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還是“重死”,一直是人類的一個哲學命題。
中世紀的西方哲學“重死”,其表現(xiàn)為“鐘情”死亡,因為在他們的眼里,死亡可以逃避苦難、步入“天堂”、走向“永生”、“凈化”靈魂。這應該是人的最高境界。
近代西方哲學家“重生”,但也不恐懼死亡,他們強調(diào)的是生的質(zhì)量、生的價值、生的意義?!白宰稹迸c“自愛”是其首選原則。
因此,叔本華說,沒有了生死,就沒有了哲學。
其實,生與死是哲學家的永恒命題,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需要面對的課題。
有人“重生”。比方說,前不久網(wǎng)上討論了這樣一個問題:女性夜晚出門時,為防備色狼是該帶避孕套還是該帶一把刀?乍看,覺得荒誕;細究,便又覺出人們已經(jīng)把貞操與生命看得同等重要。無獨有偶,紐約市在一次社會調(diào)查中,對男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妻子遭遇色狼,你希望她堅決抵抗還是屈從?97%的人回答是屈從,原因很簡單,生命對妻子只有一次。這是“討論”與“調(diào)查”,基本屬于個人的“感覺”范疇,假如我們覺得具體卻又有失形象化,不妨再看一則故事:見一個女子從大橋上墜落河里,兩個男子隨即也跳入河里奮力相救,但當他們精疲力竭后將那女子救上岸時,卻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死去。于是,人們看見這兩個男人淚流滿面了……素昧平生,非親非故,他們?yōu)楹味??其實,是他們對一條生命的眷顧與留戀……
由此可見,“重生”已是人們的主流取向,但“輕生”者也不乏其人。
本期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新歡已至,舊愛難甩,裸照牽扯出的20萬元“分手費”將女碩士逼進絕境,于是,一個荒誕的念頭醞釀而出:女碩士希望用一周的身體陪伴了結(jié)這筆“分手費”。然而,就是這一周的“陪伴”,這一周的荒誕,讓這對男女看到生活的無奈,命運的不測,于是,他輕易地放棄了兩個人的生,選擇了死。兩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在人們眼中消逝……
承認,他們的戀愛中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元素,比方說金錢,比方說家庭的干預,比方說新歡的誘惑……也承認,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里,活在自己的選擇中??墒?,這一切的一切都換不回人們對他們選擇死的原諒。僅就哲學里的生死觀,僅就親情說,如此輕率地選擇“輕生”也是一個錯誤。
黑格爾說,生命本身就具有死亡的種子。也就是說死亡對于每個人來說是一種必然。但我們相信,哲學家說的“必然”,是生命的一種現(xiàn)象,是生命的一個循環(huán)過程,而非暴力地、自殘地結(jié)束或縮短生命的起點與終點。因此,當你準備選擇“輕生”時,應該認真想一想“親情”:是否還有人在為你牽腸掛肚,比方說父母、兄妹,比方說同學、朋友?一個人就像一滴露水,死了,世界并不會因此缺失什么,但他留給親情的卻是連綿的思念,不盡的悲傷。每個人原本是沒有這種“輕生”的權(quán)利的。
因此,“輕生”,其實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表現(xiàn)。
有句俗話:好死不如賴活。這是普通人說的,很直白,沒有哲學家說得深奧,卻比哲學家說得形象。為什么要“賴活”?死易,而活卻難,也就是說,活是一種責任,對自己,更是對別人。
因此,“輕生”,其實又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xiàn),類同于戰(zhàn)場上的逃兵。
我們有死的果敢,為什么就沒有生的勇氣?
從這層意義上來講,我們鄙視“輕生”者!
(請看本期相關(guān)報道:《血案真相:20萬“分手費”買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