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是非洲大陸東南部的高原國家,它的名字來源于聞名世界的“大津巴布韋”石頭城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除此以外,津巴布韋還有原始秀麗的自然風光,著名的維多利亞大瀑布,種類眾多的野生動植物……不過,在一個中國人的眼里,津巴布韋吸引他的,是一場燃燒的大火。
請他們,他們也不來
津巴布韋東部的伊尼揚加尼山,海拔2592米,是津巴布韋全國最高的地方,每年,這里有成千上萬噸的廢舊木料將被大火燃燒掉。李波是在一次旅游的過程中,意外地發(fā)現了這些燃燒的廢舊木材:“一開始我以為是森林著火,走到跟前才發(fā)現,原來是鋸木廠把所有的廢料全部點燃。當時我感覺全部燒掉浪費了太多資源,每年大量的燒,經過我的了解和調查,整個山區(qū)100多個鋸木廠,每天要燒掉幾千方廢料?!?br/> 李波畢業(yè)于黑龍江商學院,畢業(yè)后分到商務部,后來下海經商,1999年,李波在別人的引見下來到了非洲的津巴布韋。
津巴布韋,非洲大陸惟一一個用歷史遺跡命名的國家,也是一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的內陸國家,首都哈拉雷,是世界上有名的花園城市,多次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城市。1999年,李波第一次來到津巴布韋,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并且在這里買了自己的房子,還把孩子也送到津巴布韋讀書,妻子胡玫昕為了孩子,也辭去在北京某高校的教育研究所工作,來到了津巴布韋。
李波對津巴布韋美麗的伊尼揚加尼山山上的大火著了迷,其實,他最開始是對哈拉雷的黑夜產生了興趣:“最早的時候我想在這兒做燈泡廠,當時想在這兒發(fā)展工業(yè),為此我還在國內請了一些燈泡廠到這兒來考察?!?br/> 津巴布韋曾經是非洲比較富裕的國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前,它的工業(yè)發(fā)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僅次于南非共和國。1980年,津巴布韋擺脫英聯邦殖民統(tǒng)治,宣布獨立,并且在2000年,當地政府為解決黑人的土地問題,實行了快車道土改運動。結果,導致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大批有錢的白人開始撤出津巴布韋,他們同時也撤走了一直由他們主導的工業(yè)企業(yè),2002年以后,津巴布韋的經濟開始出現連年下滑的趨勢,市場上,物質供應相當匱乏。
在李波看來,津巴布韋物質短缺的市場現狀,給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yè)提供了一個商機。中國改革開放到今天,很多企業(yè)需要走出去。而對津巴布韋來說,引進中國企業(yè),也有助于他們發(fā)展經濟,擺脫困境。
可是考察團來了,李波的愿望并沒有實現:“因為那時候大環(huán)境不允許,國家政策沒有,很多廠對非洲的了解又不夠,認為這個地方比較可怕,所以請他們,他們也不來。”
燈泡廠沒辦成,李波又考慮板材廠。伊尼揚加尼山山上的大火,燒的可都是寶貝。李波想從國內引進一家企業(yè),在津巴布韋開一家板材廠,想法雖好,還是沒有人來。
大家不了解非洲,認為非洲都是沙漠,可是在李波看來,津巴布韋不僅適宜居家生活,更是創(chuàng)業(yè)者的樂園,這里到處都是商機。
心情,是灰溜溜的感覺
2003年,李波在津巴布韋到處奔波,他似乎什么都感興趣,什么都想干,甚至對農業(yè)也感興趣:“我托人找到了津巴布韋國家財經委員會的主席,他很支持我,政府對項目也表示了支持?!?br/> 得到津巴布韋國家的支持后,李波很快設計出一張津巴布韋——中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規(guī)劃圖,根據圖紙的設計,未來的開發(fā)區(qū),由廠區(qū)、商品批發(fā)中心、辦公區(qū)以及生活區(qū)構成,總面積大約四平方公里,6300畝地。
津巴布韋過去從來沒有這樣的工業(yè)園,這是第一次,李波帶來的計劃非常好,中國對津巴布韋的出口數額逐年增長,這個工業(yè)園對今天的津巴布韋非常重要。
李波越想越大,他想在開發(fā)區(qū)內把當地的稅務部門、海關和當地的移民部門,也放進來,組成聯合的辦公機構,這樣中國企業(yè)到了津巴布韋,開發(fā)區(qū)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站式服務。建一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李波到哪里去引進這么多工廠呢?
想來想去,李波首先選擇了中國民營經濟異?;钴S的浙江溫州,在他看來,溫州人思想活躍,敢闖敢干,而且,也有實力投資海外。所以,他打算首先在浙江溫州找到一部分百貨、鞋帽類的生產企業(yè),引進到開發(fā)區(qū)來。結果,他的想法首先就被她的妻子給否決了。
在妻子看來,開發(fā)區(qū)的想法雖好,但是,現在做這個事情時機還不成熟,可是,李波對自己選擇的項目信心十足,只要能在國內找到對口的企業(yè),事情就有希望:“要干就干大事?!?br/> 于是,李波滿懷希望,從津巴布韋飛到北京,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浙江,他預想,在浙江溫州一定會有一個反響出現??墒牵搅藴刂?,走了幾家企業(yè),李波期望的反響并沒有出現,反倒一連吃了幾個閉門羹被人家擋在了門外,這是李波來之前沒想到的遭遇,在他看來,只要自己把想法往桌面上一擺,肯定是一呼百應。可是沒想到,他的想法人家連聽都不愿意聽。最后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商會,答應給李波組織幾個企業(yè)家座談,誰知,座談完了以后,人家讓李波回去聽信,李波的心頓時涼了半截:“那個心情確實是灰溜溜的感覺?!?br/> 從浙江回到北京,李波一邊等消息,一邊又去了一趟東北。他想在東北找一家做板材的企業(yè),引進到津巴布韋。 起初雙方談得很興奮,但最后的結果還是等。就這么,2004年,李波整整跑了一年,幾乎跑遍中國沿海的每一個城市,碰到的回答各種各樣,更讓李波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然把他當成來自津巴布韋的投資商,歡迎他,去他們當地投資建廠。
就這樣,李波從2004年一直跑到2005年,究竟跑了多少路,見了多少家企業(yè),他自己都說不清,最累的一次,48小時之內李波坐了四趟火車,一趟飛機,還坐了幾百公里的汽車,可是,就這么跑了一通,開發(fā)區(qū)的事情,還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撞來撞去,墻撞開了
津巴布韋的稅務政策改變了,把服裝的關稅調高了。津巴布韋過去大部分服裝全是從國外進口,由于關稅比較低,因此在國內開服裝廠,成本要高于進口服裝,可是2005年,津巴布韋政府突然調高服裝進口關稅,這樣,在國內開一個服裝廠,相對比較賺錢。
這個機會出現在李波的妻子胡玫昕的眼前:“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保護自己的工業(yè),收高稅也是為了保護他自己的工業(yè),我們覺得是個機會,就決定辦個服裝廠。”
李波的妻子沒有開過服裝廠,這一行對她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難度也挺大。一個女人,獨自在異國他鄉(xiāng),除了生活的不習慣,平時陪伴她的只有女兒,后來連女兒都離開母親去南非上大學了,從此,諾大的院落,只剩下胡玫昕一個人,她忙里忙外,多么希望李波能夠幫她一把:“我們在北京的時候,家里連一顆釘子都是我釘,在津巴布韋也差不多。其實我不太喜歡這種生活,好像我多么成功,我其實不是這種人?!?br/> 妻子想過夫妻攜手,其樂融融的生活,一種沒有奔波,沒有聚散的穩(wěn)定的生活。作為一個女人,有這樣的要求并不過分,可是,就是這樣的普通人的生活,李波給不了她。
一個男人,為自己的夢想不知疲倦地奔波著,從燈泡廠,到板材廠,從百貨、鞋帽類的企業(yè),到制藥廠,紡織廠……李波的腦子里似乎裝的都是項目,惟獨沒有家。
妻子都已經習慣了他的忙碌:“他一直忙他的事業(yè),在商業(yè)部的時候,他就很忙,忙到他離開這個家,對家里沒有任何影響。”
李波感觸很深:“我有一個夢想,還沒有去實現,還沒有去圓,所以還要為這個想法去跑,去奮斗,去奔波。”于是,懷揣著這樣一個夢想,2004年李波整整跑了一年,2005年,2006年,李波依然在跑:“2005年我看到了一些結果,雖說沒有成功,但總覺得這離我的成功更近一步了?!?br/> 2006年,李波回家的次數突然多了起來,而且他不但自己來,還帶很多人來:“每次我回來都要跟著四五個團,有時候我們同時接待幾個代表團。”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這次會議過后,國內的很多企業(yè),把眼睛轉向了非洲,也讓李波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和未來。然而,更讓李波感到高興的是,中非論壇之后,他和山東泰山紙業(yè)談的項目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2004年,李波曾找到山東的幾家造紙廠,希望他們到津巴布韋利用當地的廢舊鋸末,辦一個紙漿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山東泰山紙業(yè)的呂庚新。
在津巴布韋,草隨處可見。李波原以為,草是造紙漿的最好原料,后來才明白造草漿污染比較重,造木漿的話污染比較小。就這么一來二去,李波和山東泰山紙業(yè)接上了頭,他們決定,利用津巴布韋大量廢棄的木料,在當地辦一個紙漿廠。
李波對這個國家的熟悉程度,可以讓他們盡量縮短在津巴布韋所走的路:“我跟我愛人講,別人是不撞南墻不回頭,我是不把它撞穿了我也不回頭,現在我覺得我撞來撞去,這個墻開了?!?br/> 對于李波的這些話,妻子也深有感觸:“其實我覺得他也挺不容易,認識他幾十年,他比較像男人,做事,敢作敢當。”
目前,山東泰山紙業(yè)已經決定利用津巴布韋大量廢棄的木料,在當地辦了紙漿廠。
非洲夢工廠,真是沒想到,繞了一大圈,李波的這個夢的起點,竟然又回到了當初伊尼揚加尼山山上的那場大火。
工業(yè)園也許距離李波還很遙遠,但是,有了第一家,誰說不會有第二家呢?水滴石穿,在津巴布韋這個以石頭聞名世界的國度里,李波雕刻的,是一個男人的執(zh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