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萍
【原文】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莊稼人很少有空閑的日子,五月里家家戶戶加倍繁忙。昨天夜里吹過了一場南風,田隴上便滿是小麥的金黃。婦女們擔著盛了飯的竹籃,孩童們提著裝了漿湯的瓦罐。前行后攆著送餉到田里,小伙子們正揮鐮操勞在南岡。兩只腳蒸騰著暑天的土氣,脊背上灼烤著火般的太陽,耗盡了力氣還是不覺得熱,只是吝惜這夏天的白日長。更有一個貧苦人家的女子,抱著幼小的孩子在他們一旁,右手去撿拾那丟掉的麥穗,左臂懸挎著破舊的竹筐。聽了他們?nèi)詢烧Z的家常,我禁不住引起無限的悲傷:“家里僅有的收成都繳了稅,拾點兒漏掉的麥穗壓壓饑荒?!比缃裎矣惺裁垂诤偷滦??從來也不從事農(nóng)耕和蠶桑。從九品吃祿米一年足足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想到這些就暗自慚愧,整日里怎么也不能夠忘懷。
【賞析】
《觀刈麥》是白居易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詩歌描寫了農(nóng)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nóng)民生活的困苦。對自己“曾不事農(nóng)?!倍袄舻撊偈鄙罡欣⒕?,表達了他對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tài),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詩里總有心靈的揭示,總有情感的蘊含。在《觀刈麥》里,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真切生動,歷歷在目。
詩中主要描寫了兩幅畫面。一幅是:婦女挑著盛了飯的竹籃,孩子提著裝了漿湯的瓦罐往田里趕去,給正在辛勤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青壯年農(nóng)民在南岡田野揮汗如雨弓背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精疲力竭,還不覺得炎熱難熬,只是吝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兒活。寫到這里,農(nóng)民勞碌艱辛的情景已經(jīng)凸現(xiàn)出來。接下來描寫了另一幅令人心酸的畫面:一個貧婦人懷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舊的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地里漏掉的麥穗。因為,她的田地已經(jīng)“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穗充饑了。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既有差異又有關聯(lián):前者揭示了農(nóng)民的勞碌艱辛,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而這些都是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造成的。
詩中,作者不僅敘事,而且寫心。作者在敘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能真實寫出他們的心理,尤其是刻畫他們在特定情況下的矛盾心理,深刻揭示詩的主題?!傲ΡM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勞動人民為衣食所迫而產(chǎn)生的矛盾心理被他刻畫得細致入微,深入底蘊。此時,他的心弦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震撼了,他直歌其事,“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些字里行間蘊含了作者太多的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同時,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悲苦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深感慚愧,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融為一體。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tǒng)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tǒng)一,更能震撼人心。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jié)構(gòu)自然,層次清楚,體現(xiàn)了白居易樸實無華、通俗易懂的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