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榮
【文題】
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懂得了陶潛躬耕田園的恬然;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懂得了李煜抒發(fā)的亡國之愁;由“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我們懂得了李太白的灑脫。其實,懂得恬然,懂得苦難,懂得灑脫,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種幸福。
請以“懂你”為話題,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點撥】
“懂你”是個比較感性的話題,寫作時,以能充分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情感為佳,重點要放在“懂”字上。既然是“懂你”,須有一個對象,“你”可以是自己身邊的人,也可以是自己比較了解、崇拜的人;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可以是正面人物,也可以是反面人物。不過在寫反面人物時,要把握好度,不要輕易顛覆傳統(tǒng)的約定俗成的觀點,如果想顛覆,必須做到能自圓其說。
當然,要使文章有新意,對象的選取范圍還可以再擴大?!澳恪辈灰欢ǚ堑檬乾F(xiàn)實生活中的人,可以是自然界中某些給人以啟發(fā)的事物,或者是人類社會中的某些現(xiàn)象。將“你”抽象化,“你”可以是注入海洋的溪水,可以是普照萬物的陽光,或者“你”直接代指挫折、幸福、眼淚……總之,思路要放開,不可人云亦云。
“懂”不應只局限于知道,而應是對事物深層次的理解。如果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次,起碼說明你考慮問題是不全面的,是審題失誤。之所以“懂”,是因為你和所闡述的對象之間有感情的共鳴,你能用心去體會他(它)。文章要突出你是怎樣懂得的,你所懂的內(nèi)容,你懂之后的所得、所感或評價。無論如何,“懂“應該是一種真摯感情的流露。
【例文展示】
其實我一直都懂你
儲學節(jié)
風,輕輕翻開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書,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從眼前輕輕地飛過,或悠然自樂,或滿腹愁懷,或感時傷亂,或慷慨激昂……
雖然時空難越,不曾與你謀面,不曾與你促膝相談,可自從第一眼看見你的文字,我就讀懂了你。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蔽叶闶枪陋毜?。在那個國君昏庸,臣子阿諛逢迎奸佞當?shù)赖膰依铮阕⒍斯陋?,注定了寂寞。你一生高風亮節(jié),為風雨飄搖的朝廷奔波勞碌,為水深火熱的百姓九死不悔,然而你的期望與辛勞卻換得一世飄泊?!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你越發(fā)地孤獨,越發(fā)地悲愴。
你寧愿嘗盡流浪之苦,也不愿貪圖世俗的安逸,你的眼神里充滿了深深的憂傷與憤慨。你不再峨冠博帶,而是披頭散發(fā),沉吟江畔;你不再追求建功立業(yè),力挽狂瀾,而是化作一朵浪花,讓滔滔江水帶走你杜宇一般深深的悲傷哀痛與無奈凄涼。其實我一直都懂你,懂你的忠君愛國,懂你的孤獨寂寞,更懂你堅守真實自我的執(zhí)著。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蔽叶媚闶羌嵉?。胡人幾度南下,你臨危受命,盤馬彎弓,縱橫沙場,帶著“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的堅定決心,你“踏破賀蘭山缺”,讓胡人聞風喪膽,你“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讓敵人丟盔棄甲。我懂你對胡人的恨之入骨!
一支勁旅,直搗黃龍,奈何十二道金牌阻擋你前進的步伐。眼見勝利在即,你就這樣前功盡棄,夜闌人靜,“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我懂得你是無奈的。于是,你仰天長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憋L波亭里,你血染亭柱,風云為之變色,永遠地安息在西子湖畔,用生命詮釋了“精忠報國”。其實,我一直都懂你,懂你對大宋朝廷的忠誠,懂你的滿腔熱血,更懂你的一份俠骨忠腸。
歷史猶如一面銅鏡,可以照出我們的靈魂。偶有閑暇,我便翻開那帶有淡淡墨香的書卷,咀嚼先賢的文字,細細品味他們的人生。當你終于穿越時空,與或無奈或悲傷或恬靜的前賢促膝談心的時候,你便懂得了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崇高,更懂得了什么樣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于是你的心間便多了一份真摯,多一份情懷,更多一份責任與希冀!
【簡評】
這是一篇文采飛揚、充滿哲理的抒情散文。文章通過對屈原和岳飛這兩個歷史名人的描述和評價,表達了對他們的敬佩與景仰之情。作者用第二人稱“你”,拉近了自己與歷史的距離,也突出了強烈的情感,讀來毫無造作之感。文章語句優(yōu)美,將史實與詩句完美結(jié)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正因為對前人的懂,于是“心間便多了一份真摯,多一份情懷,更多一份責任與希冀”,這也正是對文章主體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