落,那便是賀氏宗祠。從這里走出了一位中國文化名人,他就是留洋博士、北京大學哲學教授賀麟(1902年—1992年)。賀麟是“新心學”的創(chuàng)建者,也是與馮友蘭等人齊名的現(xiàn)代新儒學八大家之一,還是最早將黑格爾作品大量介紹到中國來的翻譯家,人稱“東方黑格爾”。20世紀40年代中期,蔣介石請他到重慶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授課,被他謝絕了。1949年革故鼎新,他沒有去臺灣,而是留在了北京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繼續(xù)從事教書、翻譯和哲學研究工作。
賀氏宗祠免費向游人開放。守門的老人見有人來,便熱心地迎上前來,向我們介紹起院內(nèi)的牌坊、文物等等。守門人的熱情、深深庭院內(nèi)的寧靜,還有這厚重的文化氛圍,對于遠道而來的游人,實在是一個驚喜。
對了,已是中午時分,該到主人家里去喝酒了。
(責編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