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柳
中國律師經歷了一個身份上的變遷過程。
1979年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立法豐收年。年內,伴隨一系列重頭法律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次以國家立法的形式確認了律師的法律地位。
1980年初,鄧小平強調,律師隊伍要擴大,不搞法制不行。這一指示為律師制度的恢復定下了總基調,明確了律師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同年8月,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律師執(zhí)業(yè)漸近進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
次年3月,司法部出臺《關于健全律師工作組織機構問題的批復》。是年底,全國各地據此建立起法律顧問處1465個,在各顧問處從業(yè)的律師工作人員總計約5500人。
1986年7月,第一次全國律師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宣告成立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并通過《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章程》。這意味著中國律師開始有了自己的組織,邁出了行業(yè)自治的第一步。
彼時,中國的律師被定義為國家干部,屬于“國家的法律工作者”。
1988年6月,司法部發(fā)布《合作制律師事務所試點方案》,打破了國家包辦律師事務所的傳統(tǒng)格局。從此以后,實行自負盈虧的合作制律師事務所執(zhí)業(yè)的律師必須辭去公職身份。
1993年,是一個重要的拐點。是年12月,國務院批轉了《司法部關于深化律師工作改革的方案》,進一步提出采取多種形式、加速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律師組織和律師隊伍的要求,不再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和行政級別的屬性界定律師及律師事務所的性質。
1996年,《律師法》頒布,律師被明確界定為“依法取得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zhí)業(yè)人員”。全國律協(xié)會員部主任寧弘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意味著,律師由具有公職身份的國家法律工作者轉變?yōu)槊耖g維度的社會法律工作者,律師角色的民間色彩開始凸顯。
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報告將律師事務所定位為“社會中介組織”。自2000年起所有自收自支的國資所開始實行與市場接軌的脫鉤改制。中國律師的角色定位逐漸實現了從公職性向民間性回歸。
“公正的選舉制度的建立,是律協(xié)能否真正自治,真正擺脫‘二政府的色彩,展現民間性的關鍵所在。”李方平說。