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藝術實際上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語言和行為上。教師在教學乃至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行為,不僅可以對他的學生成長發(fā)揮指導、示范作用,甚至可以對一定的社會群體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鬃泳褪沁@樣一位“言為千秋則,行為萬世師”的偉大教育家。認真研究孔子的教育實踐,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認識講求教師語言、行為藝術的必要性,明確教師語言、行為藝術的評價標準,并且從而認清提高教師語言、行為藝術的根本途徑。
孔子對語言、行為藝術的重視,首先來自于他對理想中的人——“仁人”、“君子”的要求和期待。他的學生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論語-顏淵》地的另一位學生子路問他如何成為一個君子,他的答復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并把“修己以安百姓”作為最高境界。能“愛人”、“安人”、“安百姓”的人,才是仁人、君子,其實這就是孔子的培養(yǎng)目標。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孔子認為必須“修己”,其基本內(nèi)容除了加強個人內(nèi)在修養(yǎng)之外,言行修養(yǎng)顯然是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所以孔子在《論語》一書中,多次提到君子對言行的要求。例如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wèi)靈公》);他又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他的這種言行規(guī)范就被毛澤東采納,將兩個女兒分別取名為“李敏”和“李訥”。孔子還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憲問》)提出了言行方式必須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的藝術處理原則,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鑒。然而,也有人根據(jù)孔子所說的一“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辭達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就認為孔子在言行二者之中更強調(diào)行動、實踐的重要性,而不十分在意語言的藝術性,其實這完全是誤解。誠然,孔夫子十分重視言行的統(tǒng)一。他說過:“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可是,他也說過:“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指出質(zhì)樸和文雅必須統(tǒng)一,二者不可偏廢。他還特別強調(diào):“有德者必有言”——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有名言流傳。他在和自己的兒子孔鯉的談話時就告誡兒子:“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提醒孔鯉,要真正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做到不僅能說,而且會說,必須通過學習借鑒《詩三百》這樣的文學作品才行。通觀《論語》這部語錄體名著,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確實是第一流語言大師,他對語言的運用,確實達到了心口相應、從心所欲的地步。他談治國之道,只用“近者說,遠者來”上字(《論語·子路》),何等剴切!他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何其精辟!至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類的名言警句在《論語》中比比皆是,又是多么膾炙人口,發(fā)人深省!是的,我們今天對學生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絕不等同于孔子時代的“仁人”、“君子”,但孔子所倡導的“愛人”、“修己安人”的思想,仍可以在揚棄中傳承。作為教師而言,重視語言、行為藝術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正是為培養(yǎng)一代新人服務。
孔子十分注重語言、行為的藝術性,還緣于他十分關注“仁人”、“君子”言行的示范作用。這一點,對于我們教師而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育是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活動,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重任的教師開展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其實,就是用自己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學業(yè)專長,通過自己的言語、行為,以示范的方式來感召、熏陶、影響學生。漢代楊雄在《法言》中說過:“師者,人之模范?!眹鴥?nèi)一所知名師范大學的校訓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都從不同角度強調(diào)了教師言行的示范性特點??鬃泳驼f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身正,其實就體現(xiàn)在言語、行為上。教師必須在言語、行為上給學生做出表率。因為我們的身正不正,直接影響到“正人”的效果一一孔子還有一句話說得更為明白:“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他甚至把“正人”提高到治國安邦的高度,魯國的執(zhí)政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為了“正人”,孔子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細節(jié),一點都不馬虎。他尊重長者:“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論語·鄉(xiāng)黨》)他尊重朋友:《論語·述而》記載,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的時候,他聽到別人唱得好,一定要別人再唱一次,并且和別人一起唱,表示他的贊賞和尊重。他十分有同情心:“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論語·述而》)“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論語·子罕》)這些記載,極為生動傳神地刻劃出一位具有“溫、良、恭、儉、讓”美德的大儒的形象。當然,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既體現(xiàn)了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又體現(xiàn)了他的價值取向,給學生做出了表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可見,孔子對不注重行為藝術、魯莽蠻干的人是極為不屑的,而對深思熟慮的行為習慣則給予了充分肯定。正是由于孔子注重“正身”、“正己”,謹言慎行,才贏得了“圣人”的稱號。
孔子的語言、行為藝術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極具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特色。而這正是教師工作所必須具備的重要素養(yǎng)。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千差萬別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作為活生生的獨立個體,每一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有著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氣質(zhì)、秉賦。再加之不同的成長階段,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氛圍,每個教師面臨的教育情景也是復雜多變的。因此,孔夫子十分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教育對象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墩撜Z》一書中多處記載孔子對自己學生的評論,涉及學生的性格、才能、愛好等,可以看出孔子對每個學生都十分了解。因而在指導學生學習、回答學生的疑問時,哪怕是同一個問題,他也會根據(jù)不同對象給予不同答復。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論語·顏淵》中曾經(jīng)記載,顏淵、仲弓、司馬牛三個學生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竟分別給出了三種不同答案。給顏淵的答案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給仲弓的答案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苯o司馬牛的答案則是:“仁者,其言也訒?!?均見《論語·顏淵》)在涉及孔子一生倡導的最高道德境界時,孔子的回答竟然如此不同,這絕對不是孔老夫子思維邏輯混亂。考察一下這三個答案,其實它們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要“克己”“修己”,要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tài)度慎重地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以求達到“仁人君子”的境界。其實,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就是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擺正“己”和“人”的關系,揣己以度人,正己以正人,從而實現(xiàn)“天下歸仁”的理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是什么?曾子解釋得很明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蹦敲矗爸宜 庇质鞘裁匆馑寄?孔子自己講得很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這都是講“修己”與“正人”之間關系的。但面對個性不同、修養(yǎng)層次不同的學生,孔子就選擇了不同的表述方式,顯示了這位大教育家高超的臨機處理能力和靈活的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育人藝術。
還有一件事也能說明這一點。在《論語·先進》中,子路和冉有先后去問孔子:“聞斯行諸?”結果孔子給兩位弟子的答案竟然完全相反。他對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而他對冉有的回答則是:“聞斯行之。”面對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答案,不免引起弟子們的疑問,公西華就去請老師解釋原因??鬃咏忉屨f:“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原來冉有這個學生性子比較慢,做事有點拖拉,孔子這樣回答,是希望他今后要“敏于行”,行動上更快捷一些。而這位子路弟子呢,個性是“兼人”,按朱熹先生的說法是“勝人”,就是總想超過別人;按麻成林先生的解釋是“一人能兼做兩人的事”;按楊伯峻先生的說法是“一人的膽量卻有兩個人的大”: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說子路是個膽大、性急、爭強好勝的人。另外,據(jù)《論語》記載,孔子多次指出子路“由也果”、“其言不讓”、“野哉,由也”,可見孔子是十分了解子路有膽量、不謙讓的脾氣的?!墩撜Z》中還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冶長》)看來,子路也確實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只要聽到一個新的道理,他就馬上要去實踐。所以,孔子在這時有意“退之”,給他潑點冷水,提醒他為人處事想周全了才行動,也就是“必也臨事以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不僅注意根據(jù)不同對象采用不同話語、不同方式施教,而且十分注重話語交際的環(huán)境條件,接受效果。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他又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這都是對交際語言的原則要求。前者強調(diào)對話語對象的了解,后者強調(diào)話語環(huán)境條件的分析,都值得我們教師學習、借鑒。教師語言絕不僅僅是教學語言,也包括他的生活用語、交際用語,都應該成為學生仿效的典范。至于孔子施教的著名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則更直接地要求教師講話要注意啟發(fā)、誘導,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桌??鬃訉W生因材施教,因情景條件施教,語言藝術運用之妙堪稱表率。
孔子的語言、行為藝術不是一朝一夕天然形成的,是他長期實踐,終身追求的結果??鬃与m然說過“五十而知天命”、“畏天命”之類的話,后世人也把他尊為“圣人”,似乎他天生就與眾不同,脫俗超凡。其實從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成就的取得,主要靠后天的努力,靠一生強化自身修養(yǎng)的不懈追求??鬃诱f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鬃诱J為“多聞闕疑”;“多見闕殆”(《論語·為政》)。他教導子路“六言六蔽”,指出不學習帶來的六種弊?。骸昂萌什缓脤W,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意思就是:愛仁德,卻不愛學問,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愛耍小聰明,卻不愛學問,弊病就是放蕩而無根基;愛誠實,而不愛學問,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愛真率,卻不愛學問,弊病就是說話尖刻,容易刺傷人心;愛勇敢,卻不愛學問,弊病就是愛搗亂闖禍;愛剛強,卻不愛學問,弊病就是喜歡膽大妄為。這些,都是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多聞”、“多見”、“好學”就是完成自身修養(yǎng),完善自己的言行的根本途徑。所以孔子一生“學而不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薄墩撜Z·述而》孔夫子這種積極好學的精神也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繼承。
(責任編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