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化療、放療毒副反應(yīng) 殷浩菊
方一 參芪補(bǔ)血湯
組成 生黃芪15~30克,太子參15~30克,白術(shù)10克,陳皮6~10克,半夏、山藥、當(dāng)歸各10克,枸杞子、女貞子、何首烏、黃精各15克,知母6克,雞血藤15~30克,石葦30克,參三七粉3克(分沖),大棗5枚。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 健脾補(bǔ)腎,益氣生血。
主治 化療引起的白細(xì)胞減少。
方二玄參連桃湯
組成 生地13克,玄參、麥冬、南沙參各15克,生石膏60克,連翹、桃仁、丹皮、甘草各10克,金銀花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養(yǎng)陰清熱。
主治 放療后毒副反應(yīng)。
方三 姜茹半夏湯
組成 紅參15克(或黨參20克)、姜半夏15克,枳實(shí)15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竹茹20克,生姜20克,甘草10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能 健脾理氣,和胃降逆。
主治 化療引起的胃腸道毒副反應(yīng)。
方四 化療扶正方
組成 生黃芪、太子參各30克,白術(shù)、雞內(nèi)金、半夏、菟絲子各10克,茵陳、女貞子、枸杞子各15克,焦三仙、雞血藤各30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健脾補(bǔ)腎,調(diào)和肝胃。
主治 配合化療,能減少化學(xué)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和反應(yīng)。
小兒厭食癥 陳益三
方一 溫中運(yùn)脾湯
組成 制附子3克,肉桂1克,干姜2克,炒白術(shù)6克,炒蒼術(shù)5克,茯苓6克,雞內(nèi)金5克,焦山楂、神曲各10克,炒枳實(shí)6克、青、陳皮各5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其中雞內(nèi)金研末沖服。
功能 溫中運(yùn)脾。
主治 小兒厭食癥(寒濕中困、脾失健運(yùn)型)。
方二 涼肝健脾湯
組成 烏梅、白芍、川石斛各6克,夏枯草、炒扁豆各10克,生麥芽、炒麥芽、生谷芽、炒谷芽各15克,糯稻根5克,生甘草4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6劑為1療程。
功用 抑肝扶脾、養(yǎng)胃清熱。
主治 不思納食,伴內(nèi)熱,渴喜冷飲、寢汗、消瘦、性情急躁等癥。
方三 補(bǔ)脾益胃湯
組成 太子參、山藥、茯苓、白術(shù)各10克,陳皮、佩蘭各7.5克,烏梅5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目服3次。
功用 平補(bǔ)氣陰、益胃健脾。
主治 小兒厭食癥。
加減 脾虛重者,加扁豆、龍眼肉;濕重者,加白蔻仁,減烏梅;渴加黃精;便干加麥冬;夜喘者加蟬蛻;腹痛加元胡;煩急者加蓮子心;蟲積者加使君子。
方四 和胃進(jìn)食欲
組成 神曲、山楂、炒麥芽各15克,法半夏6克,茯苓8克,陳皮5克,炙甘草4克,木香2.5克。
用法 上藥加水700毫升,浸泡30分鐘左右,先用武火煎沸,再以文火煎20分鐘,取汁,再水煎1次,二汁混勻煎至250毫升,分3次飯后半小時(shí)內(nèi)服,每日1劑。
功用 和胃消食、健脾助運(yùn)。
主治 小兒厭食癥
高脂血癥 張人仲
方一 寧脂方
組成 太子參、白術(shù)各9克,制半夏、陳皮各6克,澤瀉、丹參、山楂各9克,玄明粉3克(分沖),荷葉15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 健脾化痰,消積導(dǎo)滯,活血化淤,降脂減肥。
主治 高脂血癥、肥胖病、脂肪旰、痰濕型閉經(jīng)、脂溢性皮炎等。
方二 桑椹方
組成 桑椹15克,五味子6克,黨參15克,山藥、丹參各30克,生山楂、澤瀉、枳殼各15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滋腎生精,健脾補(bǔ)氣,降濁通絡(luò)。
主治 老年性高脂血癥及白內(nèi)障(初、中期)。
加減 若兼見腎陽虛、肢體寒冷者,加鎖陽;腎陰虛內(nèi)熱者,加黃柏、生地;脾虛納少者,加焦山楂、焦白術(shù)、焦六曲;血壓高者,加桑寄生、槐米;糖尿病患者,加山萸肉,粉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