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磊英
擁抱,是北大校園的一大勝景。未名湖邊、林陰樹下或是草坪深處,每每會看到一對對的情侶情深深、語綿綿地擁抱在一起,旁若無人。
同來北大的香港女同學打趣地問我:“你們樓下‘田雞多嗎?”田雞?北大有田雞嗎?我愣了一會兒,忍不住大笑起來。
所謂“田雞”,指的并不是我們平時所吃的蛙類動物。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年輕人流行去郊外宿營,每到深夜,總有一些愛搗蛋的男生拿著手電筒,到營地附近幽僻處偷看那些情侶親熱的過程,被發(fā)現了,就滿臉壞笑地托詞道:“不好意思,我們在照(找)田雞呢?!本枚弥?,“田雞”就成了那些正在擁抱親吻的情侶們的代名詞。
于是我告訴她:“也有,但不如你們樓下的多?!?/p>
的確,“田雞”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是女生樓。每逢夜里,總有不少男生護送女生回宿舍,臨別的一刻,自是依依不舍、繾綣低語,情到濃時,禁不住摟作一團。左角一對,右角一雙……都是那些緊緊擁抱的“共同體”。
這樣的“奇觀”在香港的校園里卻極其罕見。照理說,香港比內地開放,但為什么很少有這種現象呢?本人以為,這非但不是香港的校園風氣保守,而恰恰是其開放的表現。
香港的青年男女一般很小就會開始拍拖,所以經??吹绞臍q的小情侶們手牽著手,兩小無猜地逛街。當然,年小膽也小,戀愛對他們來說只是拉拉手而已。但是,在一次次的愛慕、相戀、分手之中,男孩女孩們也不斷地成長。20歲下來,大家都成了身經百戰(zhàn)的“情場老手”:一方面,對自己需求對象的類型越見清晰;另一方面,在不斷的交往中學會了怎樣和異性相處。到頭來,大家都會發(fā)現:男女之間的戀愛過程,竟成了香港青年成長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磨煉。它不但使你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而且懂得怎樣處理和異性同事、同學之間的關系。所以,就連學校方面也大多不會反對男女學生之間的私下交往。
進了大學后,學業(yè)上的壓力相對減輕了,戀情發(fā)生的幾率也就大大地增加了,但是在校內,情侶們一般都不會表現得過分親密。因為香港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是一個多功能的地方,除了學習以外,它的最大功能就是“交流”。其中包括和學術界、文化界、政界、商界的交流,和畢業(yè)生以及外國留學生的交流,當然也包括和本校同學的交流。情侶們過分親密,就會使其他同學望而卻步,從而失去和其他同學交往的機會。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以在香港的大學校園里,情侶文化就形成了一種對外開放的模式。
在內地,情侶們的關系要顯得封閉一些。我去過一位同學的宿舍,他的三個室友都有女朋友,就他沒有。一進屋,只見三對情侶在屋內各占一角:一對上網,一對打游戲,一對在電腦前聽歌、談情,各自徜徉在二人世界里,竟不在意他們同屋的存在。突然間,我覺得那單身的同學竟被孤立了起來,可憐得很。在香港,朋友的女朋友(男朋友)也是你的朋友,大家會互相介紹,一起玩、一起交流。
香港的大學生甚至不喜歡在校內拉手。因為拉手雖然將兩人在形式上緊密地聯系起來,卻也無形中向其他人發(fā)出了排斥的信號。和一對拉著手的情侶交談,誰都會覺得別扭。同學們聚會的時候,要是出現一些“連體怪嬰”的話,大家也都會覺得極為不爽。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香港的大學校園內就很少會看見男女擁抱接吻的情景,反倒是朋友之間表示友好的擁抱(特別是和外國學生)屢見不鮮。
(南湖一號摘自《大學生》 圖/遲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