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偶遇一位多年未曾謀面的老友,她還是那么年輕,那么豐潤水靈,仿佛歲月沒在這女子身上流過似的。我對她說:“你還是那么年輕漂亮,像分別時那樣。”她笑了笑,眼角有一絲絲淺淺的魚尾紋了,說:“哪里哪里,我老了,孩子都會打醬油了。”已記不清多少次,提及孩子,人家就不由自主地說:“我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說的時候,臉上洋溢著甜美的笑容,也有些許無奈。
有些人天生就有縝密的科學(xué)思維,很想破譯“會打醬油的孩子”, “孩子會打醬油”之類的問題。網(wǎng)上扎堆的人在追問:會打醬油的孩子究竟是多大?五歲?七歲?還是八歲半?孩子為什么不打油,或者醋,偏偏要打醬油?為什么要孩子去打醬油,大人自己干嗎去了?……
這就相當有意思了。
會打醬油的孩子到底有多大呢?一般說來,孩子能打醬油,得具備這么幾個條件:一是這個孩子能走路,而且要走得穩(wěn)當;二是,這個孩子能識錢。最后一條,這個孩子得認識回家的路。醬油回不來,大不了炒得菜色澤不亮,而孩子回不來,可就是家庭的悲劇了。你說,這三條能占全的孩子,會是幾歲呢?早熟品種,二三歲就能勝任,發(fā)育遲的,可能十歲還辦不利索呢。
還有一個,為什么一定要孩子打醬油,而不是油呢?醬油是大豆釀造而成的,屬便宜貨,而油呢,就相對貴重了很多倍。像油這么重要的,還是大人自己打才好,交給孩子不放心。
對于“打醬油”,網(wǎng)上有一個段子,廣為流傳。話說在醬油散裝的年代,男人在外打長工回來,見了老婆就控制不住,要來親熱一番,不巧娃娃放牛回家了。同樣也想親熱的女人,心生一計,找了一個淺淺的碟子,讓孩子到外面打醬油去,并特別吩咐要到最遠的那家去,說那家醬油好,正宗。當然,她反復(fù)叮囑孩子路上小心點,別潑掉醬油溢出了,否則就要挨打了。
由此看來,打醬油這事,就是小兒科,就是大人親熱的遮目之罩,就是顯示自己有多老歲月有多滄桑的由頭。
最近,網(wǎng)上流行起“打醬油”來,讓沉潛于民間的俗語,泛濫于虛擬空間。經(jīng)典的說法是:“關(guān)我P事,我是出來打醬油的。”
這是從何而來的呢?據(jù)說源于廣州電視臺對一位市民的采訪。記者問他:“你對很黃很暴力的艷照門事件如何看待?”此公居然很無厘頭地回了一句:“關(guān)我P事,我是出來打醬油的!”很多網(wǎng)民,不禁對他的回答大加夸贊,暗地里,都覺得 “你太有才了”!所以,打醬油就漸漸流行開來,而且,喜歡“打醬油”的人,不由得,結(jié)成了一個“醬油黨”。
現(xiàn)實太沉重了,很多人,都想沉浸在醬油里,過著那種小小的孩童般的生活吧。那種只管拿大人的錢,替家里打醬油的時光,確實是金色的,純凈的,更是無比幸福的。人生還有什么事,比一個孩子打醬油更云淡風輕,更自由自在的呢?
面對一時無法解開的結(jié),面對一時無力逃脫的場,不妨用一種略帶無奈,十分稚嫩的口吻,來這么一句:“我是出來打醬油的。”唯有這樣,在與朋友談?wù)撃昙o的時候,才可能很得意地說一聲:“我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