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不是盲目拋棄,是想清楚令你困惑的東西,站在更高層面思考它。
一層層剝下去,你會看到,錢就是一張紙,人并不需要錢,需要的是各種商品和服務,錢只是代表這些商品處在流通過程中的簡化形式,一種票據(jù)。再從根本上來看,也可以說并不需要商品,需要的是這些商品帶來的滿足。商品功能歸根到底是對人們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滿足。
我們應該由物到人、由外到內(nèi)地思考和行動,還是反其道而行之呢?我認為應該反過來,從內(nèi)到外,從人的內(nèi)心、精神的需要來看待外面的金錢和物質(zhì)。從自己的內(nèi)心出發(fā),做一個誠實的人,誠實的人不需要超脫。
舉個例子,我需要喝水,買一個水杯,需求就解決了。但好多人不是這樣,他們的消費往往不從內(nèi)心的需要出發(fā),而從物品的表象出發(fā)。比如,他在商店看到一個水杯,覺得比家里那個好,就把這個水杯買回去,把家里那個扔了。如果他買的這個水杯比朋友那個好,他會帶到朋友那里炫耀一番。這就是浪費和奢侈,滿足的都是很不健康的心理。
在生活中,最荒謬的需求是相互攀比、炫耀而激發(fā)出來的需求。花錢本來是件快樂的事情,可有的人喜歡比賽花錢:你買奔馳,我就買寶馬;你結(jié)婚花掉10萬元,我就花20萬元。這時的人,遠離簡樸,永遠不會滿足,陷入物欲的不滿與相互爭斗中。那是個無底的漩渦,拉動你遠離精神需求。對個人而言,要平衡物質(zhì)需求和精神需求,才有幸福感。
面對物質(zhì)需求,我們要大做減法,達到簡樸。我最簡單的時候,有兩樣東西就足夠了。一個是老玉米。不是什么甜玉米,就是地地道道的老玉米,放在鍋里煮了,我最愛吃。第二個是蘋果,千萬不要削皮。每當我啃不削皮的蘋果,就想起小時候吃蘋果的感覺。我覺得這些東西就是最讓人幸福的東西。
有的人就愛吃魚翅,有的人就愛吃龍蝦??墒?,他們真的愛吃這魚翅和龍蝦嗎?我看他們愛吃的是“我吃得起魚翅龍蝦”的感覺。他們請你吃一頓魚翅,只有一個效果,證明他們是有錢人。證明這個有什么意思呢?魚翅的味道,我感覺和粉絲差不多,還沒有蘭州拉面有味兒。人們在很多“有意義”的東西面前,變得不誠實了。
我出生在西北。西北沒有大海,我就是吃不慣海鮮。當吃海鮮成為一種標志身份和地位的東西時,你吃不慣還得吃,還得拿出你經(jīng)常吃的樣子來裝模作樣。這完全沒必要嘛。
你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你真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按照你本來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比較出來的方式、流行的方式。東西越少越好。從你內(nèi)心出發(fā),真正需要的東西就那幾件。多了就是負擔,會壓抑你的精神,你還要操心打理它。我蓋房子講究簡潔,設計裝修都做減法。我不想家里堆滿東西。每件東西都會發(fā)出某種信息,東西多了,信息就多。那會影響人,讓人不能安寧。
驅(qū)使人們拼命收集東西的,有兩股最大的力量,那就是求名和求利,并且幻想用物質(zhì)的形式占有之。我們得了一個獎,這名氣的代表就是一個獎杯,我們掙了100萬元,100萬元就變成現(xiàn)金和家具放在家里。仔細看看我們身邊的東西,90%都有名和利的含義在其中。人們之所以大量搜羅、囤積,就是因為這些含有名利意義的東西是可以搜羅、囤積的。但是,名利終究是流動的,必然有風險,所有獨自占有的企圖都必然會失敗。
任寧 摘自(我用一生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