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只有49萬多平方公里的斯洛伐克東近烏克蘭;西與奧地利、捷克接壤;南接匈牙利;北鄰波蘭——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了通往中歐的理想“跳板”。尤其是從2004年5月1日起,斯洛伐克加入歐盟,2008年10月1日起,啟用歐元,這些因素無疑更使它成了各地人士行游中歐的必經之地。
斯洛伐克東西綿延428公里,雖然車程不過一天而已,但途中你能領略到這片靜謐而富饒的土地上的萬千風景……無論是商務游、跟團游或者是自助游,這個小巧精致的國家,都值得你駐足體驗,當然,在那里住上3天、5天與住上10天、半個月,其感受可能會有不同,但只要你去了,就一定會有一段美好的經歷與難忘的記憶。
首都·布拉迪斯拉發(fā)
去一個陌生的國家,一定要到這個國家的首都去看看。人們常說,首都是國家的“心臟”,就是因為在這里集中體現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的概貌,更高度凝聚了這個國家的精英階層及主流文化。
布拉迪斯拉發(fā)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人口55萬,面積367.5平方公里,位于小咯爾巴阡山山麓和多瑙河兩岸。這里有300處古建筑,其中,以布拉迪斯拉發(fā)城堡、圣馬丁穹頂教堂、帝芬城堡遺跡、邁克爾之門、格拉蘇爾·科維奇宮殿和主殿最為著名,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
其中,圣馬丁大教堂是必看的景點之一。這座建于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1452年時曾是加冕教堂,在前廳的左側記錄著曾在此加冕的11位國王與8位王妃的名字。教堂的鐘樓高85米,上面放有2米見方的鍍金靠墊,上面印有奧匈帝國國王的王冠圖案,約重300公斤。一戰(zhàn)期間,教堂內的5個大鐘被熔鑄成大炮,剩下了一個最古老、最大、重達2噸的鐘。在穿過市中心小巷和廣場的加冕路上,鑲嵌著178塊磨光并飾有王冠圖案的銅板,記錄了這座國王加冕城(公元1563年-1830年間)的輝煌歷史。在瑪麗亞·特蕾莎女皇(1741-1780)統(tǒng)治時期,布拉迪斯拉發(fā)的建筑、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達到鼎盛,有不少貴族在這里修建了大量洛可可和古典主義風格的宮殿和華宅,其中的格拉斯科維奇宮(Grassalkovichov)今天成了總統(tǒng)府。
博伊尼策
溫泉
之所以強力推薦這個地方,完全是因為這里是斯洛伐克的一個最年輕的溫泉城。
斯洛伐克雖屬典型的內陸國家,境內無海,但地下水源卻相當充沛。曾經頻繁的火山活動給斯洛伐克帶來了豐富的溫泉和含有各種礦物質的地下水。因此,斯洛伐克的礦泉水和溫泉聞名于世,每年來此療養(yǎng)度假的各國游客日益攀升。現今斯洛伐克共擁有1472處礦泉和溫泉,大多具有治療功效,其中有100個自然礦泉療養(yǎng)地,23處溫泉療養(yǎng)中心(用水、泥和天氣進行治療),另有40處溫泉泳池,它們將運動、健身與治療合而為一。溫泉水的浮力很大,即使不會游泳,只要隨便劃動手臂或大腿,人就可以輕松地漂浮于水面。
博伊尼策位于斯洛伐克的克魯品斯卡盆地,屬于斯洛伐克最熱的地方之一。這里的礦泉水含有豐富的碳和硫,水溫最高達攝氏30度,可治療運動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風濕病及心血管病。因這里溫泉獨特的礦物質含量和療效,專家們常將此地與法國的VICHY溫泉相提并論。
即使不去博伊尼策,也沒關系,只要是去斯洛伐克,就一定要做一件事——洗溫泉。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去斯洛伐克洗溫泉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是一種時尚了——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去過;拿破侖和他的皇后去過;奧地利伊麗莎白女王去過;茜茜公主也去過。如今,阿聯酋的一些財富巨頭,更是將斯洛伐克視為自家常來常往的療養(yǎng)勝地之一。
城堡
除了溫泉,博伊尼策城堡(Bojnicky Castle)更是不可不去之地。
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最多的國家之一,上百座城堡散布在這個小小的國家里,成為其旅游業(yè)中最具特色的亮點。
博伊尼策城堡是斯洛伐克最古老而著名的城堡之一。
據說,博伊尼策城堡是美國迪士尼樂園中睡美人城堡的靈感來源,但也有另一種說法,睡美人城堡的靈感來自于德國的新天鵝堡,可見幾個城堡到底誰是誰的靈感,后人已難以說清??傊?,博伊尼策城堡是斯洛伐克境內最美麗的一座古堡,每年來此的觀光客達21.5萬人。能夠從全國如今還存留的168個城堡中脫穎而出,據說,很大程度上緣于關于這座城堡的一段愛情故事。傳說這座城堡的最后那位主人——楊·福朗迪舍·巴勒費伯爵(Grof Jan Frantisek Palffy)愛上了一位法國姑娘,但姑娘的父親嫌伯爵的城堡不夠氣派,誰知癡心的伯爵因此大動干戈,前后耗時22年將城堡改頭換面,城堡施工進行之時,那位法國女郎卻早已嫁作他人婦,而伯爵本人也未能等到城堡完美竣工的那天,在孤獨郁悶中結束了一生。
傳說歸傳說,事實上,城堡的男主人既是一位極具藝術品味與經濟實力的貴族,也是一個狂熱的藝術鑒賞家和古董收藏家。他將各地的藝術收藏品分門別類地放在裝修風格與之相稱的房間里,通過家具、藏品、裝飾品及裝修風格,體現出不同的設計主題。
城堡內的每一個房間都有著獨特的風格和不同的功能,“東方沙龍”采用的是17世紀土耳其風格的裝飾,而以路易十六時代風格裝飾的“音樂廳”原本是伯爵的寢室。被譽為城堡中瑰寶的是黃金大廳,其天花板完全是按照威尼斯美術學院的天花板修建的。天花板通體鍍金,上面雕刻了183個小天使的面孔,天使們的表情各異,而且無一重復。
據說,城堡中最有價值的珍寶之一是一座14世紀中葉建造的圣壇,其作者是當時著名的意大利工藝大師Nardo di Cione。這件文物是前不久才從國外運回的。
城堡的地下墓室里安放著那位郁郁寡歡的伯爵的石棺。伯爵于1908年6月2日在維也納去世。伯爵無嗣,其親屬們并沒有按照伯爵的遺愿處理其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的宮殿與財產,導致此后各種詭異的傳說四起。
伯爵的石棺不僅雕刻精美,而且彌漫著神秘的氣息——其背后的故事,城堡的講解員會一五一十地告訴你,在此恕不贅述,還是留著你自己去一探究竟。
在城堡下面還有一個溶洞,里面曾發(fā)現了公元前25萬年尼安德特人的骨骸,還發(fā)現了一些石器時代人類的痕跡。溶洞于1967年正式向公眾開放。
斯洛伐克的古城堡之所以能引起眾多關注,不僅是因為它的歷史和神秘,而是因為它的現狀。由于國中古堡眾多,且又大多年久失修,如果僅靠一國之力,恐難維持。為了使之“老有所養(yǎng)”,斯洛伐克政府決定向私人,包括外國人出售部分古建筑。
斯洛伐克民族遺產部不久前推出一張光盤,內容是關于近100座歷史建筑物的介紹資料,其中包括大約50座莊園住宅、2座城堡、6座中產階級住宅和12座普通貴族住房的具體資料及圖片?,F在這些建筑物多數為地方政府或個人所有。如果對這些斯洛伐克民族遺產感興趣,不用花太多錢就可以把它們收為己有。斯國民族遺產部根據每座建筑物的保存狀況和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標價。小型莊園住宅的價格從5000歐元至25萬歐元不等,大型建筑物的價格最高可達到90萬歐元。位于城市內的中產階級住宅價格在2.5萬歐元至12.5萬歐元之間,位于偏遠地帶的住宅價格只有幾千歐元。其中,建于14世紀的維格拉什城堡的建議售價竟然是1克朗(合人民幣兩角五),幾乎等于免費贈送。該城堡位于斯洛伐克中部地區(qū),坐落于一座山丘之上,四周建有高墻。另一座建于13世紀的波瓦茨城堡的標價也極低。
然而,買易修難。斯政府要求,在低價購入歷史建筑物的同時,買家必須承擔其修復和保養(yǎng)費用,而這筆花費往往高達數百萬歐元!事實上,這些建筑物的情況都岌岌可危,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翻修,而政府部門缺少資金,這也正是這些古建可以低價出售的真正原因。
當然,修復也不是隨意的。斯政府要求,修復計劃必須經民族遺產部的審批,并要嚴格遵守各項規(guī)定。比如,不得使用塑料窗框和現代建筑房頂材料,違反者將受到巨額罰款。
盡管如此,許多人仍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斯洛伐克正式加入歐盟后,希望購買該國歷史建筑物的外國人猛增,其中以鄰國奧地利的買主居多。歐盟法律規(guī)定,歐盟成員國公民可以自由購買其他成員國的財產,據說,已有許多奧地利人準備登記購買了。
班斯卡·斯佳夫尼察
這是一座礦山小城,20世紀90年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目錄。班斯卡·斯佳夫尼察歷史上被稱為“銀城”。這里曾是一座產量豐盛的銀礦。1740年時的量產為23000公斤銀和600公斤金。為此,這里曾經富甲一方。18世紀時,它是匈牙利王國的第三大城市。小城擁有215座國家級名勝古跡,更有意思的是,小城里擁有新舊兩座城堡和兩座相隔僅500米的哥特式大教堂。
由于中世紀時班斯卡·斯佳夫尼察曾是采礦業(yè)的中心,在城里隨處可見工業(yè)文明的歷史足跡:1762年,這里建起了一所全世界最早的礦業(yè)大學;16世紀到18世紀,這里建立了一套獨一無二的礦區(qū)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隧道、水壩、排水道連接而成,城市地下有分列17層、綿延數公里的進水和排水道,最深處達900米。幾個世紀以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曾在班斯卡·斯佳夫尼察留下足跡。由于采礦活動的終止和礦業(yè)大學的遷徙,班斯卡·斯佳夫尼察逐漸演變成一個城鎮(zhèn),一方面保留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16世紀的教堂和城堡,一方面也保留著過去采礦和冶金活動的重要遺跡。今天,在班斯卡·斯佳夫尼察的山間,沿著保存完好的人造水體可以看到帶有旅游標志的路徑,每年來班斯卡·斯佳夫尼察旅游觀光的游客約有4萬人。
木制教堂
斯洛伐克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等大小不一的木結構教堂,無論從宗教意義上看,還是從建筑學的意義上看,都是獨特而珍貴的文化遺跡。木制教堂多數在斯洛伐克的東部地區(qū),其建筑風格異常簡樸,有些教堂甚至沒有使用釘子或任何金屬材料,而且內部裝飾有寶貴的圖畫和圣壇。
在不同教派的木制教堂中,羅馬天主教木制教堂為數最少,但其歷史卻最為悠久。大部分建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東儀天主教木制教堂數量最多,且主要分布于斯洛伐克東北部人口稀少的小村莊里,大多建于17世紀到19世紀之間。而以新教“條款”木制教堂的設計最為獨特。
之所以稱其為“條款”教堂,是因為這些教堂都是按照拿破侖在1681年頒布的條款修建的。這些條款包括:
每座教堂的尖頂上都要有希臘十字架,而且教堂必須建在村莊的邊上,入口處必須朝著遠離村莊的方向;在選材方面,只能用木材,禁止用石頭和鋼鐵等金屬材料;在修建時間上,也有嚴格規(guī)定:只能在一年之內完工;另外,不允許有地基、鐘塔之類的裝飾,要建鐘樓的話,也只能在相鄰之處,單獨修建。
顯而易見,條款相當苛刻。這也正說明,當時新教在斯洛伐克以及整個歐洲備受排擠和打壓的事實。據說,當時原有38座木制教堂準備建造,結果只有9座最終建成,而后來保存下來的僅有5座,它們是:圣十字教堂、Kezmarok、Hronsek荷斯克教堂、Istebne和Lestiny。
其中,荷斯克教堂建于1725年,位于班斯卡·斯佳夫尼察附近。該教堂曾被視為革新派的勝利成果。教堂前的小空地上有菩提樹,距教堂50米開外,有座木制鐘樓。大堂內的長凳像圓形劇場的座椅一樣排列,全部1100個座位都可清楚地看到祭壇。這在當時被視為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教堂現存的6組祭壇裝飾按照禮拜時的年度順序排列。教堂內的管風琴,據載完工于1763年。教堂內的鍍金吊燈安裝于1847年。據說,當年這些都是由私人捐贈的。該教堂是斯洛伐克唯一一個帶有斯堪的納維亞風格的木制教堂,尤其是其門柱的設計,天花板和頂柱的對稱連接最為明顯。
該教堂現在的看護人是住在教堂隔壁的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婦,從她家到教堂不過區(qū)區(qū)20來米的距離。關于這個教堂的一草一木,老婦是無不知曉,如若你有疑惑或者想了解教堂背后的故事,盡可以找老婦詢問,她若不在教堂,你還可以去她家里找她,哪怕她老人家不在家,老人家的漂亮孫女也完全能夠為你答疑解惑,滿足你的好奇心。
貝特利亞莊園
該莊園坐落于現在的Betliar公園內,最開始是安德拉西家族狩獵時的行宮,而現如今這座莊園成了博物館。從莊園內的陳設可以看出,安德拉西家族酷愛旅游,莊園的一層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紀念品,其中還有熊、大象和海龜的標本以及莊園主人們狩獵的戰(zhàn)果——狼、野豬、野牛、野羊等的標本和頭飾。二層和三層的房間功能以會客和休息為主,光女賓會客室就有好幾間。莊園內的每個房間都會根據用途裝飾出不同的風格,包括波斯風格、印度風格、中國風格和日本風格的。據說,老安德拉西伯爵曾經是茜茜公主的崇拜者,莊園中有一個專門的房間里擺放著茜茜公主的半身雕像,還有茜茜公主加冕的油畫,畫中還有安德拉西伯爵本人。讓人過目難忘的是,莊園歷代主人的書房——整整三面墻,從天花板到地板,擺滿了各種書籍,據說這里的藏書過萬冊!
此外,莊園中還保存著疑似LV的古董旅行箱,此外還有一些當時歐洲貴族流行的奢侈生活用品,如陶瓷取暖爐、陶瓷女用盥洗器皿等。總之,只要在這個莊園里走上一遭,你就會對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個具象的了解。因此,這個莊園值得你專程前往。
傳統(tǒng)美食
羊奶酪是斯洛伐克的特產,也是當地人無法抗拒的食物。筆者有幸在當地人家里吃到了他們幾乎每天必吃的羊奶酪。天生怕羊膻味的筆者,竟然一口氣吃了兩大片。當地人有一種獨特的吃法,就是將羊奶酪當茶點來吃,將羊奶酪切成片狀擺放在盤中,拿出來招待客人,人們就著熱茶或者一種植物藥酒,邊吃邊喝邊聊,還可以佐以花生、杏干等果脯。
除了愛吃羊奶酪外,斯洛伐克人還喜歡吃土豆。當地特產的小土豆色澤略顯金黃,味道極其香濃,直接蒸熟或煮熟配牛肉或豬肉吃,大的土豆還可切成小塊放在湯里。
當地十分普及、幾乎每天都能夠喝到的湯,是一種與中餐的面條湯極其類似的湯,里面有雞絲、細面條和奶酪絲等調料,一般作為開胃湯飲。
斯洛伐克的特色菜還包括羊奶酪湯團、炸圈、白菜湯團、白菜湯等。如果有機會走進當地山區(qū)牧羊人的小屋,一定要品嘗一下煙熏奶酪、土豆餡餅、烤鵝肉等人間美味!
中國新時代 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