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欣
父親在文聯(lián)工作,是本地小有名氣的作家,母親卻從未上過學(xué),識不得幾個字。
據(jù)小叔揭發(fā),父母親是同鄉(xiāng),經(jīng)媒妁之言撮合成親,最初認(rèn)識時,母親說她沒文化,父親根本不相信,因?yàn)楦赣H早就被母親的聰慧和靈氣吸引住了,以為母親只是“謙虛”一下,怎么著也得認(rèn)識一些字吧!
直到成親之后,母親面對成堆的書籍和成摞的報紙,卻只喜歡翻看照片和畫冊。父親這才知道,他娶回來的媳婦果然是個一點(diǎn)兒文化都沒有的“睜眼瞎”。于是,父親就有意無意地給母親充電,不管心情如何,也不管是忙是閑,每天下班后都要抽出一些時間給母親讀報紙,報紙讀完之后,母親總是帶著一股無可名狀的滿足,不管干什么都顯得特有情緒。
母親的悟性很高,一次,父親讀完報紙,母親隨口說了幾句感想、感悟之類,父親覺得母親的觀點(diǎn)很新穎,且有獨(dú)到之處,便把母親的感想整理、潤色一番,寫成了一篇“豆腐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篇小文章竟然在報紙上發(fā)表了。
從那之后,母親的“思想性”得到了父親的重視,父親每每給報社寫稿,母親就成了第一讀者。母親這大字不識的“睜眼瞎”面對父親的作品,竟能指手畫腳,品頭論足一番:“這篇行”,“這篇不行”,“這篇得改”……也真神了,稿件發(fā)出后,大都遵循了母親的“旨意”,母親說行的一般都能發(fā)表,母親說不行的,則被“斃”無疑。久而久之,父親就戲稱母親為“編輯老師”。
眾所周知,夫妻之間因文化懸殊的緣故,會缺少共同語言,父親卻能與文盲母親交流、切磋寫作經(jīng)驗(yàn),這也算是一件“奇事”。
直到去年,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觸了一些父親的作品,才算搞明白,其實(shí)母親這個“大編輯”的作用微乎其微,只不過是父親故意夸大了母親的“編輯”作用,并隱瞞了一些稿件發(fā)表的真相。我不解,問父親,父親卻笑而不答。
上周末,我回老家蹭飯,父親正在給母親讀他的新作,母親聽得很認(rèn)真,隨著文義或激越或憤恨或高興,還不時地打斷父親,行使一下她“編輯”的權(quán)力,那神情,特別的投入……而父親也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營造的那種甜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