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們總向往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能夠和睦相處。氣候冷暖適宜,空氣清新濕潤,鳥獸魚蟲過著自由的生活,花草樹木散發(fā)著醉人的芳香,那濃濃的綠陰給人以撫慰和舒暢……可以說,這便是人與自然之間最理想的和諧畫面??墒?,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氣候變異,水土流失,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水資源短缺,沙塵暴肆虐,生靈無辜喪生,鳥獸流離失所……感嘆反思之余,我們應該喚醒自己的良知和愛心,讓悲天憫人的情懷溫暖這個世界,世界才會給我們以回報。親近自然,呵護自然,讓心靈與鳥兒共舞,不亦樂乎?
【一號美文廳】
云雀
林斤瀾
講究養(yǎng)鳥的人,有的愛養(yǎng)百靈、八哥。這些鳥會學別的鳥叫,會學狗吠貓喚、驢鳴馬嘶,會幾套直至三十來套,套數(shù)越多越值錢,那是不消說的了。
我聽這些鳥的學舌,一回兩回還可以,多了就厭煩,因為造作,因為只有點“形似”,沒有“神似”;只有“模仿”,沒有“創(chuàng)造”。聽一兩回也只是新奇,沒有叫人動心的歡喜。
教會學舌,不時還要使用殘忍的手段,比如抓只小貓咪,拿盆扣住,把鳥籠放在盆上邊。小貓憋得難受,當然連聲叫喚,哀求呼救。這樣三天五天,直到鳥兒學會才算完。鳥兒學會的,不是貓撒歡的叫法,而是小貓的哭泣。
大個子畫眉,小個兒紅子,都是亮嗓門。畫眉洪亮,紅子清亮,我都愛聽,又都不怎么感動。我心里有最美好的鳥叫,想起那樣的叫法,心都要飛起來似的。
小時候我在南方住過竹山,常見竹林里“嗤”的一聲,箭一般射出來一只鳥,直上半天空。同時嘰啾嘰啾叫個不住,越叫越快,越叫越歡,越歡越跳,到了半天空,攤開翅膀,一邊滑翔,一邊撒下來串串生命的歡騰。
這是南方的叫天子,學名云雀。
我在北京常見籠子里養(yǎng)著的畫眉,體態(tài)豐滿。紅子則小巧玲瓏。百靈脖子上一道墨項圈,也有氣派。后來見著一種鳥,像百靈又小一號,沒有項圈,一身毛色更加黃里帶灰,土名“蛾勒”,學名也是云雀。它的叫聲像百靈,但不會學舌,絕沒有南方叫天子的拼命叫出歡喜來。
毛色和聲的不同,可能因環(huán)境而異。我打聽它在大自然里的叫法,據(jù)說從麥田或雜木林子里箭一般直射天空,飛得有多快,叫得有多歡……那么這是北方的云雀無疑了。
如果養(yǎng)鳥也是社會需要,對豐富文化生活有好處,那么請養(yǎng)百靈吧,它會學舌;請養(yǎng)畫眉吧,它蹲在籠子里多富態(tài);請養(yǎng)小巧的紅子吧,它的嗓音清亮。
請不要養(yǎng)云雀,它在籠子里,就喪失了全部的長處。讓它箭一般射向天空,讓它叫盡歡騰的生命。
我反對把云雀關在籠子里。
(選自《美文美賞》)
閱讀思考
1.本文既然是寫云雀,為什么卻用大量的篇幅寫其他鳥?
2.閱讀第九段后,你認為作者是真的同意籠養(yǎng)百靈、畫眉、紅子嗎?為什么?
3.本文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4.本文的象征內涵是什么?
5.“我反對把云雀關在籠子里”表明了作者怎樣的人文情懷?
【二號美文廳】
鴿子哀歌
佚名
飛禽離不開高天蒼穹,它們需要在那里展翅飛翔,那里才有它們的生路。
總還記得,在第13屆亞運會開幕式上,泰國國王要放飛一只鴿子。這一寓意和平親睦的善舉,算是主辦者精心安排的精彩一幕??墒牵珌喼拮陔娨暀C前的觀眾也許都看到了,當國王把鴿籠打開后,那只鴿子卻在籠子里呆著,遲遲不肯亮翅,整個華目體育中心的鴿子也因此無法放飛,隨它一道騰空。直到國王的侍從伸手去籠子里趕它幾下,那廝才撲棱棱地扇起雙翅,朝天空飛去。
我禁不住要問,那只鴿子怎么啦?
在我看來,鴿子本就屬于藍天。那一片純凈的透明的蔚藍,才是鴿子類初始的又是永遠的樂園。在那里,它的翅膀可以盡情地劃動空氣,翱翔的身姿襯著藍天白云,不僅優(yōu)美,更有一份飄逸和傲岸。飛越青山綠水時,連收縮在腹下的雙趾也顯出蒼勁的力度。飛翔著,清風屬于它,陽光屬于它,霞彩虹霓屬于它,生命最可貴的自由也屬于它。
華目的鴿子怎么啦?怎不向往著廣闊無垠的天空?天空飄游的云彩不是在片片呼喚嗎?
鴿子周身的羽毛頗有光澤并富色彩層次,證明它絕非上帝創(chuàng)造的凡庸物種。那琥珀色的寶石般的眼睛,閃著晶瑩清澈之光,透出靈性的智慧,常常讓我心馳神往。這樣的生靈最應懂得自己生命的歸宿和尊嚴所在。
時至今日,充滿野性及自由搏擊精神的鴿子是沒有了。經過長期馴化,一切堪稱優(yōu)良的鴿子必須是很懂得在天空稍稍徘徊就飛回主人安排好的籠子里去的那種,哪怕千里之外,也能穿云破霧櫛風沐雨認向返巢,那才是上等鴿,值得了好價錢;不懂得飛回原先窩巢的鴿子,那是劣鴿孬鴿。即便是劣鴿孬鴿,迷路了,被別的鴿群誘走了,也只是從一只鴿籠進了另一只鴿籠而已。
沒有鴿哨的天空,多么空曠而寂寞,多么讓人惆悵;如今的鴿子都被套上了鴿哨,響著自甘馴養(yǎng)的聲音,更讓人聽出一聲聲悲涼。我們抬頭所能看到的城市上空的鴿子都是有主的了,他們必須飛回主人為它們所營造的安居之所,無一例外。我無從考證這漫長的演繹歷史,何等狡黠何等殘酷。我只能設想,在最初的時候,鴿子都是野生野長的,在草叢巖縫中度日月。野鴿中的精英剛被逮進籠里時,也許憤懣過反抗過,想沖破牢籠重回藍天,追尋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是,待飽嘗了一段不必在凄風苦雨中飛騰尋覓,就有足夠的現(xiàn)成食物吞咽食囊的舒暢日子后,就覺得活在籠子里并不怎么壞,直至把鴿籠視為理想的伊甸園。每餐飽食之后,便咕咕小唱,剔剔羽毛。于是,在籠子里嬉戲繁衍,樂享天年,把忠實于籠子的習慣進化為天性,代代遺傳,野鴿終于成為具有辨向戀巢特性的家鴿。我想大致的過程就是如此。只是,家鴿再也不是先前的鴿了,這個族群還會有與其他飛禽競爭的勇氣和能力嗎?戀巢情結早已是那雙象征著自由搏擊堅韌向前的翅膀的鴿子的枷鎖,想讓它們重返云天山野,已是它們再也無法忍受的落寞和痛苦了。
在籠子里待久了的鴿子,漸漸失去了回歸自然的天性,再也離不開那有吃有喝悠閑舒適的籠子了,上蒼給鴿子一雙翅膀已是多余,已是日子的累贅。這是鴿子們的悲哀。
泰國國王要放飛的,或許正是一只這般讓人悲哀的鴿子。
那一刻,我真想把手臂伸到曼谷華目體育中心的主席臺上,趕一趕那一只想賴在或懵在籠子里的東西,為越來越貪圖安逸、腐蝕個性的人類做一次警告。
(選自《意林》)
閱讀思考
1.本文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2.屬于天空的鴿子和屬于籠中的鴿子其本質的區(qū)別是什么?
3.面對鴿子的悲哀,人類應該如何反思?
4.文章字里行間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5.找出文中最激你共鳴的文字,并細加品味。
【三號美文廳】
不見大雁
劉長春
鳥的天性是飛翔。在高高的藍天之上,在煙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線優(yōu)美的山脊之上……鳥兒不遠千里萬里地自由飛翔著。
同時,鳥兒是最具靈性的?!熬滕B而知返”“笨鳥先飛”“窮秋南去春北歸”。
被我稱作第二故鄉(xiāng)的天臺山,有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森林。山下,終年不斷流著一道清澈的小溪。聽不到水波的喧鬧,也看不見壯觀的水勢,就那么悠悠閑閑不急不忙地流淌著。在地勢低洼的山谷間,還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深潭,潭水下泄,匯入溪澗,然后流淌,流淌。
一條清溪,優(yōu)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秋天的時候,溪流變得更加潺湲。闊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顏料一樣透徹清澄,水波閃爍著點點光斑……
這個時候,數(shù)以萬計的大雁從山那邊,從樹林間,從遙遠的天際,一只銜接一只,一群簇擁一群,掠過闊大的水面,鋪天蓋地似的飛過來了!大雁們扇動著翅膀,拍打著晚霞,激濺著水花,然后亦飛落于清溪,這壯觀的場面,真應得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痹谖业挠洃浿?,還有那亦近亦遠、亦斷亦續(xù)的群雁飛鳴之聲,猶如九天飄散的音樂,如慕如訴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間。這一切讓人怦然而肅然。盡管時間好像流水一樣地流過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鳴的余音裊裊,至今不絕如縷于我的耳際。
一條清溪,優(yōu)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現(xiàn)在,它還那樣地流淌著嗎?群雁飛落清溪的場面還那樣的壯觀嗎?
故鄉(xiāng)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風夕陽送別的時候。
可是,沒有看見天邊的幾行雁字,也沒有聽到一聲隱約的雁叫。還是兒子在上小學的時候,他一邊朗誦著“秋天到,雁成行”的兒歌,一邊奇怪地問我:“爸爸,大雁怎么還不飛來呢?”是??!是??!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春去秋歸的大雁了?!昂怅栄闳o留意”,“雁不到,書成誰與”等等一類的詩句,空留于發(fā)黃的書頁間和我們無奈的嘆息中。而對孩子來說,一生都在遠離自然的環(huán)境中行進,聽不見鳥鳴,而只在書本上隔膜地讀到關于大雁的故事,他們的生命將會是一種多么孤獨與貧瘠的情景呢?他們多么想看見那從天外飛來的雁陣,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又排成“人”字,扇動著優(yōu)美的翅膀,從眼前飛過。然后,興高采烈地吹著口哨,也像鳥兒一樣飛進課堂……
可是,對于同樣有著記憶的大雁來說,同樣有著自己的苦惱與孤寂。
也許它們早已厭倦了這古老的村莊一變而為鬧市的喧囂,以及這喧囂所裹挾著的孤寂?
也許它們被獵人無情的子彈擊中,跌落于蘆葦叢中或陷身于沙灘沼澤?
然而,生態(tài)學原理卻揭示著另一個更為嚴酷的事實:溪岸兩邊茂密的闊葉林帶幾乎在一夜之間被砍伐殆盡,只有幾株形影相吊的蘆葦在蕭瑟的秋風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闊大無比的溪流早已被亂石荒沙擠成一條細細的狹長的水痕。沒有了那片樹林的嫩葉、細根、果子,無異于斷絕了它們的食糧。
大雁是有靈性的,它只能選擇適宜于它生存的環(huán)境;同時,大雁也是無法改變它的天性——飛翔,它們原是自由的鳥兒,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遠遠地避開人群,飛走,遠遠地飛走,甚至不愿回來。
自由的鳥兒選擇自由的飛翔。從此,它在我們的視野中悄然消失了。
不知道,是出于懷舊還是一種憑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舊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園”的建筑。在它的周圍又星羅棋布著一座座高高的群樓。在群樓之上憑窗遙望清溪的居民們,在夕陽余暉之中,能夠看見群雁與落霞齊飛的情景嗎?
藍天空曠,沒有大雁飛過。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選自《大地筆記》,有刪節(jié))
閱讀思考
1.文中恰當?shù)匾昧瞬簧僭娢恼Z句,這樣引用其表達效果好在哪里?
2.第六段中所說的“這一切讓人怦然而肅然”的情景是什么?
3.第九段中所說的“孤獨與貧瘠的情景”指的是什么?
4.本文最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試舉例說明。
5.“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義是什么?以此結尾有什么作用?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讓心靈與鳥兒共舞》
一號美文廳:
1.通過寫其他鳥兒對于人的馴服和迎合,來充分反襯云雀不會學舌,不肯屈服,不失靈性和天性的尊貴品質。2.不同意。作者口吻上的同意是一種無奈和委婉的嘲諷,作者是反對壓抑和扭曲鳥的天性的。3.逐層鋪墊,反襯對比,虛實結合,欲擒故縱,象征諷喻。4.象征著作者對于天性的喜愛,對于純真的呵護,對于個性的尊重,對于自由的追求等。5.不要為了滿足私欲而一味壓抑鳥兒的天性和個性,對待動物也要有平等意識,多一些愛護和尊重。
二號美文廳:
1.抒情與議論巧妙結合,諷喻現(xiàn)實,托物言志。2.是否有“那雙象征著自由搏擊、堅韌向前的翅膀”,是否有“有與其他飛禽競爭的勇氣和能力”。3.人類的樂趣和滿足不能建筑在鴿子失去天性和自由的痛苦之上。對于動物,人類應有一種慈悲情懷。4.憤懣,無奈,哀傷,譴責,警戒。5.略。
三號美文廳:
1.使得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搖曳多姿。2.“這一切讓人怦然而肅然”的情景是大雁飛過的場面非常壯觀;群雁飛鳴之聲猶如九天飄散的音樂充斥于天地之間。3.一生都在遠離自然的環(huán)境中行進,聽不見鳥鳴,而只在書本上隔膜地讀到關于大雁的故事,難以感受到自然之美。4.文章最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是對比。例如:三十年前,溪流清澈,水面闊大,樹林茂密,群雁齊飛;三十年后,溪流干涸,樹林消失,大雁遠離。5.“天空寂寞”,是說大雁不再飛過;“人也寂寞”,是說人們雖然建立了“落雁公園”,卻再也無法看見群雁與落霞齊飛的情景,孩子更只能從書本上認識雁陣。作者以此昭示人們:人類過度傷害自然,其實是在自殘和自毀,我們只有學會珍惜大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樣結尾在表達上顯得委婉含蓄,同時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