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個世紀的中山路,追憶往昔,該是千般滋味在心頭。
從青島邁開城市化腳步,中山路便有王者之氣。青島回歸之時,中山路已是島上叱咤風(fēng)云的第一商業(yè)街,繁華可比上海黃浦江畔。及至三十年代,銀行,書店,電影院,無不以進駐中山路為立業(yè)之本。中山路,成為引動城市商潮,傳播文化觀念、成就金融巨頭、制造娛樂熱忱的第一街。一部青島城市發(fā)達史凝縮于中山路,一個不曾徜徉中山路的游客不算來過青島。
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東部新城的崛起,撼動了第一街的頭把交椅。記憶中疊印無限榮光的中山路,如今雖有些金陵王氣黯然收的意思,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此事亦在情理之中,以中山路歷練之深、胸襟之廣,定然不為掛懷。淡定從容,親和包納,榮辱不驚,正是中山路稟賦所在,將這稟賦傳承下去,便是絕版經(jīng)典。
新千年拉開序幕后,中山路煥然迎來重大契機。隨著市南區(qū)新一輪復(fù)興計劃——振興百年老街,打造風(fēng)景旅游區(qū)、激活火車站商圈等系列舉措的推出,老中山路憑借歷久彌堅的不凡氣質(zhì),必將成功轉(zhuǎn)身,再造輝煌。
島上第一商圈
街里,是老青島人送給市中心的雅號,而這街里,就是中山路。童謠日“一二一,上街里,買鉛筆,買橡皮,再買一個泥老虎,呱嘎呱嘎兩毛五”。對孩子們來說,逛街里等于過節(jié),對這座以商港聞名的城市而言,街里是商圈,是命脈,是城市精神所系活力之源。
掘得第一桶金的劉子山、傅炳昭、宋雨亭們,無不把他們敏銳的眼光投向中山路,置地產(chǎn),辦實業(yè),發(fā)家致富,做大做強。就連精于算計的德國人也不得不承認,中山路商圈擴張神速,非歐人區(qū)所能及。而日本人看到此地華人實力雄厚,難以插足,干脆另辟蹊徑謀劃中野町日本商業(yè)街去了。中山路吸引著一批批淘金客,打拼奮斗,追尋各自的成功之夢,也從這浩浩洪流中提煉熔鑄著城市的為商之道。流傳甚廣的說法,“身穿謙祥益、頭戴盛錫福、吃飯春和樓、看戲去中和,看病宏仁堂”,講的是中山路的繁華,靠的卻是誠信這個金字招牌。
被稱為黃金十年的30年代,中山路可謂風(fēng)華正茂,傳統(tǒng)商業(yè)轉(zhuǎn)身升級,現(xiàn)代百貨業(yè)方興未艾。國貨公司高舉民族品牌大旗,而建筑、格局乃至服務(wù)接軌西方,堪稱中山路商圈新地標。六層樓的亞當斯大廈率先打破建筑不可超出三層的定規(guī),將島城商業(yè)精神海拔提升,雄心所在,則是瞄準上海大都會,欲與先施、惠羅一比高低。
改革開放后,中山路依然走在風(fēng)頭浪尖上。第一家肯德基開業(yè),第一家比薩店納客,都出自中山路的大手筆。僑匯商店令人眼花繚亂的舶來品,萬米購物商廈拔地而起,也盡顯中山路的敢為人先。即便今日,第一百盛標領(lǐng)時尚口碑朗朗,為中山路跟進時代潮流立下汗馬功勞。
縱覽百年,小鮑島商圈,臺東商圈,李村商圈,東部商圈相繼崛起,人氣之盛,規(guī)模之大,一浪賽過一浪。然而,引領(lǐng)島上商潮大半個世紀的中山路,歷經(jīng)歲月風(fēng)霜沖洗滌蕩的中山路,積淀多少靜穆悠遠的人文氣質(zhì),卻不能不叫時下串紅的后輩們欽羨仰止。正如古舊考究的家具,褪去幾分釉色,愈顯材質(zhì)與做工的尊貴,道比新款更有味道——一種歷史的味道蕩漾其間。至于如何讓這歷史搭上后現(xiàn)代的商業(yè)艦船,則是中山路自己要解答的課題了。
書寫本土文化的里院建筑
開埠之初,中山路分作斐迭里街與山東街。斐迭里街為中山路南段,屬歐人區(qū),也就是洋人區(qū)。洋人區(qū)自然盡是洋樓。從中山路一號國際俱樂部數(shù)起,膠澳旅館,水師飯店,亨寶商廈,商會大樓,德國大藥房,逶迤而成歐式建筑一條街,向為闖蕩青島港者首要觀瞻的西洋景。
山東街,也就是中山路北段,貫通大鮑島華人區(qū)。就在大鮑島,最具青島個性的建筑樣式——里院誕生了。里院,多沿街而建,二到三層樓房圍成一獨立空間,多形如“口”字、“日”字。為就合道路走向,更有蓋成五邊形,時人戲稱“五角大樓”。院落內(nèi)部是一大的公用天井,公共設(shè)施盡設(shè)于此。里院外窗一律臨街,采用歐式建筑常見的立面和裝飾風(fēng)格,不過手法更為簡潔。
如果說上海石窟門融西洋文明與江南靈秀于一身,那么,青島老里院則是歐陸風(fēng)情與齊魯豪氣的珠聯(lián)一體。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嫁接諸多歐洲元素,引進公共空間和回廊結(jié)構(gòu),而其精神體征,更多的是吸納華北民居的傳統(tǒng),呈現(xiàn)的是一脈鮮活的本土色彩,歷久而彌深。隨著一撥撥移民潮的涌入,里院建筑也是遍地開花。1933年,也就是斐迭里街與山東街早已合并并而改稱中山路4年后,全市有里院五百余處,住戶占據(jù)市民的大半,建筑樣貌雖有所變化,但骨子里還是大鮑島中山路的嫡傳基因。
五方雜處,四海同居的大鮑島里院,在摩擦與融合,理解與接納中造就了青島城市最初的本土文化。一代一代,婚喪嫁娶、風(fēng)尚習(xí)俗漸成格局,各地方言的腔調(diào)語匯經(jīng)過一番汰選,把個原生態(tài)的青島話推上臺面??梢詳嘌裕谇鄭u話、原汁原味的青島市民文化發(fā)源于中山路,保護好中山路,保護好老里院,也就守護住了青島的文化之根。
高端餐飲娛樂發(fā)源地
英記樓的粵菜讓康有為流連忘返,青島咖啡的牛排被梁實秋贊為中國第一;順興樓鮮嫩可口的西施舌,三十斤一壇的紹興花雕,竟引國立青島大學(xué)楊振聲等八教授三天小酌五日大宴,號稱酒中八仙,至于堪稱島上餐飲第一樓的春和樓,開埠之前就已開張,算是青島老字號的鼻祖,它主打正宗膠東菜,扒原殼鮑魚、芙蓉干貝、蔥燒海參,色香味俱全,鮮美無比,就連化驗過滿漢全席的前清遺老們也無不被吊足胃口。曾幾何時,中山路的餐飲令名人們競相折腰。對于老青島人來說,在中山路上的大館子辦上一桌,是絕對擺譜的場面事。
酒足飯飽,溜著馬路幾步就進了電影院。青島最早的電影院在中山路,最早的有聲電影也是在中山路放映。前清軍機大臣、書法大家吳郁生是一鐵桿影迷,晚年定居青島,宅臨中山路,一大原因是看電影方便,影院設(shè)施一流。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山路上的福祿壽電影院、山東大戲院,華樂大戲院,占據(jù)島上高端影院半壁江山。后來以紅星電影院聞名的福祿壽,最善于也最敢于高價租演昂貴大片,據(jù)載開業(yè)4個半月,觀眾人數(shù)達5萬余人次,“開青島電影界未有之盛況”。1931年青島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辦的電影院——山東大戲院開業(yè),著名導(dǎo)演張石川特意邀請大牌影星胡蝶主持開幕剪彩,為一睹胡蝶風(fēng)采,中山路人潮涌動,交通中斷,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中山路上的大影院都是首映影院,每當最新海報華麗出張,好萊塢明星們便會成為時尚男女們的焦點話題,自然也就少不了穿著入時的摩登女郎,讓中山路成為老青島看美女的最佳所在。曾經(jīng)在中山路老照片上見一女子,卷發(fā),打洋傘,戴太陽鏡,白色吊帶短裙,旁若無人,神采飛揚,令人驚詫六七十年前島城女子的前衛(wèi)。
逛街,吃飯,看電影,賞美女,中山路早已炮制好高消費餐飲娛樂的樣板生活,至今不衰。
劈柴院——老百姓的樂呵地兒
現(xiàn)在想來,中山路倍受老青島人青睞,是要仰賴它與生俱來的親和包納、雅俗共賞,既有大雅,更能大俗。劈柴院,就是這個讓逛街里的平頭百姓們在滑溜眼珠子過完眼癮后,可以盡情咂摸世俗滋味,品嘗市井樂趣的一畝三分地。
吃不起春和樓的魯菜大餐,拐進劈柴院立馬別有洞天。飯館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增盛樓,天興樓等,時人稱劈柴院“以小飯館為最多,鱗次櫛比,不下十有余家,家常便飯,此為最宜”。熟食如德州扒雞、福山燒雞、南肚、醬肝等等,品種繁多。論小吃,鍋餅,爐包、餛飩都很地道,而以豆腐腦最為搶手。劈柴院的豆腐腦,那叫貨真價實、料足味美,湯是雞湯——把雞燉飛了,撇出大油,只留清湯,即“高湯”,湯里有黃花菜,料有韭花醬,榨菜丁,香菜末,辣椒面,隨人取用,再來倆油酥火燒,花不了幾個大子兒,卻吃得舒舒服服可口暖心。冬日里一碗熱騰騰的豆腐腦,讓劈柴院的幽幽小巷充滿溫暖感覺。
青島多移民,風(fēng)俗不同,各有各好,所以草根階層找樂呵,劈柴院第一。相聲、魔術(shù)、京劇、茂腔、評書,琴書、花鼓戲、應(yīng)有盡有,且名人輩出?!皯蚍ù笸酢蓖醵Τ荚诖搜莩?,新鳳霞曾為客串。劉泰清唱西河大鼓,“快打慢唱”,自創(chuàng)一派。著名相聲演員馬三立也曾拜過劈柴院的碼頭。1932年,年方18歲的馬三立來青島闖江湖,與劉寶瑞搭檔,演出了《對對字》等段子,很受歡迎,成名之后他故地重游,專程到劈柴院尋訪舊地。即便是看電影,劈柴院的大光明也要便宜的多,因此這個“貴人不屑一顧”的繁鬧之地,成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休閑娛樂區(qū)。
從劈柴院誕生起,它就用價廉物美回報著父老鄉(xiāng)親的厚愛,而老青島人也把一份感激深藏心底。如今,已過百歲華齡的劈柴院煥發(fā)生機,即將開始新的征程,豈不讓人欣喜!
從金融街到文化街
雄偉羅馬柱撐起交通銀行大廈之時,正是中山路締造島城金融街的狂飚年代。這棟美國商業(yè)古典式建筑,莊重,質(zhì)樸,典雅,始建于南京國民政府剛剛接收青島的1929年。此后,以交通銀行為坐標,大陸銀行、中國銀行、山左銀行,金城銀行、中國實業(yè)銀行、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義聚合錢莊等民族金融機構(gòu),如同一個個巨人站立起來。這些宏偉建筑不僅一概莊重,質(zhì)樸,典雅,而且它們的設(shè)計師無一例外全是中國人——莊俊,劉銓法,陸謙受,一個個響當當?shù)拿昼澘淘诔鞘械幕稀?/p>
中山路金融街的閃亮登場,終結(jié)了正金、朝鮮,匯豐、麥加利等外資銀行“北霸天”的壟斷史,成就了睥睨青島乃至山東資本市場的金融飛地。時至今日,擦身這些中山路上的“大個子”,依然使人充滿敬意。
身為商業(yè)街、金融街,中山路絕非唯利是圖之輩,它還是一條傳遞書香的文化街。上世紀30年代就有《青島新報》、世界書局等文化機構(gòu)駐扎,改革開放后的中山路更是迎來文化高峰,文物商店,環(huán)球文體、工藝美術(shù)等商家,讓中山路的文化消費遠遠超過了一只鉛筆一塊橡皮的初級水平。古籍、新華、外文三大書店從南到北一字排開,更是蔚然可觀。禁錮多年的思想閘門一旦打開,中山路立即承擔(dān)起啟蒙大任,為求知若渴的青年人捧出縷縷文化甘泉。那個時期,中山路上逛書店甚至成為一種神圣的精神洗禮。
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中山路的文化是商業(yè)造就的,文化反過來也賦予商業(yè)更為深遠的內(nèi)涵。悉聞中山路復(fù)興藍圖已然鋪開,打好文化這張牌,恐怕是中山路重振雄風(fēng)的要著之一,因為文化最為稀缺,也最具塑造力。這條百年商業(yè)街再次走上歷史關(guān)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曾經(jīng)滄海、文脈綿長的中山路,置身大青島這盤生龍活虎的棋局之中,未來難以限量,美好愿景甚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