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萬青 朱麗華
2008年高考北京文綜卷歷史試題堅持了“問題立意”的命題思路。與前幾年的試卷相比保持了很強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突出了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突出了對歷史學習方法及技能的考查,體現社會熱點明顯,時代感極強,一如既往地凸現了北京文綜卷命題從內容到形式上的特點,對我們產生了一定的啟示。
一、對試題的具體分析
準確把握時空概念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前提?;卮?2、13題。
12.下列對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確的是()
A.都在今天陜西省境內
B.都在關中地區(qū)
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內
D.都在今天黃河流域
解析:該題考查的知識目標是先秦史中“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部分的內容,能力考查側重這些朝代都城古今地名的差異。我們應該了解夏朝的都城是陽城,商朝曾經遷都到殷,兩個都是在河南境內;而周朝的都城是鎬京,即今陜西西安。因此A和C的表述都比較片面,而關中地區(qū)則不符合題意,只有D才是正確答案,這也充分說明我國文明的淵源是黃河流域。正確答案為D。
13.圖6是一張未完成的中國古代對外交通路線示意圖。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判斷與該圖對應的朝代是()
A.西漢B.唐朝
C.明朝D.清朝
圖6
解析:該題考查的知識是唐朝的外交,考查的能力是在創(chuàng)設了新的情境下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只要觀察到地圖中的“天竺”和“大食”,就能明白那是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重要國家,答案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為B。
中華民族有著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傳統(tǒng)?;卮?4、15題。
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后來,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護之”。據此判斷,這項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鄭國渠C.靈渠D.芍陂
解析:該題考查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從兩個不同角度來說明所涉及的水利工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這是教材中小字部分對都江堰的描述),又強調了蜀相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護之”,說明它在四川成都一帶。根據時空定位即可得出答案。正確答案為A。
15.下述太平天國的主張,直接體現抗災意愿的是()
解析:該題考查考生對太平天國時期兩份重要法令內容的掌握情況,考查考生從新穎的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給材料均取自教材,形式新穎,以表格形式呈現,這是一種新的模式。不過只要注意到關鍵詞是“抗災”,聯系到今年5月我國汶川地震時政府所做出的努力,就不得做出正確的判斷了。A選項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理解都不合題意;B選項和D選項的部分內容(如“此處不足,則遷彼處”、“興辦醫(yī)院和慈善機構”)均有合理之處,但表述不夠全面;只有C選項表述完整,符合題意。正確答案為C。
歷史上白銀曾作為稅收和貿易使用的貨幣,影響了社會發(fā)展進程?;卮?6、17題。
16.以下對明清時期白銀使用與流通歷史的認識,正確的是()
A.“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征銀促進了商品經濟發(fā)展
B.“地丁銀”加強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C.鴉片戰(zhàn)爭前,外貿出超造成中國白銀外流
D.截至清朝結束,銅錢與銀兩兌換的比值沒有改變
解析:該題考查考生對相關歷史概念的理解,只有正確理解才不會本末倒置、混淆是非?!耙粭l鞭法”是明朝采取的一種賦稅合一、統(tǒng)一征收銀兩的賦稅制度,它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地丁銀”把丁稅攤入田畝統(tǒng)一征收,實際上解放了生產力,表明國家減少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是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鴉片戰(zhàn)爭前,我國對外貿易出超應該是我們賺錢,不會出現白銀外流現象,選項C錯誤。清朝結束前,我國白銀外流會導致國內貨幣市場的變化,故選項D不正確。正確答案為A。
17.“價格革命”給16世紀的歐洲帶來的變化有()
①金銀價值下降,物價猛漲 ②新興工商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暴利 ③封建主勢力加強 ④勞動人民日益貧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該題考查歷史概念“價格革命”,考查考生對教材相關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情況?!皟r格革命”會導致歐洲的銀價下跌,物價上漲,獲利者當然是新興工商業(yè)資產階級。而那些依靠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收取的貨幣是固定的,利益當然會受損,他們的勢力在下降才對。廣大人民受到多重剝削,日益貧困也是必然。正確答案為C。
從歷史視角觀察周邊事物,有助于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卮?8、19題。
18.觀察圖7并閱讀簡介,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下列對箭樓的描述,正確且完整的一組是()
北京正陽門箭樓始建于明代,1900年毀于戰(zhàn)火,1906年重建,1915年增加欄桿及西洋花飾,民國時曾為國貨陳列所,1949年解放軍入城經此,1990年大修后開放。
[圖7 今日箭樓]
①恢復了明清時期的原貌 ②見證了北京屈辱與新生的歷史 ③帝制時代結束后曾為文化場所 ④現存建筑主體建于清末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解析:該題是一道圖片材料題,其用意在要求考生從圖片和相關簡介中獲取有效信息,然后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找到最合適的選項。關注簡介中的信息,依次提取和判斷:明代建立,1900年被毀,1906年重修,得出④;民國時期曾為國貨陳列所,得出③;由1990年大修后開放等信息可得出②。正確答案為B。
19.《北京晚報》1958年創(chuàng)刊,后來一度停刊,1980年復刊。下列各組口號與上述“創(chuàng)刊”、“復刊”時間相符的是()
A.“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和平統(tǒng)一”
B.“反貪污、反浪費” “改革開放”
C.“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撥亂反正”
D.“向雷鋒同志學習” “實現四個現代化”
解析:該題以大家熟知的刊物引發(fā)興趣,再以時間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1958年“大躍進”和1980年后中央撥亂反正的知識??忌鷳炀氄莆障嚓P口號出現的時間:A“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是1960年黨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的方針;B“反貪污、反浪費”是1951年“三反”運動的內容;C“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D“向雷鋒同志學習”是1963年后提出的。雖然每個題肢的后半部分時間相仿,但審題時我們要善于抓住關鍵的不同點。正確答案為C。
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到新階段?;卮?0、21題。
20.“亞洲的覺醒”時期,喚起亞洲各國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運動,除了下層人民的斗爭外,還有()
A.以土兵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義
B.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的改革運動
C.以殖民者后裔為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
D.以知識分子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解析:該題考查不同時期民族解放運動的顯著特征,考查考生對同一類事物不同時期特征的比較能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要明確相關歷史事件反映的時代特征。A說的是印度土兵領導的民族起義,它是屬于亞洲革命風暴的內容,與題意不符;B主要說明的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情形,時代與亞洲革命風暴相當,與題意不符;C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特點;亞洲覺醒時出現了新的領導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他們領導了這一時期的革命和改革,故D選項符合題意。正確答案為D。
21.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中出現過兩個政權并存的特殊局面,標志這一局面結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爆發(fā) B.《四月提綱》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發(fā)生 D.十月革命的勝利
解析:該題考查俄國十月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考查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兩個政權,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另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顯然A不是答案;而《四月提綱》是布爾什維克提出的,B也不正確;難點是在C和D之間選擇。如果答案是D,實際上十月革命是因為資產階級的行為對布爾什維克產生了威脅,布爾什維克才會發(fā)動武裝起義,明顯不對。正確答案為C。
遏止戰(zhàn)爭,實現和平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訴求。回答22、23題。
22.20世紀,國際社會為維持和平進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國際聯盟制裁了日本對中國東北三省的侵略行徑
B.聯合國安理會有權采取行動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C.《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美蘇兩國妥協(xié)的產物
D.冷戰(zhàn)結束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維護了歐洲和平
解析:該題考查20世紀的和平問題(其時間范圍長達近一個世紀),考查考生對教材知識是否準確掌握。通過對題肢的正確與否加以判斷,就能順利得出答案。A有明顯錯誤,國際聯盟是宣布日本為侵略國,但對其并未進行制裁;C《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1996年聯合國通過的,并不是美蘇妥協(xié)的產物,何況此時蘇聯早就解體了;對選項D,用一個事實“1999年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轟炸”就足以說明它的錯誤性了;而B選項的表述是符合聯合國憲章規(guī)定的,也是符合史實的。正確答案為B。
2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西歐國家之間維持了60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
①經濟一體化發(fā)展②政治聯合加強③法德實現和解④民族矛盾消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該題是一道關于歐盟淵源的試題,看起來解答困難,實際上運用更多的是選擇題的解題技巧。四個題肢選三個,只要排除最不可能的,答案自然可見分曉。正確答案為A。
37.某班學生舉辦“學習歷史·話說改革·展望未來”的主題演講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主題發(fā)言一:王安石變法與民生
發(fā)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鄙弦詾槿?。……據家貲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役……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變法的法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這些措施的目的。
主題發(fā)言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近代教育變革
發(fā)言引用了梁啟超的《變法通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
(2)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在興人才、開學校方面有什么共同點?結合這一時期的相關史實說明教育變革對中國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
主題發(fā)言三:羅斯福新政與社會救濟
下面是主題發(fā)言的片段:1929年10月,一片繁榮的美國爆發(fā)經濟危機,股價狂跌,企業(yè)倒閉,失業(yè)人數激增。但政府沒有采取積極應對措施,結果胡佛總統(tǒng)的名字成了貧困的同義詞。1933年,羅斯??偨y(tǒng)大刀闊斧地對金融、工業(yè)、農業(yè)等方面進行改革,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為失業(yè)者、兒童、老人、殘疾人提供社會救濟。政府推行“以工代賑”投資興辦田納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傭了數百萬人,使中下層民眾收入提高。新政推動美國經濟逐步走出低谷。
(3)請結合上述發(fā)言概括羅斯福新政社會救濟政策的特點并加以評價。
主題發(fā)言四:世紀偉人鄧小平
發(fā)言引用了《鄧小平文選》中的4個精辟論斷:
①“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p>
②“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p>
③“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p>
④“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薄爸袊鴮ν庹叩哪繕耸菭幦∈澜绾推健!?/p>
(4)請解讀上引②、③、④論斷,完成主題發(fā)言稿。
(提示:下文劃線文字部分是解讀示例。請參照示例將答題內容寫在相應的橫線上。每個論斷的解讀都可從內容或作用中任選其一作答。要求:觀點正確,內容具體)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鄧小平堅定支持。這次討論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關于黨的基本路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于“計劃”和“市場”的論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于新時期的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是一道歷史學科內綜合的試題,命題思路和呈現的方式都不乏創(chuàng)新之意。題目以某班學生舉辦“學習歷史·話說改革·展望未來”的主題演講會為突破口,以四種方法設置情境,出題設問,既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考查他們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1)問考查的是中國古代史上的王安石變法,考查考生讀懂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令出錢雇人充役”是指募役法,而土地“分為五等……均定稅數”是指方田均稅法。解答這一問比較容易。有難度的是這道題的第二小問,不過考生也不要被“關注民生”嚇倒,要答的其實就是這兩個法令的目的??傊@一小題難度不大,有利考生正常發(fā)揮。
第(2)問考查的是中國近代史上教育近代化的問題。關于兩者的共同點,應重點關注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形式。在用史實說明其作用這一點上,應關注兩個方面:人才和學校。中國近代化問題是高三復習備考中的重要專題,考生應該熟知相關內容,以適應高考要求。
第(3)問考查世界現代史上的羅斯福新政,考查考生對有效信息獲取、總結、概括和評價的能力。我們可從羅斯福新政的總體特點切入,加之材料呈現出了社會救濟的兩個方面,我們可由此概括出社會救濟政策的特點。至于評價,整理角度很不容易說全面:可以相對容易做出的答案是減輕社會壓力,穩(wěn)定社會秩序;而容易被忽視的是中下層民眾收入提高和對金融、工業(yè)、農業(yè)等方面進行改革的關系以及帶來的影響。
第(4)問考查中國現代史上的知識,用偉人的言論切入考查現代史上中國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其形式延續(xù)了2004年高考試題出現的“仿寫”。解題的關鍵是注意參考從內容或作用角度作答的提示和例句的格式,準確給相關問題定位。解這類試題需要具備很強的概括能力,尤其是總結部分應該看到提示語。
參考答案:(1)募役法 方田均稅法
實行募役法是為了減輕農民勞役負擔,不誤農時。實行方田均稅法是為了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
(2)開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
可從新式人才、新式學校等方面舉例闡述其作用。如:詹天佑留學歸國,成為著名鐵路工程師,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促進了近代交通發(fā)展。戊戌變法時開辦京師大學堂,促進近代文化教育發(fā)展。
(3)特點:社會救濟與提供就業(yè)相結合;政府干預。
評價: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負擔,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刺激了消費和生產,促進了經濟復蘇。
(4)答案要點舉例:(從內容或作用角度作答,觀點正確,內容具體,即可得分)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
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新;為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理論根據。
新時期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具體地表現為不結盟政策;這種獨立自主的、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
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39.科技革命使世界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一些國家結合自身條件,抓住機遇,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fā)展。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重要經驗。回答下列問題。
19世紀晚期,德國在工業(yè)化的進程中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
德國政府出面鼓勵“技術接受”,1886年到1890年間,德國六大公司購買了948項英國專利。德國依靠高度合理化的生產體制,將世界市場上合成工業(yè)的壟斷權從英國人手里奪得。在國家的支持下,德國銀行向本國公司提供大量資金,使它們能夠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并有效利用研究成果,盡可能地集中力量辦好以科學為基礎的工業(yè)。德國正是依靠一種新的體制和社會機構,推動科技與工業(yè)的發(fā)展。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下)
(1)概括上引材料所述德國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解析:本題第(1)問考查世界近代史上德國經濟發(fā)展的情況,重點考查考生閱讀信息和分析整合的能力,屬于能力立意試題??忌灰灰姷健?9世紀晚期”“德國”就不假思索地用教材中的知識解答,而一定要審清題目要求,用材料給的觀點作答。
參考答案:(1)政府扶植經濟發(fā)展;建立合理化生產體制;鼓勵利用先進科技成果。
40.北京奧運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岡山南昌傳遞。這里曾是中國“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3)請將圖片按中國革命發(fā)展的歷程排序(填寫圖號),并寫出與每一圖片相對應的歷史事件的意義。
排序:圖()→圖()→圖()。
歷史意義:
圖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的第(3)問考查中國近代史上的紅色政權建立和鞏固的內容,屬于能力立意試題。同時結合熱點問題奧運圣火傳遞,考查考生辨別歷史事件因果聯系的能力。注意在回答每幅圖片相對應的歷史事件的意義這一熟悉的知識時,要把自己的思維模式轉換到相關內容上。
參考答案:(3)排序:15→14→13。
圖13:建立了全國性的紅色政權。
圖14:創(chuàng)建了第一支堅強的紅軍部隊;鞏固和擴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圖15: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了。
二、試題的基本特點
1.試題在知識考查上突出主干內容,注重擴大覆蓋面
首先,試題注重對學科主干內容的考查。如第15題太平天國運動的兩個綱領性文件,第17題新航路開辟影響中的“價格革命”,第20題世界近代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亞洲革命風暴與亞洲的覺醒,第21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十月革命,第37題古代中外歷史上的改革(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羅斯福新政、新時期的改革開放)??梢灶A見的是,今后歷史高考對學科知識的考查仍將強調最基礎的構成學科體系的主干內容。
其次,試題的知識覆蓋面相對比較廣。試題考查的時間跨度大,如第12、13題既考先秦夏、商、西周的歷史,又考查從西漢一直到明清的相關內容,時間跨度約3000多年;第37題,涉及高中階段所學教材五本書的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及世界現代史的相關內容,同時隱性考查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內容廣泛,涉及歷史學習內容的各個方面,政治方面如第12題、第37題第(3)和第(4)問、第39題第(1)問;國際關系(包括對外關系)方面如第22題、第23題;經濟方面如第13題、第37題第(4)問;文化教育方面如第18題、第37題第(2)問。還有,世界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及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關系史的內容基本上都涉及了。試題知識覆蓋面廣,有利于提高試題的有效度,有利于學生全面分析認識歷史。
2.運用多樣的史料,全面考查考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閱讀、調動和運用史料分析、解決歷史問題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也是文綜高考歷史學科命題的特點之一。今年北京試題在運用史料設計問題,測試學生的學科能力方面較往年力度加大了。
第一,試題中運用了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遺址、原始材料等多種信息。
第二,有些題目學生必須把閱讀和提取有效信息作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如第14題、第15題、第18題、第19題、第37題第(1)問和第(4)問等。
第三,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強調對所學知識與新材料所供信息的整合。如第37題第(2)問“結合這一時期的相關史實說明教育變革對中國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材料中提到變法主要在于“育人才”和“開學?!保Y合教材中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在興辦近代教育和培養(yǎng)人才方面的措施及作用回答即可。
第四,用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如第19題,利用1958年的《北京晚報》創(chuàng)刊這一歷史情境,讓考生判斷與歷史現象描述相符的內容。第37題第(3)問、第39題第(1)問要求考生分別依據材料描述歷史現象的特點和形成原因。
第五,考查考生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試題中用材料引導考生,讓考生從分析材料入手,經過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使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
3.試題貼近社會實際,時代氣息強
2008年高考北京文綜歷史試題較前幾年相比,考查社會熱點更突出、更直接,又很好地實現了與歷史學科學習內容的相融。試題涉及的社會熱點有北京奧運火炬?zhèn)鬟f、改革開放30周年、民生問題、新型工業(yè)化道路、四川大地震、和諧世界、教育改革、科教興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外關系中的新時期外交政策等。試題充分體現了歷史和現實的聯系性,突出以史為鑒、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的人文情懷,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與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
4.注重考查考生的歷史學習過程、歷史認識及情感
今年的北京文綜卷歷史試題更注重以高考為導向,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注重考查考生的歷史學習過程、歷史認識及情感。如在去年第37題注重歷史學習過程和方法引導這一新設計的基礎上,今年的第37題又有所拓展,更強調歷史學習的方法體驗,“主題發(fā)言”的設計,將學生置于學習活動的主體,切近考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學生回答問題。再如選擇題專題一明確提出了“準確把握時空概念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前提”的結論。而運用認識理解歷史問題的如“從歷史視角觀察周邊事物,有助于加深對歷史的理解”。還有,試卷中揭示的“中華民族有著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傳統(tǒng)”及要求認知中國“革命圣火”的燎原之地,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
三、試題對高三歷史復習的啟示
1.強化對學科主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是高考命題一貫的原則,因為基礎知識是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依據。高三歷史復習要明確考綱的內容要求,依據考綱,依托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線索,對基礎知識(歷史概念、基本史實、歷史過程、歷史結論、發(fā)展線索、階段特征)全面系統(tǒng)掌握,加強對學科主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科主干知識如中國近代史部分有: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及其影響、近代前期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近代前期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近代后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大斗爭、中國近代對外關系及國際地位變化等。我們要知道,高考試題要求大家的不是對某一歷史知識點的單純記憶,而是注重對事物的結構、變化發(fā)展等整體性的分析理解。在復習過程中,我們要重視理解并建立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利于調動和運用知識。對重大歷史問題,要能用新的觀點來說明,如以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構建新的歷史知識體系。
2.重視歸納獲取不同類型信息的方法
歷史主觀性試題,一般都采用以圖文資料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境,突出對歷史問題解決過程與方法的考查。在新的情境下,考生要學會提取有效信息,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論、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應選取材料新、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聯、知識內容跨度大、與現實問題密切結合的試題進行訓練。
重點要訓練審題、解題思路和技巧、答案組織及文字表述。尤其需要注意歸納獲取不同類型信息的方法,以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如數據圖表類信息解讀方法:讀懂表格的標題,明確表格反映的歷史內容;根據設問,對表格數據進行縱向或橫向分析,注意時間、分項欄和數據變化的起點和終點,從中發(fā)現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趨勢;結合歷史發(fā)展階段,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規(guī)律,得出歷史認識。
3.歷史學習要關注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
高考歷史試題著眼于對現實問題的歷史分析,要求能運用所學知識去思考現實問題的來龍去脈,做到學以致用。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試題必須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現實熱點問題很多,是否能作為命題的載體,從近年的試題看,具有學科熱點、時政熱點和人文熱點的綜合性熱點是命題的重點。需要我們關注的歷史學科的長效熱點問題有:中國歷史上的“三農”問題,祖國統(tǒng)一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問題,經濟結構的調整問題,自主創(chuàng)新問題,民主與法制問題,國際關系(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中俄關系)問題,能源、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及區(qū)域史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