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蓓蓓
一條黑色的絲絨披肩,是父親從塔吉克斯坦帶回來送給祖母的禮物,祖母又送給了我。這個午后,我就披著它坐在客廳里,陽光從窗外斜斜地探進身來,落在木幾上,杯子里泡著釅釅的紅茶,伸手去端,披肩上綰結的流蘇便滑落下來,仿佛過去了的許許多多的日子,絲絲縷縷,拂去而又來……
總覺得愛我的人不會離我而去,誰知去得竟是如此匆匆。兩個月前,我的祖母還真實地坐在那里;兩個月后,我竟連她的魂魄都抓握不住。心底的痛楚如肉中芒刺,不動聲色,卻又如影隨形!
一陣涼意襲來,下意識地拉緊了披肩,那些流蘇紛亂而又散開,各自滑下,在臨近黃昏的光里微微抖動。
哦,流蘇!
小時候,看祖母做“活兒”,在許多東西上綰結流蘇,按東北地方話,祖母叫它們“穗子”。窗簾上有穗子,蒙著收音機和縫紉機的臺布有穗子,祖父那繡著花的煙荷包上有穗子,父親自行車的鞍座套上有穗子……都是祖母用各色絲線手工編結的。端午節(jié)里,我們姐弟幾個的衣服上都掛“錢兒”——用銅錢大小的布片和細秫秸穿成的吉祥物,下面也墜上穗子。童年的大部分記憶就是關于這個——寒冬的日子里,坐在炕上的火盆兒邊,看著祖母結穗子。
幾年前看小說《傾城之戀》,里面的主人公叫白流蘇,總覺得這般好聽的名字唯有張愛玲那樣的鬼魅女人才取得出來。那個穿著優(yōu)質旗袍的女人,那個落寞惆悵的女人,那個在胡琴聲里對鏡起舞的女人,她不叫白流蘇叫什么呢?
手中茶杯里的熱氣冒上來,氤氳飄渺中,一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一襲暗紅色的古香緞旗袍,高高的衣領遮住一部分臉龐,水樣的眼睛閃著幽幽的光,皓腕上一對銀質的鐲子。她抬起手,攏了一下鬢邊的發(fā)絲,和著身后驀然響起的音樂節(jié)拍,那是她故鄉(xiāng)的胡琴聲,悠遠而纏綿。但這個女人不是白流蘇,是我的祖母武香梅……
淚水潸然而下,那是水質的流蘇?!?/p>
閱讀演練
1.在“淚水潸然而下,那是水質的流蘇”一句中,作者用“流蘇”來作喻,有什么好處?
2.文章開頭三段,景物描寫著墨不多但恰到好處,請分析其作用。
3.作者在對祖母的回憶中,跳躍性地寫到了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這一筆看似信手拈來,實則作用非凡。試分析其妙處。
4.根據全文,分析本文的結構特點。
參考答案
1.①文末點題,既緊承上文的行文脈絡,又升華人物的內心感情,表面流水潺潺,實則感情的大潮波濤洶涌。②化虛為實,將對祖母的深切思念化為具體的物象。
2.①營造了一種悵然而悲涼氛圍,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②烘托出“我”因失去摯愛的祖母而無比傷感、痛楚的心情。③勾起“我”對祖母歷歷往事的回憶。
3.①補寫祖母的身世。與《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一樣,祖母也有著優(yōu)裕的家庭條件和豐贍的精神享受。②襯托祖母的勤勞和聰慧。與《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不同,祖母在所嫁人家的困難生活中,不是以大家閨秀的身份自居,而是毅然承擔起一個大家庭的生活重擔,并用自己滿腔的愛把一人家的生活調劑得情味十足。③這一同一異的刻畫,不僅使祖母的形象更加豐滿,而且將“我”情感的潮水推向高潮。
4.本文采用了雙線結構,明線為“流蘇”,從絲絨披肩上的流蘇寫祖母結的流蘇,再寫到《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最后寫“我”潸然而下的水質流蘇;暗線為“對祖母的思念之情”,作者睹物生情,回憶生情,比照生情,直至無限思念化為“流蘇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